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与出路_素质教育论文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与出路_素质教育论文

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学校论文,难点论文,出路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1)01-0020-04

目前,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从中小学的“减负”到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必须承认,目前我们的教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传统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很多措施的影响和作用很有限,有些甚至停留在形式或口号上。因此,正确估计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找出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层因素和原因,对于从根本上建立起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做了调研。我们通过座谈会、走访、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就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素质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先后对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4所大学进行了调研。从中我们对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般状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难点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对如何从根本上、从高校办学体制上确立起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初步的思路。

一、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般做法

从我们所调研的4所大学来看,目前高等学校普遍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无论是从教学改革的角度,还是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角度,各个学校都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和措施。概括起来,目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针对大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和修养状况,各个学校都努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视“两课”教学,把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放到综合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

2.同中小学一样,高等学校也在为学生“减负”。各个学校不同程度地压缩了学生的课时,黑龙江大学是通过学分制的实施而大幅度地减少学生的课时,特别是压缩必修课,使选修课的比重加大到40%。其他学校也较大幅度地压缩了课时,从而给学生以更大的自学时间和自由发展空间。

3.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是:以大教育观为基础,确立大工程观,通过基础课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通过专业课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观,通过“两课”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东北农业大学把培养模式概括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黑龙江大学则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文理科的学生互选一定数量的学分,鼓励专业辅修,并实施了“五个工程”:实施读书工程,设立必修的读书学分;实施创新工程,设立创新学分;外语类学生实施“外语+其他专业”的培养工程;“两课”教学实行“532工程”,即将总学时分解为“课堂教学:读书及写论文:社会调查与实践=5:3:2”;大学外语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分流教学”工程。

4.各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环境。各个学校都开设了系列讲座,增加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如黑龙江大学的系列学术讲座和周末“菜单式”选修课,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院士、博士生导师讲座”等。各个学校还十分重视组织学生的学习竞赛、科技竞赛活动,不少举行学校每年一度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和深层制约因素

应当说,我们所选取的4所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既包括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也包括地方性重点大学;既包括理工农等单科性大学,也包括综合性大学。因此,我们调研的有关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目前全国高等学校所实行的素质教育实践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大体上表现为以上几个方面。

应当如何估计和评价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我们认为,对此应当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的确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目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另一方面,这些措施只涉及到素质教育的一些表层次的东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确立起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上述4所学校的学生所发放的4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们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的上述估价,在学生对各自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评价中,对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五个要素“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52%、57.54%、53.43%、41.64%、42.47%。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应当说,如何从体制上确立素质教育模式,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同时也是它的突破口。我们认为,造成高校素质教育表面化的原因,既有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客观上的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于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认识误区之一表现在,人们常常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段,而没有把它当作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结果素质教育常常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例如,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些教师习惯于把专业课和文化课之外的美术教育、艺术教育、各种人文讲座或科学讲座、体育等称做素质教育课,言外之意是把文化课和专业课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需要明确的是,素质教育同传统应试教育的差别不在于是否进行知识教育,实际上,在这一点上二者是共同的,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传授知识。问题在于,应试教育把所传授的知识当成现成的、给定的东西,当作学生一旦熟记就可以在未来人生中应付各种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素质教育从一个前提出发,即随着科学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在信息时代,任何给定的知识都注定是不完备的。因此,教育传授知识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忆现成的东西,而是通过现有的知识的启蒙,一方面,使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的存在状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自学”的能力与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能力,而这是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意义上,素质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识教育之外所添加的一点新内容,而在于知识教育本身,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专业设置原则、学制设置原则等。

2.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认识误区是一些人有意识无意识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德育工作同专业知识教学对立起来,他们认为,传统教育体系的弊病是只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按照这种观点,只有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为宗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才是素质教育。这种认识在高校中常常加剧德育和智育工作“两层皮”(脱节)的现象。

这同样是一种误解。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二者不能是对立的,必须结合起来。如果说,正确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那么,先进的智育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如果不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把德育寓于知识传授之中,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也会变成简单说教式的应试教育,很难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和头脑中。

3.妨碍和制约素质教育的另外一个误区同关于高等教育的功能的理解相关,人们往往只把高等教育当作特定职业的专业知识培训,而没有把它视作人的成长历程中的一种素质培养。这种认识误区既加剧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倾向,也妨碍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普遍偏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按计划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螺丝钉式”的“对口人才”。如果培养得太多了,分配就成了问题。这种观念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在国际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少数具有特殊知识结构的精英,而是为现代人铺垫基本的素质,是现代主体摆脱自然的和经验的状态,进入理性和自觉的存在状态、“长入”社会的一种越来越必要的准备。因此,原则上讲,每个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具体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4年制的教育,也可以是3年制的技能性的教育,等等。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毛入学率为15%以下,是精英教育,15%~50%则属于大众化教育,50%以上是普及性教育。而目前中国仅为10%,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美国达到80%左右。如果我国的高等教育能达到大众化或普及性教育的水平,那么考大学的压力就小了,中小学生的应试教育也就会根本改变。而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

4.实施素质教育所遇到的难点还与传统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思想,本质上是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天人合一,缺乏创新精神,其行为模式基本上是经验模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模式中,最主要的是自然的东西,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人基本上是在自然或经验的状况下生存的,是以过去为定向,以模仿过去、他人的经验来生存。这种传统文化也体现在我们教育中。从小学开始,我们的教学就很刻板,搞“满堂灌”,缺乏趣味,缺少启发,只强调背书,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我们的高等教育:按计划经济原则设定的学年制、同样长度的学制、完全齐一的课程内容、同样规格的知识结构、呆板不变的授课方式、缺乏新意的授课内容、会看不会说的外语教学,等等,此类应试教育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高等学校之中。

三、从体制上确立高校素质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某一方面的教学活动,而是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本身。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满足于某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而要全面反思我们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特别要从作为教育主体的文化课和专业课程教学入手,要从体制上确立素质教育原则和素质教育模式。这其中,既包括学科、专业、学制等教学体制,也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运行体制。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情况来看,要从体制上确立起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模式,当务之急是应当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

1.必须改革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全面实行真正的学分制。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制约,因此,要改变学校的人才培养,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可以肯定地说,学年制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它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的、“螺丝钉式”的“对口人才”,而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的、高素质的“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可以断言,不实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所谓素质教育只能是零散的、表层的,只有学分制才能从根本上和体制上确立起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课型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性原则,贯彻以自主地读书能力、动手能力、技术设计能力、科研能力等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性原则,贯彻知识结构和培养规格的个性化原则,等等。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多没有实行学分制,在我们进行调研的4所学校中,只有黑龙江大学非常明确地把实行学分制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我国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鼓励和推动高等学校积极尝试学分制,并协同劳动人事等部门为学分制的弹性学制等提供合法的政策依据。

2.必须打破专业壁垒,实行自由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目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并且对学生限制过死,一些学生一入学就被迫进入自己根本不想学的专业,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专业兴趣改变却没有转专业的自由,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消极地以应试学习的方式应付自己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这种现象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原则,极其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试想,假如当年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没有转换专业的自由,不从法学转到哲学领域,那么,人类很可能不会拥有这位世纪伟人和伟大的思想家。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与管理体制,形成学生自主和自由选择与转换专业的机制。其一,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新专业目录,把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从500多个减少为249个,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从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要求来看,目前的专业设置依然过细,应当考虑进一步减少专业数量;其二,应当鼓励高等学校以专业门类、而不是具体的专业招生,待学习了1~2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后学生再根据兴趣与自身的特长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其三,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本身的原因而自由转换专业,这一点可以在学分制的环境中实现。

3.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或为中心的,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往往陈旧、死板、齐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属于“满堂灌”和照本宣科式;实验实习环节薄弱;考试方法单一,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为主,等等。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缺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缺少自主读书与自主学习,学生往往机械地记笔记、背笔记,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

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具体来说,应当在学分制的选课机制的压力下,促使教师从根本上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一些共同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新的、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等等。总之,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大学的课堂和校园不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成为各种新观念、新想法、新思想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的园地。

4.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学生管理与指导体制,实行导师制。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关系相对比较淡漠,教师满足于在课堂传授和灌输给定的知识,而很少与学生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学生的管理和指导完全由学生辅导员和政工队伍行使,少数学校选任了部分班级导师或班主任,但缺少力度和普遍性。这种体制造成了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授的脱节,德育与智育的脱节,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因此,应当在高等学校倡导导师制,把导师制同现有的辅导员等专职政工管理体制结合起来,形成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型的学生管理和指导体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选择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大学生4年学习期间相对固定地担任导师,一是适应学分制中学生选课、确定专业方向等学习要求;二是通过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三是有助于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必须更新教学质量观念,确立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观。在传统学年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单一的,即所有的学生都在同样的学制年限内合格地接受特定专业所需要的给定数量的知识。这是一种排除个性的齐一化和单一化的教学质量观。而学分制条件下的素质教育则要求教学质量观念的更新,例如,对不同分数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达到同一个质量标准,关键的问题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同样,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有不同爱好、不同志向的学生,对于有不同特点的学生,都应当有不同的多元的衡量标准;此外,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如理论研究能力、科学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都应当给予同样的重视,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某种能力上有特殊的发展。应当说,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观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原则之一。

总之,素质教育不是我们传统教育的枝节性、表层次的改变,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我们必须从体制上、根本上确立和贯彻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才可能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科技保证。

(此调研报告属于《中共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班社会实践调研题目》中的第42题“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德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题目由教育部提供)

收稿日期:2000-10-25

标签:;  ;  ;  ;  ;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与出路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