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论文

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论文

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

李文菊

(安徽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红色文化被过度消费,以及抗日雷剧、战争雷剧的泛滥,使得红色文化的影响被不断弱化。如何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并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成为贫困的革命老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 红色文化;精准扶贫;绿色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会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看望老区群众时动情的说:“当年党和红军在长征途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凭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最后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变好了,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四个不要忘”内在包含了三层逻辑,首先,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中国的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在后来的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因此红色文化要以革命先烈为基础;其次,在宣扬红色文化过程中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革命理想和宗旨,这是原则;最后,不要忘了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这是落脚点。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为我们提供了革命老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路径:红色文化的宣扬以革命先烈为基础,以宣扬党的初心和使命,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为原则,并把红色文化的宣扬的社会效益与革命老区的经济效益相统一,将革命老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 红色文化的界定

关于红色文化有很多界定,在众多的界定中,笔者更偏向于陈晋对红色文化的界定,他认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是彰显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人民和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先进文化。从而“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 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只有对红色文化进行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的认识、理解什么是红色文化,才能更好的宣传红色文化,防止红色文化的过度消费、过度娱乐化,保障红色文化的纯粹性和崇高性。

二、红色文化宣扬的路径

(一)红色文化的宣扬以革命先烈为基础

在任何历史事件中,人是实践主体,主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历史事件,主体实践活动的场所形成历史遗址,主体的意识作为精神得以传承。而红色文化的实践主体就是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通过自己的革命活动形成的革命精神,以红色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因此在宣扬红色文化时要明确主体是谁,同时,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防止静态化的宣扬红色文化,要在动态中展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以物为媒介展现革命先烈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在过程中展示历史事件之“真”,红色文化之“魂”,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红色文化宣扬的目的。

(二)红色文化以宣扬党的初心和使命,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为原则

在宣扬红色文化时要始终坚守红色文化之“魂”,这个魂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这个魂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为此,无数的革命先烈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今天我们在宣扬红色文化时必须要始终以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核心,只有坚守这个核心才能将红色文化的精髓展示出来,才能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才能以红色文化的精神去影响后人,不要让浓郁的商业气氛冲淡了红色文化的教育气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收益而舍弃文化内涵,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宣扬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三)红色文化宣扬以社会效益与革命老区的经济效益相统一为落脚点

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不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是激励中华儿女戮力同心、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需要进行大力传播与弘扬。但在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如何协调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很多地方过度消费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当成摇钱树,只注重经济效益而淡化社会效益,殊不知社会效益的淡化还如何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在宣扬红色文化时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重在强调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教育意义,在推动社会效益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以此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3)OLT向管理云上报ONT自动发现通知消息,包含ONT的所在OLT的框/槽/端口,以及ONT的SN。

三、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的措施

当前全国很多省市都开始了整合当地红色资源的行动,上海以“共产党诞生地”为精神纽带,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存量、类型、分布、可利用程度等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明确了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未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定位和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将散布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新技术手段和宣讲理念的运用,放大互补与结合的效应,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活性炭再生工艺的效果[1],我们从化学分析角度对活性炭再生工艺前后的元素变化情况进行试验,其详细分析结果见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活性炭再生处理后,其内部元素结构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进行再生工艺处理前,活性炭的主要成份除了C以外,还包括N、S、O等元素,其中氮和硫的含量较高,这说明活性炭吸附了大量SO2或NO、NO2等有毒有害气体。而经过再生工艺优化后的活性炭,其内部炭的比重显著上升,而硫和氮的比重随之下降,包括氧等物质的比重也有明显下降,说明之前吸附的有毒气体被析出,活性炭又重新恢复活性。

(一)以精神为纽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当年无数革命先烈从革命老区走出探索中华民族强国复兴之路,他们用生命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后经过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努力,铸就了中国今日之成就,但与之相对照的是很多革命老区依旧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地方大多是山区,耕地面积小,自然环境较差,不利于发展经济;地形复杂,不利于交通线建设;资源开发难度大,限制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同时科技和教育的落后又进一步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如何以宣扬红色文化为契机,走出一条革命老区的绿色精准扶贫之路,笔者认为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6][7][14][17][84][85]Thakin Nu, From Peace to Stability,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Government of the Union of Burma, 1951, p.22, 51, 21-22, 202, 102, 98-100.

(二)打造红色文化圈,发挥红色文化圈的辐射功能

太行红色文化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敌后主战场和重要的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又是人民革命战争的中枢之地。这种红色文化圈的建立有利于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效果,既能以历史为依据弘扬红色文化,又能按图索骥,最大程度的保护红色资源。但既然是红色文化圈,必然要存在一个中心,太行红色文化圈就是以长治为中心,以中心为重点,逐步形成对周边的辐射力,在全国形成诸多的红色文化圈,尤其是打造革命老区经济圈,以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拉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三)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化圈特色的文化内涵,扩大红色文化圈的社会效益。

红色文化圈发展过程中,切忌主题选择雷同,活动设计相互模仿,缺乏创新,红色文化圈虽然都是宣扬红色文化,但由于各个红色文化圈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人文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特征必然有所差异化,要挖据出不同文化圈红色文化的差异,形成差异化发展,打造出不同特色的红色文化圈。以安徽为例,提起安徽的红色文化大家可能只知道金寨、大别山以及安庆休宁等寥寥可数的几个地方,其实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安徽都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有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但安徽如此多的红色文化却没有形成红色文化圈,究其原因无非是各个地方的红色文化单打独斗,没有形成联动效应,社会效益无法达到最大化,更难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对红色文化和红色人物进行深度挖掘,以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为材料,进行红色资源整合,打造红色文化圈;再根据各个区域红色文化的差异性,形成各自独特的红色文化内涵。

(四)以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以精准扶贫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中国很多贫困的革命老区正是精准扶贫对象,在充分保护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基础上,如何实现贫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环保之路?首先,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依托革命遗址遗迹打造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纪念场馆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安徽,六安独山镇、寿县小甸镇、金寨汤家汇、岳西鹞落坪、宿松白崖寨、泾县云岭镇、旌德黄高峰等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打红色文化品牌,发展乡村旅游,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其次,让革命之路“动”起来,如皖西苏维埃成立之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路,对红色文化要进行动态的宣传,形成多地区的联动效应,实现红色文化社会效益,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将红色文化运用到旅游、教育、餐饮、影视、文学之中,逐步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再次,让红色宣传“亮”起来,以国家实施的红色文化政策为依托,依照各地红色文化特征,打造红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以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引领消费的同时,促进红色文化走出国门,在实现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的同时让红色文化宣传亮起来。最后,让革命老区“富”起来,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对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革命老区本身就是一张红色名片,利用这张红色名片,对革命老区进行精准扶贫,利用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以及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通过政府的政策帮扶,实现革命老区的绿色发展之路,为老区人民走出一条富民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王二路.漫谈红色文化[N].中红网,2012-01-11.

[2]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朱贵平.安徽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N].安徽日报,2018-06-26.

Green Precision Poverty Relief in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by Means of Red Culture

LI Wen-ju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Anhui Provincial Committee ,Hefei Anhui 230022,China )

Abstract :When red culture is being undermined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widespread ridiculous TV plays and movies on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other wars, belief in red culture should be reconsolidated to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and help with green precision poverty relief in old revolutionary areas.

Key words :Red Culture; Precision Poverty Relief; Green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9042( 2019) 09- 0026- 03

收稿日期: 2019-06-11

基金项目: 安徽省委党校重点课题(QS2018002)。

作者简介: 李文菊 (1979-),女,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当代经济现实问题中的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张 雷]

标签:;  ;  ;  ;  

以红色文化开拓革命老区绿色精准扶贫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