1870年至193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_咖啡论文

1870年至193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_咖啡论文

1870-193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书札记

1870-1930年拉美国家经历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其中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等国尤为突出。由于富饶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产生了一种骤然的、令人难忘的财富增长。如果以1900年墨西哥的出口指数为100的话,那么,它1877年仅为51.2;智利则由1870年的64.8上升到1900年的167.1;阿根廷由1870年的30上升到1900年的155;①巴西人均出口从1870年的1.31英镑增至19世纪20年代的2.83英镑,年增长率约1.6%。②

经济史学家们对这段经济发展史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有一种“飞地理论”,认为拉美生产依赖于国外市场,并利用了国外的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出口部门成为本民族经济分离的飞地(enclave),出口部门增加的收入并没有留在拉美国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国外,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上层收入集团进口奢侈品的形式汇到了国外。③在飞地的情形下,国内需要没有增加,有助于资本积累的储蓄也没有增加。“飞地”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很小。④同飞地理论类似的还有普雷维什的“进口替代工业化理论”、“依附理论”。它们都同自由贸易的观点相左。

究竟应如何看待飞地理论?1870-1930年拉美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什么?拉美出口部门的增长是否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出口部门是通过何种传导机制影响整个经济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没有问题?

C·迪亚斯·亚历杭德罗在《关于阿根廷共和国经济史的论文》(纽黑文,1970年版)中认为,鉴于阿根廷的要素禀赋,发展农业专业化是正确的。同其他选择相比,通过出口农产品而换取资本和制成品机会成本更低。他指出,1930年前的增长可以说成是出口导向的,这并不是因为出口和与出口相关的资本流入提供了一种不断增加的凯恩斯式总需求,而是因为出口和资本流入比实行垄断政策导致了一种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如果在垄断政策下,将会是惊人的庞大。而1888年却通过大量地利用土地投入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出口将其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同时,土地资源的价值也得以发挥。

亚历杭德罗非常赞同加拿大经济史学家的大宗产品理论(staple theory)。该理论强调,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广袤的自然资源,就应该对其加以开发,如果出产的物品在国内市场找不到出路,就应该寻找国外市场。出口增长对经济的其他部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它会使市场得以形成,住宅得以建立,在一定条件下,工业活动得以发展。亚历杭德罗认为1930年前阿根廷的经历同这种理论的大框架是基本吻合的。

R·C·孔德就畜牧业和种植业这两种不同的初级产品生产模式对阿根廷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发现,19世纪前半期的目的在于出口牛皮的牧牛业,仅靠利用土地资源(大草原)而发展,并不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因此,牧牛业只产生了有限的经济剩余。⑤几乎没有关联效应。⑥但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种植业(和肉类生产)的大发展,对整个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农业和肉类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有较大的关联效应,尤其是后向关联作用:一方面,除港口外,农村新地区和附近新兴城镇中心(农产品初级和二级市场)的居民需要交通、住宅和服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导致一批建筑、食品、饮料和服装的本国工业的出现。这些企业离市场近,运输成本低。食品工业依靠当地廉价原料,因而收益高。同时,劳动密集型生产还可以使收入分配较为适当,并提高需求。这同样也推动人们向国内市场的其他经济部门投资。到1914年人口普查时,阿根廷当地生产满足国内需求的比例已经很高,食品约占91%,纺织品88%,建筑80%,家具70%,冶金产品30%。1895-1914年,工业企业数目由22204个增至48779个,资本额由3.27亿比索增至17.87亿比索,工业就业人数由175000人增至410000人。耕地面积由1870年的不足50万公顷扩大至1914年的2400万公顷,铁路长度1914年达到34000公里,1880-1912年经济年增长率超过5%。出口部门增长传导到整个经济中,“不仅改变了阿根廷的面貌,也改变了它的经济性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拥有将近800万人口的阿根廷由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⑦

卡门·卡里奥拉和奥斯瓦尔多·逊克尔在《1880-1930年智利的硝石业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一文中,针对G·弗兰克等人关于智利的硝石业是一种飞地经济的观点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硝石出口的扩大(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被外国资本所控制)远远不止于一个飞地,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智利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市场的形成、国家的巩固、对消费品和生产投入品需求的增长等,都是一些传导经济增长的机制。

他们的论文展示了出口收入的增加因下述理由而对经济产生绝对影响:a.它有助于民族市场的形成,这个市场连结北格兰德和它的硝石矿藏同旧中央谷地及新征服的南方的领土;b.它突然引起了运输网络的建立;c.它在北格兰德为中央谷地和新的南方领土的农业提供了一个快速扩大的市场。

通过对有争议的硝石资源的技术性质的考察和硝石开发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的研究,他们指出,硝石业与铜矿业相比,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含量不集中、矿点分布广,吸纳的人口则多,建立的居民点也多,1920年北格兰德的人口为28.8万,超过了铜矿区北奇科的22.4万人。大量移民的到来,创造了新城市中心,产生了为供养新人口提供服务及活动的需求,特别是矿区对食品的需求(北格兰德属沙漠地区,没有农业资源,粮食全部依赖外地区供给)导致了国内市场的专业化。

他们还考察了政府作为出口部门所得收入的征收者和分配者的作用,政府对硝石出口征收出口税,1880年规定为8.5%,但1890年上升到43%,1880-1924年年均出口税为33%。据他们估计,智利政府大约征收了硝石收入的50%,这些收入被分别用于国家管理机构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公共教育的普及。这些公共开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简言之,他们认为,太平洋战争后北格兰德硝石出口业的扩大意味着:先前荒漠地区的开发、人口的增长和就业、城市和交通网络的建成、国家收入的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转变为对制造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刺激,同时,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比索贬值和关税的提高也都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斯蒂芬·哈伯在《1830-1940年的墨西哥经济工业化的障碍》一文中⑧指出:自1868年以来,使墨西哥经济处于落后状态的那些障碍(地理隔绝、战乱、州际贸易税、土地要素的不流动性)开始消失。据估计,到1910年约有20亿美元的外资投入墨西哥,其中铁路是主要投资部门。运费的下降通过对现在能够到达的新市场扩大了商品供给,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他还说,在农业部门有一种同工业部门一样的强有力的增长。另一方面,他指出,迪亚士时期工业发展的阻力来自企业的内部结构。这些工业随着技术变革而进行调整最终将会达到一种成熟阶段。但墨西哥革命产生的政治氛围不利于投资,阻止了工业增长,否则,这种增长在由出口扩大开创的条件下是会继续下去的。

据约翰·科茨沃恩估计,1877-1910年间墨西哥人均经济增长率为2.3%。在33年中人均收入增长两倍多。⑨F·卡茨则估算出,1884-1900年间墨西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⑩这种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其主要应归功于非传统出口产品的大量增长,即工业用矿产品(铜、锌、铅)和农产品(龙舌头纤维、咖啡、糖等)的增长。出口增长提高了出口产区的地位,与中部高原的传统矿区和城市中心相比,北方边境飞速发展的新矿区的重要性提高了,自给自足的农业(村社)和传统大庄园也逐渐为面向出口的商业化农业生产所取代。

梅略和塔瓦雷斯在《1884-1930年巴西的资本主义出口经济》一文中,对巴西咖啡生产的繁荣周期及其对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巴西在1870年后经历了一个咖啡繁荣的周期,咖啡出口由1871年的382.7万袋增至1901年的1476万袋。作为这一繁荣周期的结果,巴西1870-1920年出口人均年增长率为1.6%,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年增长率为2.5%。梅略和塔瓦雷斯的文章认为,从当时的国际市场条件看,促使人们产生种植咖啡的强烈冲动和保证种植咖啡能获取高额利润的因素,是因铁路延伸带来的处女地的开恳和大量劳动力的使用。咖啡出口的增加带来了出口能力的增加,从而允许:(1)咖啡产业以及城市部门和相关的服务部门得到资本品;(2)以低价格进口消费品,从而保证了劳动成本的低廉。

关于咖啡周期的形成,他们指出,咖啡周期不仅依赖于世界市场的需求,而且依赖于国内供给的条件,这种条件是由咖啡树需要5-7年的生长期方能结果所决定的。在短期内,咖啡的供给对世界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无弹性的,但是供给因巴西政府有意识地干预而受到影响。

咖啡周期的特点是,先出现一个高价时期,伴之以生产能力的扩张、新土地的开恳,随后是供给过剩,价格不断下跌,最终出现经济危机和利润下跌。这种危机扩大到有关咖啡业的城市部门,并由此波及到整个经济。

政府为缓解危机影响而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一种是,当国际咖啡价格下跌时,实行本国货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的政策,这样做有利于咖啡出口,以保持高额利润。这种政策的另一种结果是增加了国内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品的进口价格,但由于保护是由汇率提供的,因此,更会增加当地产品的价格,从而带来一种国内部门的扩张。另一种政策是,当咖啡供给过剩时,政府通过缩减咖啡种植和购买过剩咖啡并予以屯积来控制供给,这种措施虽然一度有效地稳定了咖啡价格,但却刺激了其他国家咖啡种植面积的扩大,加剧了供过于求的矛盾,最终导致国际市场咖啡价格猛跌,咖啡繁荣随之消失。

梅略和塔瓦雷斯指出,在出口和工业部门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并且工业部门是作为出口扩大的结果而出现的。咖啡的扩张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如下条件:一是通过货币贬值手段带来的保护;二是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三是咖啡部门没能完全吸收的经济剩余被投资于工业部门,使工业部门获益匪浅;四是与咖啡产业有关的劳动力导致一种对食品和衣物需求的增加,这些需求最初由国外供给,但后来就由国内生产取代了。因为食品和服装生产不需要很多资本,并且技术简单,只要求轻工业和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就能得到满足。另外,在咖啡繁荣时期,巴西拥有许多利用率低下的资本,工业部门利用这些闲置资本进口了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当实施汇率限制和进口品变得昂贵时,这些资本品便被利用起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沃伦·迪安在《1880-1945年圣保罗的工业化》(澳斯汀,1969年版)中也指出,咖啡生产的扩张同工业增长并不相互排斥,相反,圣保罗的早期工业化是作为咖啡扩张的结果开始的。在19世纪末,由于出口收入增加引起国内市场扩大,由于货币工资的支付和连结国内市场的铁路的建设,工业扩张成为可能。此外,来自出口收入的外汇的利用使资本品的进口成为可能。这样,使收入增加和推动铁路建设的出口成为圣保罗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

据他研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西的进口品占鞋靴消费量的不足5%,帽子消费量的不足15%,和纺织品消费量的不足20%。到1919年,棉纺工业号称拥有130万纱锭,渐渐地替代了进口。1920年时已有1.3万多家制造企业,雇佣27.5万名工人。到1929年,巴西钢产量为5.7万吨,占消费量的11%。(11)

通过评述国外学者对拉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不难看出,1870-1930年的经济增长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这种增长的发生,首先在出口部门,然后扩散到国内经济的其他部门。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的聚合,另一方面,也在技术进步和完成技术进步的企业家的能力使生产要素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拉美自然资源(土地和矿产资源)一度未能得以开发的原因,从需求看,在于因人口少、收入低和交通网络的落后而缺乏市场;从供给看,尽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资本,在某种情况下还缺少劳动力,更缺乏具备动员和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能力的企业家。但19世纪70年代后,远洋运费的下降、通讯的便利、国际市场货币流动加大、铁路的铺设,使得拉美国家的产品进入了欧洲市场,同时欧洲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也得以涌入拉美。从而拉美富饶的资源得以开发。

第二,“飞地理论”似乎不再能站得住脚,因为上述案例研究中不存在纯粹的“飞地”。许多学者都论证了最初的出口活动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出口部门自身,而是通过“关联效应”机制扩展到了经济的其他部门。从出口部门的后向关联看,它推动了港口、铁路、通讯设施建立,也推动了开垦土地、采用良种和农业机械,开辟牧场,引进畜种,以及企业家才能的训练。从需求关联看,它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收入的增加,国内需求的增加,市场的扩大,资本品的进口,建筑业、轻工业、食品工业的建立。不少学者试图说明,拉美通过开发沉睡的资源,而形成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剩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被节余下来,并有助于当地的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第三,与出口导向增长有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首先是因过份依赖出口而造成的经济脆弱性问题。由于拉美大多数国家的供给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左右,就供给相对需求价格而言弹性小,原来配置在出口部门的生产要素除为出口服务外,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找到出路,因此,基于出口部门扩大的经济增长非常容易遭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打击。其次是如何解决国际价格变动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但在拉美,当发生不利的国际价格变动时,政府往往面临两难选择;增加出口会导致国际收支的逆差和出口部门的危机,减少进口会削减政府的(关税)收入,削弱偿债能力。再次,当资源开始衰退或受报酬递减规律影响时,当资源和人口的最初的有利关系发生变化时,如何随供给条件的变化来调整经济和怎样重新配置资源?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尽管有问题存在,但将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同后来的内向增长战略相比较,前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增长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注释:

①R·C·孔德:《拉美出口导向经济增长》,载《拉美研究杂志》,1992年第1期,第164页。

②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美史》第5卷,社科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99页。

③塞尔索·富尔塔多:《巴西的经济增长》,加州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A·P·桑塔克鲁斯:《智利:追求发展的失败》,圣地亚哥1962年版。

④J·莱文:《从历史的观点看出口经济的发展模式》,剑桥1960年版。

⑤国外学者经常使用这一概念,指“社会的生产物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始见于巴兰和斯威齐合著的《垄断资本》一书,纽约1966年版。

⑥“关联效应”理论是经济学家赫尔希曼首先提出的,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和依存的关系,一般包括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出(购买其产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后来,又有经济学家从中引申出需求关联,财政关联等概念。

⑦R·C·孔德与J·亨特主编:《拉美经济:1880-1930年的增长和出口部门》,纽约1985年版,第319-369页;《剑桥拉美史》中译本第5卷,第339-369页。

⑧载《经济史评论》1990年第2期,第335-362页。

⑨J·科茨沃恩:《19世纪墨西哥经济增长的障碍》,载《美国历史评价》1987年第1期,第81页。

⑩《剑桥拉美史》第5卷,第29页。

(11)《剑桥拉美史》第5卷,第728-733页。

标签:;  ;  ;  ;  ;  ;  ;  ;  

1870年至1930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_咖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