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计划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设计_课堂教学论文

学案教学更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更应论文,课堂论文,注重论文,学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学案教学已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普遍使用.所谓学案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课上)解答教师编制的学案上的问题,教师课堂上以学案为蓝本进行课堂教学.学案教学有很多优点,主要是解决学生提前学习(预习)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前让学生预习更多的是一项“空头”任务:一是预习情况教师不好检测,没有抓手;二是学生不知如何预习,不会思考,把预习简单地等同于看教材,基本看不出数学概念的本质;三是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做不到和谐统一.现在使用学案,学生提前学习就减少了盲目性,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除了便于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自学的“深浅”外,在课堂教学上还可以减少抄题时间,留更多时间分析、思考问题,而且按“案”进行,方便操作,所以学案教学深受数学教师青睐.但使用中也发现部分教师无论学案质量如何、课型如何都以学案进行,照搬照用,不做改动,把学案等同于教案,缺少对学案的“二次加工”和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即课堂教学没有以学案为基础再进行高质量重新教学设计,制约了教学效果,影响学习质量,长此以往,教师还会丧失“看家本领”(教学设计能力).

      一、教案可以“照搬”优秀学案

      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载体,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进而学会学习.学案落实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倡的“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方式”.好的学案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建构,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所以学案设计要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案例1 对数的概念.

      问题1:请解答下列问题.

      光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每经过1厘米,其强度减弱为原来的一半,假设最初的强度是1.

      (1)经过2厘米后,强度是多少?(2)经过x厘米后,强度y是多少?(3)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0.125?(4)经过多少厘米,强度为

呢?(抛出问题)

      问题2:方程

=6有解吗?如何说明有解?能写出方程的解吗?(抛出问题)

      问题3:你在小学、初中遇到过解方程

=6类似的困境吗?想一想当时是如何突破困境的?(启发研究的问题方法、方向)

      问题4:你认为用什么样的符号和数字表示方程

=6中的x比较合理?说说你的想法.(启发学生创造)

      问题5:你是如何理解式子

之间的关系的?(展示自己的理解)

      问题6:你认为

=?说说你的理解.(看学生的理解程度)

      问题7:考考你,你能否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简单应用):

      

      问题8:反过来,你会吗?请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简单应用):

      

      笔者认为上述的学案设计既有利于学生课前学习,也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学案设计主要以问题为主,既创设情境,又提出问题;既引导学生思考,又教会学生思考;既关注知识,又培养能力;既关注思维“现有发展区”,又走向思维“最近发展区”.问题1创设情境,上接指数函数,下引对数概念,提出矛盾,指数方程如何解,课堂教学只要对对答案即可,简单说说学生的理解.问题2直接研究方程解的问题,课堂上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与学生一起回忆指数函数的性质,发现解存在,且只有一个,也能够估计其值的范围,但却无法准确表示,表明目前的知识不够.问题3引导学生从数的发展历史中寻求解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渗透,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求智慧,体会数学是一种发明创造.将来学习复数,引入i也就水到渠成,体现数学学习的整体性.问题4让学生感受到符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2和6来表示x,主要体现指数运算的逆运算思想.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问题5就不困难了,主要是理清式子之间关系,并了解相应的名称和书写方法.问题6的出现主要是考查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对数的定义,同时通过它深化学生对对数概念的理解.问题7、问题8除指数、对数互化外,还为课堂介绍自然对数和常用对数做准备.至于教材中的例3简单对数求值,以及相关的对数恒等式的发现与证明最好不要出现在学案中,主要是减轻学生课前学习负担.课前学习重在概念的理解,而不是反复做题那种课前让学生例题甚至练习都解答的做法,笔者认为是不合适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一是学生即使能解答但花费时间太多;二是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解题上,无暇思考、研究、建构,自然就去死记硬背结论;三是学生什么都会还要教师教什么?

      这样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可以说是教案的问题化呈现,便于学习也便于教学,问题设计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看书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而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填结论.完成这样的学案需要学生切实地在学习,而不是简单预习.如果设计这样的学案,课堂教学完全可以逐问推进,教师重在关注学生理解的反馈,不到位及时追问.这样的学案设计,教师要深读教材,研读课标,参照教参,更要了解学情,通过恰当设问,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否则拿不出一份高质量的学案.

      二、新授课可以“抛开”学案

      事实上学案是一种预设,无论课前设计是多么完美,课堂上还是会有预想不到的生成,所以教学还是会发生变化的,还是需要调整的,因为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思考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在批阅学案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解答情况,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对于概念课,由于学生对教材进行了自学,对相关的概念已经了解,且简单解答了学案上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讲解怕学生理解不透,若讲解学生又已经了解,没有了新鲜感.这时教师要基于学案,基于学生新的学习起点,对学案进行重新加工,拔高授课起点,以便促进学生对相关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的深度理解,进而由理解走向掌握,由懂到会,同时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

      案例2 对数函数.

      原学案如下:

      问题1:我们都玩过折纸游戏,一张纸对折一次后面积将变为原来的一半,两次后面积如何变化?如果一张纸原来的面积记为1,将折纸的次数记为x,对折后的面积记为y.

      (1)如果对折后面积变为原来的

需要对折几次?多少次后接近于原来的呢

呢?

      (2)求折纸的次数x与对折后的面积y之间的关系式.

      问题2:1个细胞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依此类推.

      (1)256个细胞是这个细胞经过几次分裂得到的?那么要得到1万个细胞,至少得分裂多少次?10万个呢?

      (2)求一个细胞分裂的次数x与细胞个数y之间的关系式.

      问题3:你认为以上两个问题中的关系有什么共同特征,能否用一个式子描述呢?

      问题4:请同学们将下面的每组函数的图象画在同一坐标系内,观察图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特征:

      

      问题5: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的性质,你能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吗?请同学们尝试着完成下表(表格略).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例2 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课堂教学重新设计如下:

      问题1:同学们已经自学了教材上的内容,并解答了学案上的问题,请大家说一说你对对数函数概念的理解?(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问题2:请同学们谈谈你是如何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对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对学习进行提升,从更高层面认识)

      问题3:总结指数函数y=

(a>0,a≠1)的性质,并与对数函数y=

(a>0,a≠1)的性质相比较,说一说它们的异同点.(对比分析)

      问题4:老师现在将问题4中函数图象用“几何画板”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大家看看,还能有何发现?(进一步提升)

      问题5:例2中各组数的大小你是如何比较的?(侧重学生方法)

      上述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是基于原学案又超越了原学案,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学习新起点重新设计的.重点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从方法层面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是否能进行类比、对比学习,是否形成能力.

      三、习题课需要重整学案

      对于侧重解题的课,由于学案上题目较多,甚至内容有点杂,课堂实际教学可以整合、重组学案,增加变式、拓展题,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主体性、层次性、创造性.否则杂乱的讲解给学生的感觉是学数学就是解题,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不利于认知结构的重构,更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案例3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第2课时).

      原学案如下:

      

      总结:解决上面的题目,你有什么收获?

      由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生已经清楚,而且能够熟练按程序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作为第二节课,既要复习也要巩固,还要有所提升.学案内容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化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分式不等式、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甚至简单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有启发.但课堂教学应设计一条主线,主要是以变式为主,将学案上的各种类型的题目进行串联,形成有层次的思维变式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逐步提升.

      重新设计如下:

      

      变式9:关于x的不等式

+ax+5≥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变式10:当x∈(1,2)时,关于x的不等式

+ax+5<0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系统的知识更易于学生掌握,相互联系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对比的知识易于学生创造.由一个简单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出发,解决分式、高次不等式体现了转化思想,变式求定义域体现了应用,变式含参数需对两根分类讨论.变式6主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因式分解.变式7改变了参数位置,使讨论加深,难度加大,对学生的分类讨论能力、条理性思维能力等要求较高,具体求解要先“定向”,再定“大小”.后面的变式从解不等式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沟通函数与不等式,其本质还是通过解不等式解决问题.课后学生发现学案上的题目教师一题未讲,但每道题解题方法又都讲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好.若直接讲授学案题目,是一个简单重复而且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教师这样的做法既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又可以检验学生对学案上的内容是否真正掌握,还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复习课需要拓展学案

      复习课由于内容多、题目多、难度大,既要复习基础知识,又要解答习题与例题,若课堂教学再重新设计教案,则难度太大,不太现实,也不可行.此时就需要教师在批改学案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解答情况了解清楚,或针对学生的易错问题追根求源,从思维的深处挖掘错误的原因,或针对某一思想方法归纳提炼、变式跟进、应用拓展、逐步提升,或针对某个问题由学生板演、讨论、评价、反思,以寻求思维发散,寻求最优解法,寻求能力提升.总之教应有侧重,单节教学内容主线要突出,目标要明确.

      案例4 一元二次不等式(高三复习课).

      学案上要求学生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情况及二次不等式解的对应关系,总结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课上没有检查表格完成情况,而是直接提出问题“解不等式a

+bx+c>(a>0)”.学生要解此不等式必须对判别式进行讨论,而三种讨论正好对应不等式三种解的情况,在解决问题中复习基础知识,在使用基础知识中复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能力,检测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和对内容掌握情况,一举多得,境界不同,效果不凡.(其他内容略)

      学案是静态的,教学是灵活的.教学设置高质量的学案是我们期待的,但是有高质量的学案仍然需要我们创造性的教学.教学要基于学案,针对不同的学案应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要针对学生,对学案的使用方式不同,学生参与的方式也不同.教学要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创造性使用学案.学案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有“学”“案”“教”和谐统一,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标签:;  ;  

学习计划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设计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