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对企业运营活动影响的研究

计量对企业运营活动影响的研究

苏再生[1]2014年在《基于价值链的房产企业运营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给房地产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房地产行业产值占中国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然而,房地产市场并非风平浪静,行业内竞争格局发生着巨大变化,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因此,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逐步被从业人员所重视。在此背景之下,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以房地产企业价值链为基础构建出房地产企业运营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体系的定义,提出保障指标体系发挥作用的运行措施。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章回顾了价值链理论和运营管理理论的各自发展历程,结合理论精髓剖析企业运营管理和价值链管理之间的联系,为构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运营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其次,从房地产企业自身经营活动出发,构造出细化的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模型。通过价值链模型直观展示了房地产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为监测房地产企业的价值活动提供参照。再者,以房地产企业细化价值链模型为基础,建立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指标体系。该运营指标体系分为四级,含2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58个四级指标,并明确定义四级指标的相关可计量指标,确定计量指标的阈值范围、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指标权重的确立步骤。最后,通过房地产企业运营活动过程中指标的作用机理,归纳出运营指标体系的三大作用: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为了保障指标体系实时、准确反馈企业的运营状况,文章提出用于保障指标体系运行的四大保障机制,即信息保障机制、运营保障机制、价值链调整机制、指标体系保障机制。通过这些保障机制使指标体系的作用发挥到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中。本文旨在提供一种从价值链角度出发的运营指标体系构建思路。通过对房地产企业价值链活动的分解,构建各级指标以及相关可计量指标用于反馈企业价值活动,提出保障指标体系正常运行的机制,以期达到提升房地产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的目的。

周冰[2]2014年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了《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一文,将内部控制明确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从那一刻起,内部控制开始以“独立”企业活动的身份走进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视野。此后内部控制理论的迅速发展以及在实践中对企业运营起到的积极作用,更是让企业管理者以及利益相关者对内部控制这一工具和手段感觉相见恨晚。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是迟于欧美发达国家。1986年,我国财政部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首次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概念,此时距内部控制在欧美国家诞生忆近50年。1997年,在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拟订并由财政部批准印发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内部控制的完整定义第一次给予了明确。内部控制定义的“问世”也标志着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正式拉开序幕。从上述不同时期的内部控制相关定义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一、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内部控制问题依然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如果说193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报告象征着内部控制问题长出了萌芽,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后续其他众多国家在不同阶段开展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则可视为内部控制这一茁壮成长的大树身上不断新发的翠枝绿叶。二、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虽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却丝毫不减,各类企业更是结合实际进行了大量积极和有益的实践探索。三、我国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所倡导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完整详备的内部控制流程作为核心,而且内部各要素相互协作、牵制,贴近和融入企业的实际运营活动。从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看,在理论界和实务界明确了内部控制到底“是什么”的前提下,分析和思考内部控制应该“如何做”相应成为学者和业界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应的,内部控制研究的重心,也从起初的重点关注内部控制的属性、内涵以及外延等理论性问题,逐渐转移到探讨内部控制环境构建、内部控制活动流程设计以及内部控制效果检验评估等具体实践性问题上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自2007年起连续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实践情况开展了相关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体系缺乏统一构建标准,导致体系不完善、执行力不足;偏重针对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管理,缺乏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关注与重视;相关运营活动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或存在漏洞;内部控制评价不合理,评价基础经不起推敲等方面。我国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同样意识到了上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并促进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文分别简称《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从实施效果分析,上述规范和指引虽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但受制于企业个体差异因素影响,各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活动时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高管层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专业人才不足为代表的内部控制环境缺失问题,由实施成本过高、与控制目标和运营实际不符导致的内部控制流程执行不畅问题,内部控制活动与企业管理体系融合度不高问题,缺少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系统问题,内部控制的延伸服务功能不足问题等。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实施现状和对内部控制职能作用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现有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实际指导作用与企业运营的内在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一是由于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侧重于共性和宏观层面的指导和管控,无法过多体现企业的个体性需求;二是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总体上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制度“落地”的关键时期,制度的硬性约束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之间仍需磨合。本论文的研究选题源于樊行健教授主持的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企业内部控制设计操作流程与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KJB005),研究目标在于以《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制度依据,分析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从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活动两大环节入手,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旨在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开展情况,从实践视角对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尽量缩小制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提升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和效率。本文分为十章,主要从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活动设计、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总结与展望五个部分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问题展开讨论。各章具体写作安排如下: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内容由一至三章组成。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对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内部控制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第三章主要是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重要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对内部控制相关基础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对相关重要进行了充分探讨。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践,对以《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为典型代表的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分析解读。在本部分研究结尾,针对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对应第四章。这一部分主要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问题展开讨论,该章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构成,从内部控制实践视角分别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的优化问题进行逐一讨论,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做好相关铺垫。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内容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流程设计相关问题,对应第五章至第八章。本文选取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为常见和最具代表性的购销业务及相关资金活动、资产管理活动以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重要作用的信息传递活动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逐一剖析各业务涉及的关键内业务以及外包业务等具有较大实施风险的业务活动,从源头控制风险的角度对其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思路进行分析论证。论文的第四部分为案例研究,以某国有大型粮食企业为分析对象,对其主要部分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和核心内部控制活动设计思路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关注其优化和设计原理与思路,进一步增强本文研究的可读性和说服力。论文的第五部分为研究总结和展望,对应第十章。该部分主要对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研究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为充实本研究的理论构架,确保研究结构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同时增强研究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本文主要采取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统筹结合的研究范式。将现代组织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重要理论相关核心思想有机融入到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方法论研究,合理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从制度共性和企业个体视角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核心思路和重要环节进行逐一剖析。在内部控制环境优化设计和具体运营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环节,大量采用对比法以及分类法等分析方法展开研究,大幅提升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对问卷结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增强研究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本文在论述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过程中适当穿插典型事件和案例分析,并在开展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某国有大型粮食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列举法等对研究对象内部控制流程优化升级前后企业运营、风险控制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评估。本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流程设计升华到内部控制环境优化高度的观点。本文在加强企业运营活动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实际,重点对企业内部控制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整体效率和效果。基于此观点,本文将内部控制环境的流程设计上升到了环境优化高度,通过厘清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影响和作用机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控制环节和流程,从而为企业提升内部控制实施效率打下良好基础。二是侧重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的共性原理和方法论体系分析和研究,以提升研究结论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工作的普遍指导作用。本文在进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相关理论和方法论分析时,研究视角始终定位于全局和整体,研究方法选取和研究结论得出亦充分考虑到了适用性和普遍性原则,从而确保研究全程源于而不囿于个体企业的运营实际,能够对国内众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践起到较好指导作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遵循“全面分析,突出重点”的思路展开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为保证研究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我们到多家企业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分析和挖掘不同类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管控因素,确定各主要运营活动的核心管控目标,重点关注和有效利用各控制要素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特征,对内部控制流程设计总体思路进行了合理精简和优化,采用提纲挈领式的研究方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和运营活动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同时,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内容和资金活动、购销管理、资产管理等带有普遍性的重要运营活动逐一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就事论事”式研究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三是针对各主要内部控制活动设计了多项备选的内部控制操作流程方案,提升了研究的可读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增强了研究的实务指导意义。在充分发挥规范研究优势的同时有效避免了以往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可能存在的为了得出“唯一”和“最优”研究结论,而以牺牲研究的针对性和具体性为代价的情况。本文认为在进行内部控制设计问题研究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形成“唯一”和“最优”的研究方案,更符合研究目标的选择是提供更多备选方案,以便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以取舍。

屈玉阁[3]2015年在《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态势,竞争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大型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坚力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发展不仅取决于资源、资本数量与规模,更取决于信息和知识的积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型企业在资产、数量等方面具有一定规模,但其发展受到大型企业集团总部获取子公司运营过程信息程度的制约,表现为不同信息结构对应的集分权管控模式,以及管控模式对应的流程结构,影响了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改变了大型企业信息结构,导致管控模式的变化,并引发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改变。良好的企业运行机制是促使企业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增强内在活力和对外应变能力,实现发展良性循环的机体保证。因此,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企业运行机制管控模式、企业信息能力、企业IT能力、信息化对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影响等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研究文献现状存在的不足开展研究。首先进行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与管控模式分析,确定大型企业信息结构、管控模式、流程结构、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等之间的关系,明确论文基本研究思路;分析信息化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和管控模式影响;制定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设计目标和原则;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整体架构,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并分为五个子系统;第二,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第三,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然后,阐述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流程维度与结构有序度,描述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运营架构向IT运营保障支撑架构提出战略和业务变化需求管理流程,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业务架构五个子系统服务组件。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信息能力模型,包括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流程层面微观信息能力、信息系统集成与投资建设形成的大型企业宏观信息能力、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大型企业群决策信息能力等三项内容。构建以企业级元数据为索引的大型企业数据保障支撑,建立基于云计算SaaS模式和SOA服务组件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系统保障支撑;基于云计算IaaS模式,构建包括计算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设备虚拟化等两项内容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技术平台保障支撑,从而完成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保障支撑整体集成架构相关内容研究。综合论文各章节研究成果,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实现过程。最后,以中国联通信息化建设案例,实证分析信息化对中国联通运行机制提升效果;以中国联通大ERP系统为案例,对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微观信息能力、宏观信息能力进行实证分析;以中国联通科技创新评审过程为样本,对基于信息共享环境的大型企业群决策信息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大型企业信息结构决定管控模式,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结构与功能取决于管控模式。优化信息结构是增强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级元数据能够建立有序、高效的小世界网络拓扑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信息共享环境提升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对子公司的控制能力,大型企业将逐渐采用集权的管控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是信息成本最低的运行机制形式。采用服务组件的运行机制业务架构,以及采用SOA服务组件的IT保障支撑架构,能提升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动态适应能力。信息共享环境改变企业运作流程拓扑结构,提升企业流程运行效率;一般情况下,采用星形拓扑形式的信息系统集成效能最高;信息化建设投资提高大型企业技术进步指数和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要素整合环境;信息共享环境增强大型企业群决策能力。云计算模式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动态扩展IT支撑环境。中国联通信息化实践证明,信息化极大地增强促进大型企业运行机制功能。通过研究,本文创建信息化与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互动的新架构;建立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微观、宏观以及群决策等三个层面信息能力模型,首创谱聚类与改进HITS算法相结合的大型企业多属性群决策新方法;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流程结构维度,创建以元数据链接形成的小世界网络拓扑形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信息结构;构建大型企业IT运行保障支撑架构模型,设计大型企业运行机制整体数据保障支撑结构,研究基于SaaS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应用保障支撑方式,说明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IT技术平台保障支撑形式。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对大型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强企业运行机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并促使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高效有序进行。

李涛[4]2008年在《企业现金流量信息应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九十年代,现金流量表被纳入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也掀起研究现金流量信息的高潮。我国对现金流量信息的研究历史较短。尽管也有不少学者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应用做过探讨,但从研究的内容及结论来看,往往是针对现金流量信息在某一个特定领域的应用,而没有能够系统地对现金流量信息应用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论文依据企业经济活动的本质与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经济活动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依从性、追从性、交融性及约束性的互动机理;根据企业获得现金增量的渠道的不同,以企业实现现金平衡为背景,分析企业现金平衡动力的内涵,并以现金平衡动力的不同渠道为标志,构建了评价企业现金状态的模型,验证了现金流量状态模型的实用价值;提出“现金利润”的概念及内涵,研究了“现金利润”与会计盈余之间的关系,验证了现金利润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现金流量信息与财务决策的关系,对现金流量信息在资本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中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现金流量信息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价值;在传统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金流量信息,重新设计了基于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评价指标,并对新指标体系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评价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基于现金流量信息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效性。论文通过挖掘企业经济活动与现金流量的互动机理,为拓宽现金流量信息的应用领域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提出企业现金平衡动力理论,创造了研究企业财务状态的一种新模式;通过“现金利润”概念的提出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开辟了现金流量信息应用的新思路;通过现金流量信息与企业财务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现金流量信息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价值;通过构建基于现金流量信息的财务评价指标,提升财务指标体系在企业财务评价中的有效性。论文拟针对企业现金流量信息的应用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选题不仅有理论探讨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应用的前景。

齐振法[5]2010年在《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研究》文中认为铁路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我国铁路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与效率问题,但经过三十几年改革,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本文引入模块化的思想和方法,试图通过对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的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视角。研究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首先涉及到对现有理论的创新。由于现有模块化理论大多针对有形的实体产品,但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要研究服务产品的模块化必须深入到其生产运作过程。为此,本文首先建立了组织模块化的一般分析框架。研究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必须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即我国铁路运输业为什么、能否、如何进行模块化重组。本文以上面建立的分析框架为基础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是:由于我国铁路现行的体制和组织模式使铁路运输业内部产生了巨大的代理成本,这种巨大的代理成本吞噬了本应由高设备利用效率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收益,使我国铁路运输业实质上处于一种“有规模”而“无经济”的状态。因此,进行模块化重组是必要的;铁路运输业与计算机产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具有同构性,我国铁路运输业内部在横向上和纵向上都有交易界面的存在,而且还具有形成模块化组织的基础,因此,进行模块化重组完全可行;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横向模块化,第二步是纵向模块化。横向模块化一方面要在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交易成本以及管理成本的基础上,按照总的组织成本最小化原则将绝大多数铁路划分成若干个区域铁路公司;另一方面要将一些能够单靠管内运量实现规模经济的铁路变为独立运营的铁路公司;纵向模块化是在横向模块化基础上进行的,纵向模块化的组织模式是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组织与长期契约。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必然会遇到一些深层问题,本文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最后是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前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是首次将模块化理论运用到铁路运输业领域;建立了组织模块化的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按照整个产业的组织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铁路企业边界。

李超峰[6]2014年在《基于价值管理的DT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迅速崛起,逐渐超越企业自备物流部门,成为了供应链上企业间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相当多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并实施一套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促进物流企业的业务发展,也可以为企业产品组合的改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实践工具。DT公司是一家成功实施基于价值管理体系的物流企业,本文希望通过对其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揭示绩效评价系统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为我国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立足于“基于作业的价值管理”框架,对示例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绩效评价系统的组成要素、绩效评价单位的识别和分类、各类绩效评价单位的绩效指标及相应的核算方法、绩效指标的汇总和表示方式,以及基于绩效评价的价值管理循环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对于价值管理理论中的产出价值因素分解方法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一种三因素表示、绝对值计量的产出价值因素分解方式,以更好的揭示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本文还将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应用于绩效评价单位的识别和分类,为物流企业实施绩效评价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工具。在绩效指标汇总的表示方法方面,本文总结提出了产出价值矩阵,该矩阵不仅可以汇总各作业单位的绩效指标得出企业总体的绩效指标,还可以揭示企业内部各组织价值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为企业运营决策提供更为直观、全面的依据。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作业的价值管理框架可以帮助企业设计、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价系统。该绩效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将企业的总体价值管理目标分解为各级作业单位的具体绩效目标,以引导作业单位的运营活动;还可以将各级作业单位的绩效核算指标汇总得到企业总体的绩效指标,以反映企业各级组织的运营情况,支持管理决策,并应用绩效管理循环予以反馈、改进。

戴雪虹[7]2000年在《计量对企业运营活动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计量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由于我国企业对计量的影响力认识不够,导致企业在资源投入时对计量的投入较低,计量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论文从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着重论述了计量工作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在企业能源管理、工艺控制、质量检测、安全环保监测、ISO9000认证等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力,从而得出重视计量,加强计量投入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本论文不仅运用了定性评价及大量非正式案例的研究方式来研究计量的影响力,还对计量投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计算的研究,对企业更好地核算计量效益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论文还对我国企业如何按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和 ISO10012计量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企业建立计量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目前我国企业的计量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杨静[8]2015年在《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智力资本已成为组织竞争过程中最珍贵同时也是最稀缺的资源,这种珍贵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其成为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显然,智力资本正逐步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组织价值提升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企业也开始将智力资本的获取、投资与运用作为提高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外关于智力资本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在我国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智力资本价值创造路径进行的研究较少,相关的实证研究就更少。同时,运营效率的提升能够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使企业资源得以更为有效的运转,企业价值得以提高。这一过程中,智力资本是否能够发挥其调节效应,使得运营效率影响企业价值更为显著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创造路径以及智力资本投资在运营效率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是否具有调节效应等进行实证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经过回归分析验证企业智力资本具有价值创造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创造机理,其具体路径是怎样的。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层次回归分析,验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运营效率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智力资本投资是否可以起到的积极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能够提升企业价值,同时,其价值创造路径是通过驱动企业运营效率达到的。智力资本能够有效驱动企业运营效率,以提升企业价值。并且,智力资本投资在运营效率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起到调节效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创造路径,借助层次回归模型检验智力资本投资在运营效率影响企业价值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智力资本的投资对于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以及监管者具有重要意义,应加大对其重视。

冷绍升[9]2016年在《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演进与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能揭示其本质,具有其他视角所不具备的属性。从这一视角出发,企业运营管理历经传统、综合和现代三个阶段的演进,且随着演进历程深入不断地完善,但当今仍面临诸多挑战。要从根本上应对这些挑战,需从原理和具体内容上进行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的创新。

苗守庭[10]2010年在《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电信运营企业能耗管理研究》文中认为2001年之后我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六年的工业重化过程,使得资源环境压力陡然增大,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从2001年开始加速上升。因为能耗管理可以理解为环境成本管理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和ED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为电信运营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能耗管理办法。本文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涵义进行深入分析,并将该方法引入电信运营企业,把能耗视为一种环境成本,在能耗管理的角度加以应用。此外,本文基于作业成本法理论,以ETOM增强电信运营图为参考,通过对某省电信运营企业的实地调研,梳理出一整套的能耗作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使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结合回归的方法进行能耗分析设计。最后本文对某省电信运营企业能耗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反映了省电信运营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现实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对未来的能耗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研究与实证,取得如下成果:1、基于作业成本法理论,以ETOM增强电信运营图为参考,通过对某省电信运营企业的实地调研,梳理出一整套的能耗作业体系。2、使用DEA数据包络分析结合回归的方法进行能耗分析设计。3、构建了包括能耗规划、能耗监控和绩效评级三个环节的电信运营企业能耗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基于价值链的房产企业运营指标体系研究[D]. 苏再生. 重庆大学. 2014

[2].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研究[D]. 周冰. 西南财经大学. 2014

[3]. 基于信息化的大型企业运行机制研究[D]. 屈玉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

[4]. 企业现金流量信息应用理论研究[D]. 李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5]. 我国铁路运输业模块化重组研究[D]. 齐振法.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6]. 基于价值管理的DT物流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 李超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7]. 计量对企业运营活动影响的研究[D]. 戴雪虹. 大连理工大学. 2000

[8]. 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创造路径研究[D]. 杨静. 兰州财经大学. 2015

[9]. 学科视角下企业运营管理演进与创新[J]. 冷绍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0].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电信运营企业能耗管理研究[D]. 苗守庭.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计量对企业运营活动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