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学生教育的心理学思考论文

个性学生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王天文

【摘 要】 个性人皆有之,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个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不同学科对个性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对个性学生的认知存在着不同的态度。从心理教育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开展对个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的探索,可以找到个性化教育的多元路径。

【关键词】 个性学生;内在需求;心理教育

有人说“个性”是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词,“爱”是因为它和创新发展密切相连,“恨”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因为特立独行而与人群不和、幸福感缺乏。而在学校教育中,这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因此正确认知个性学生,既是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的基础,也是人才培养对教育的要求。

一、学校人群中的个性学生观

人生而有个性,因此具有个性是人的共性特征。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个性学生和个性化教育的话题呢?这与人的社会性要求不无相关。让我们从师生双方的一个主观调查开启该主题的探究旅程。提到“个性学生”,大家会联想到哪些词呢?研究团队对30 位中小学教师和30 位中学生进行了语词联想的主观性调研,教师和学生在知、情、行三个维度上的态度见表1:

①评价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估项目包括:仪器设备管理(100分)、护士配合技能(100分)、器械准备(100分)、消毒隔离质量(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护理服务质量越高;②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形象职业素养、护理综合评估情况进行评价[2],满分1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形象职业素养以及护理综合评价越好。

玉玦引发的细微的一点变化,让少年们觉得心头一动,好像由今夜开始,积雪终会融化,榆树会抽出新枝,黄梁村谷仓里的小麦与高粱要做好发芽的准备,秦岭之中的草木也将重返春光,秦岭之外,黄河得到了破开冰凌的勇气,那些将要打破潼关的恶贼,他们的好运,也决不会出现。

与上一种模式不同的是,运营风险的承担者是投资主体。该模式下,运营主体按比例或按固定数字收取管理费,收入较为稳定,投资主体承担运营风险,同时可以获得利润。

表1 师生对“个性学生”的词语联想

当然,案例中的学生只是个案,但抛开特立独行、执念等个性言行的外壳,其核心需要其实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个性学生的内在需求

即使我们都清楚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一事实,但是长期生活在人类社会群体中的部分个体,还是会强烈渴望展示独特性,期望成为“独一无二的我”。一个即将就读小学一年级的六岁女童跟父母说:“希望老师能最快认识我。”爸爸开玩笑地跟女儿说:“怎么样才能让老师最快认识你?”女儿回答:“与众不同。”在很多的家庭或者同伴沟通中会经常出现类似的对话,这些认知为个性行为奠定了基础。其实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让老师认识自己”并不是这个小女孩真正的需要,她真正需要的是通过独一无二的言行让老师认识自己,进而喜欢自己,实现被承认、被喜欢的深层渴望。

1.追寻自我价值的需要。

让我们从一个学生心理咨询的案例来看看,追求个性的学生的需要是什么?

学生1:为什么要参加学校运动会的项目?我喜欢运动,但是没有必要参加运动会呀!

从教师褒贬义语词的表述评判维度上看:对于学生的个性,28%的教师觉得是好的,19%的教师觉得不好,持中立态度的教师占53%;教师们在调查表述中都明确了一个态度:个性学生优缺点鲜明,需要不同寻常的方法来教育指导他们。从学生褒贬义语词的表述评判维度上看:17%的学生给予了正面评价,23%的学生给予了负面评价,持中立态度的学生占60%;学生们对词语“个性学生”的认读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情绪层面,呈现出两极化表述,这体现了个性彰显的两极化和复杂性。通过校园师生主观性调查,我们发现,教师群体对个性的接纳度高于学生群体,对个性学生反应激烈的程度学生反而高于教师,就像个性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一样,难有统一的呈现。但是我们整合数据结果还是可以发现,大家对个性学生最常见的认知聚焦在“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不服从权威、灵活创新、敏感、不合群、需要被关注”等方面,这些共性认知也体现了个性具有稳定性。

2.成为“独一无二的我”的需要。

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一个人心理过程中内在认知和情绪的外显表达。如果说个性是人之天性之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把个性学生拿出来研究呢?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程度。有人说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表达不叫个性,超过了社会基本规范/界限的认知表达、情绪宣泄和行为,才会被贴上“个性”的标签。那么,学生超出寻常的言行在求索什么呢?

3.捍卫尊严的需要。

LUO Cui-song, LIN Yun, LI Lin-tao, ZHOU Min, JIANG Xing-xing, SHI Jun

4.获得更大自由的需要。

学生2:我想留什么发型是我的自由,班主任凭什么要我剪短,管得也太宽了!

咨询案例:一个外貌俊朗的高二男生及其父母接受心理咨询。母亲说:因为不同意孩子整容的要求,孩子已经一周没有上学了。她抱怨儿子这样搞事的“个性”让人受不了。该男生则表示希望有个“希腊式的鼻子”。父亲冲儿子发火道:“中国人搞个外国鼻子像什么样子,‘耍个性’要有度,不然弄巧成拙。”谈话中心理教师了解到:该男生是最近一个月才产生整容的想法的,因为他听到自己暗恋的女生跟同学说“喜欢长着希腊式鼻子的男生”。在心理教师的帮助下,全家人终于明白了:男孩坚持要整容是因为他想通过他人的“认可”获得自我价值感,所以对孩子的帮助应该是提供给他自我价值实现的多元化途径。

无拘无束地做我想做的,享受快乐自我,是人的本能追求。人的成就观念中对社会评价的在意程度和自控力,是影响行为自由度的关键因素。自控力较强的学生,会自觉遵守大众普遍遵守的社会言行规范,而希望彰显独特自我的学生,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更多的释放本我的需求,如果他们的自控力缺乏,就更容易成为大众眼中的个性学生。

尊严感是每个人都需要并会竭力捍卫的,但由于原生家庭及其个体因素,个体对尊严感的认知差异较大。比如: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全班跟老师学拳操,一个单腿支撑动作持续时间较长,结果有三个女生因为平衡没有掌握好而摔倒在地,虽然很快都爬起来了,但是周围同学还是发出了一阵大笑。其中第一个女生自己笑着爬起来,完全不受影响继续跟着学;第二个女生虽然还是跟着继续学,但是表情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没有用,而且觉得同学们在嘲笑她,太缺乏友爱了;第三个女生即刻跑离操场回到班级,因为她觉得太丢人了,完全无法面对大家。这一情境中的三名女生既有个体差异性,也有个性使然。也许第一个女生的尊严意识在于:过程的失误并不重要,学会了的结果才重要,才能体现自我的尊严。或许第二个女生带着尴尬、气愤的情绪还可以面对环境压力,触及一定的尊严感但是自我还可以调试。而反观第三个女生行为可以看出:是否学会拳操不会涉及自我尊严,被别人嘲笑是对自己尊严最大的侵犯。由此可见,捍卫尊严感的言行受到个体内在信念系统的影响,并迁移到个体社会性活动的参与中,教育者需要在学生个性行为中进行鉴别并理解其内在意义。

学生3:我喜欢同班某女生跟她表白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你们说三道四,请尊重我的隐私。

从三位学生的言行看出,他们更为注重追求满足个体的喜好:在学校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做贡献不是学生看重的;蓄发违反校纪校规与个人偏好冲突后选择满足自我审美观;青春期性发育渴求两性交往的冲动不愿意被学校规范束缚,发出“别管我”的呐喊。这些都可以看出个体在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中已经确定的倾向性——满足自我欲求。

三、心理学视角下的个性化教育

通过对个性学生部分典型言行心理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项目位于武汉市东湖开发区生物创新园内,是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路,道路红线宽B=40m,设计总长度L=1834m。

1.现实:个性学生内在需求具有大众性。

仔细反观个性学生的内在需求并无特异之处,渴望被人尊重、被承认、被别人理解等这些都是每个人的必然需求。他们之所以被贴上个性标签,主要是他们总是通过自以为是的、不同寻常的途径来满足需求,同时在认知和行为表达等方面存在着程度上两极化的差异,结果就发生了偏离。

2.策略:将行为与人分开。

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尊重个体的独特价值、挖掘生命潜能、促进生命的自由发展等。教师对个性学生的教育需要有界限,要把他们的个性言行与学生这个人区分开来,不要轻易触碰学生捍卫的敏感区,与学生一起精心呵护他们的敏感区,这有利于学生获得安全感,并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善意,为他们接受教育、改变自我提供可能。

3.挖掘:个性中的积极和发展性资源。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获得幸福感,对个性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这需要教育者在理解他们内心渴求具有常态化特点的前提下,不轻易被他们的特立独行的言行激怒,保持一份稳定的情绪,进而才能用发现的眼光,看到所有个性言行背后都有着一个希望获得大众认同的、积极向上的成长性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63-0046-03

【作者简介】 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南京,210016)心理辅导中心主任,高级教师,玄武区心理教研员(兼),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校外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注册系统注册督导师。

标签:;  ;  ;  ;  

个性学生教育的心理学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