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社会网络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关于图书馆社交网络(Lib-SNS)构建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交论文,图书馆论文,网络论文,SNS论文,Lib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SNS概述

1.1 SNS的概念

SNS在互联网领域有三层含义,即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交往服务;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会交往软件;Social Network Site,社会交往网站。广义的SNS概念是这三者的结合,即一种用于拓展社会关系的应用服务,其基础是建立一个平台,即社会交往网站——一个依据相关理论,利用社会交往软件和分布式技术等工具所建立和运作的网络站点①。通常SNS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②。

SNS有七个构成元素——身份(identity)、状态(presence)、关系(relationships)、交流(conversations)、小组(group)、名誉(reputation)、分享(sharing)③。具体地说,个人可以通过申请注册加入SNS网站,有选择性地分享自己的个人身份信息和所拥有的数据资料,也可以搜索他人共享的所有内容。个人通过创建“小组”,将有相同话题、相同学习经历等共同点的人聚集在一起,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自己选择的人和参与的组织共同构成其个人的关系网络。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公开自己的当前状态来获得更好的互动,通过各种行为,如共享内容的多少来获得相应的名誉。

1.2 SNS的理论依据

SNS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是六度空间理论,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④据此,每个个体的社交范围都能通过“熟人的熟人”得到不断发展,并形成一个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当今SNS网站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依据多种“共同点”来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运营朋友圈中的朋友。

1.3 SNS的发展现状

近年SNS网站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注册用户超过千万的有41个,注册用户过亿的有6个:Facebook,Qzone,Habbo,MySpace,Windows Live Space,Orkut⑤。我国以人人网(原校内网)、开心网为代表的SNS网站更是蓬勃发展,获得了网民,特别是大学生们的青睐。它们都在定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社交,依据某些利益关系或共同的爱好来建立和拓宽个人社交网。可以说,基于Web 2.0的SNS网站将网络与真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代表了社会关系的飞跃,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⑥。

2 图书馆与SNS相结合,构建图书馆社交网络(Lib SNS)

2.1 两者结合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速进步,图书馆日益成为信息情报中心,与周边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信息交换。为此,图书馆不断应用Web2.0技术,将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逐渐深化到以用户为中心,以合作参与为手段,以网络知识社区为平台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阶段,即图书馆2.0⑦。显然,图书馆2.0具有和SNS相结合的自发动力——它们都注重信息传播和分享,都有明确的交流对象,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而SNS所具备的自主性和交互性可以更有力地推动信息传播和分享,将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此外,图书馆与SNS相结合,还基于它们具有共同的平台——通过网络传送多种格式数据的信息技术平台(如图1)。

图1 图书馆2.0与SNS融合的基础

对此,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指出,社会网络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Library2.0,未来图书馆的网络形象将与社会网络的界面十分接近⑧。2008年,面对各种社交网络应用形式的快速发展,甚至有人预测,将来会出现专门用于学术界和科学界等的SNS⑨。然而当前大多数图书馆还在以尴尬的网站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10]。面对这一趋势,图书馆必然要将自身与SNS结合,以一个全新、互动的面孔出现。

2.2 图书馆社交网络(Lib—SNS)的含义

我们将图书馆2.0与SNS相结合的产物,称为图书馆社交网络,简称Lib—SNS。它是参照现有的SNS网站、构建由本馆读者组成、预置读者间真实的社会关系的SNS网站。图书馆以网站中一名成员的角色,依托专有模块提供信息服务,促进读者间的信息交流,最终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快速发展。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Lib—SNS不同于普通的SNS。Lib—SNS的定位是信息服务——通过网站为本馆读者(也即Lib—SNS的用户)构建信息交流场所、提供更加便捷和有效的信息服务。具体地说,读者以用户身份登录到Lib—SNS中,一方面可以享受图书馆原有的服务,如OPAC查询、参考咨询、课题查新、文献传递等;另一方面可以从事自身社会关系的构建,例如寻找有共同爱好的读者、创建或加入特定类型的小组、撰写或检索博客、在论坛上发言等。图书馆为依据不同的条件而聚合的读者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如图2)。

图2 图书馆社交网络(Lib—SNS)的架构与运作方式

2.3 Lib—SNS中SNS基础的构建

2.3.1 提供账户、构建社会关系工具

图书馆可以利用已有的读者身份资料直接开通Lib—SNS账户,并根据学校教学科研方面公开的组织信息,预置读者间的基本社会关系。例如同属一个班级或课题组的读者可预先归并到一个小组中。读者只需激活便成为Lib—SNS用户并继续扩展自己的社会关系。为架设读者与馆员间更便捷的交流渠道,可以将图书馆馆员预置到每一位读者的社会关系中,即“好友”。“预置”可以减轻读者操作负担,提高系统的亲和力,也便于图书馆日后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准确识别读者并提供相应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2.3.2 提供创建、检索和反馈信息的工具

Lib—SNS网站需要为读者提供多种创建信息的工具,例如针对读者个体的博客、针对小组的论坛、针对部分信息的评论等。同时,Lib—SNS还需针对上述各种信息提供功能全面的检索工具。充分利用Ajax等技术提供检索建议,利用Al等技术提高检索精度。此外,针对检索结果,Lib—SNS的反馈可以及时准确,并支持多种形式的显示方式。

2.3.3 设计良好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和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Lib—SNS网站可以借鉴现有的SNS网站,以用户为中心,从人机交互、操作逻辑和界面进行整体设计(11)。注意将网站内容以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方式呈现,并通过外观设计引导用户行为。实用、友好的SNS网站可以使曾用过SNS的用户获得亲切感,也可以使新用户迅速地丰富使用经验。

2.4 Lib—SNS中图书馆元素的构建

2.4.1 将Lib—SNS与图书馆现有软件系统相结合,实现共同发展

Lib—SNS与图书管理系统相结合,在网站上实时反映读者的图书借阅信息,便于读者找到有共同阅读兴趣的人;Lib—SNS与统一检索界面相结合,记录并显示他人的相关检索历史,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Lib—SNS与图书馆网站相结合,可以使新闻通知、新书推介等内容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Lib—SNS与博客、参考咨询IM相结合,可以使它们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利用率。结合了现有软件系统的Lib—SNS,与传统的SNS网站相比,为用户自动创建了更多的描述信息,为用户发展相互间关系提供了更宽广的基础,必将有利于信息更加优质地传播利用。

2.4.2 在Lib—SNS中为图书馆馆员设置专用模块,以便开展信息服务

在Lib—SNS中,图书馆馆员成为读者的一个“好友”。读者可以向其发出自己的服务请求,如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Lib—SNS将所有服务请求形成一个队列,由人工或系统自动分配给相关馆员处理。馆员则通过专用模块接收并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块需要允许多个咨询馆员同时在线,支持多用户队列、页面推送、同步浏览,能够实现直接转发问题并保持咨询进程的完整,并能够生成相关报表,有效控制服务进程(12)。良好的工作流程,可以使读者获得无缝而便捷的服务体验,与Lib—SNS的服务宗旨是统一的。特别是有了身为专业信息服务者的图书馆员的参与,其特有的信息组织与提取知识能力,必将有力提升Lib—SNS中读者的整体信息素养和信息交流质量。

2.4.3 依据Lib—SNS的统计数据和技术手段,开展更趋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通过Lib—SNS,图书馆可以统计读者行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读者的兴趣、偏好、使用习惯等,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合理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13)。图书馆可以根据用户以前的行为模型,为特定小组和特定读者提供个性化推荐,如更具指向性的“新书推荐”。图书馆也可以根据类似用户过去的行为历史进行社会化推荐,如某班级的借阅量排行榜(14)。

此外,通过将读者划分不同的“名誉等级”,图书馆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自身资源,开展差异化服务。读者可以通过个人职称与科研成果、共享资料的多少、对他人影响度高低等指标综合评定获取不同的“名誉等级”。高“名誉等级”的读者,可以获取图书馆更快的响应、更优质的服务。在Lib—SNS中,高“名誉等级”的读者通常也会拥有较高的示范作用。他们为相关小组中其他读者提供了更加明确的信息指向,放大了图书馆的服务效应,也在客观上大幅度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2.4.4 图书馆通过Lib—SNS协助读者建立个人文献知识库

图书馆可以在基于Lib—SNS开展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协助用户构建自己的文献知识库,即分享、储存和组织其关注的网上学术文章和书籍。具体地说,就是帮助用户提取所关注文献的作者、刊名、页码和摘要等;允许对个人收藏的资料评价、打分和共享;允许搜索他人共享的资料来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可以预见,有效发挥Lib—SNS的协同作用,将使读者实现一定程度的高质量的信息自给。当然,在此过程中,图书馆还需为读者提供易于使用的、各类型信息的捕获和传递工具,并注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版权保护问题。

3 构建Lib—SNS的可行性、效用和障碍分析

3.1 构建Lib—SNS的可行性分析

3.1.1 Lib—SNS的用户保障分析

Lib—SNS的用户数量是Lib—SNS能否有效发挥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Lib—SNS必须吸引足够的读者参与,并保证他们的活跃度。调查表明,SNS网站已经和博客一起,超过电子邮件成为全球第四大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其发展速度是其他四大互联网服务(搜索、门户网站、电脑软件和电子邮件)的两倍(15)。特别是SNS网站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青春朝气赋予了他们巨大的参与热情。例如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人人网,其真实注册用户超过4 000万,日登录2 200万人次(16)。而“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博学”形成合理的供求关系,为Lib—SNS中读者的活跃度提供了保障。

3.1.2 Lib—SNS中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能否在Lib—SNS上开展信息服务,以及服务质量的高低是构建Lib—SNS的关键。理论上,以“参考咨询”为主的信息服务是可以移植到Lib—SNS上的。而实际上已有许多图书馆在现存的SNS中开展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10年5月MySpace上就已经有超过425个小组以“library”命名,豆瓣网中有438个与图书馆相关的小组,这其中活跃着不少图书馆界精英、馆员。他们和网友就与图书馆相关话题、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心得,解答疑难。这些都为Lib—SNS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3.1.3 Lib—SNS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Lib—SNS的构建最终落实在IT实现上。调查显示,Lib—SNS中的许多关键技术都已在实践中获得了应用。在国外供学术界使用的社交网络(如Nature Network)已经出现。专用的网络书签/书摘工具(如Cite Ulike)也获得了大量好评(17)。而我国部分图书馆也已开始使用基于Web的实时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特别是现在出现了大量SNS开源软件,更为Lib—SNS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这些免费软件大多提供了完整的产品构架、完善的基础应用,并内置API接口,支持自建平台、核心和应用分离(18),甚至支持手机应用(19)。

3.2 构建Lib—SNS的效用分析

(1)Lib—SNS的构建,为读者在互联网上提供了统一的图书馆服务窗口,便于读者更有效地使用图书馆。常用的图书馆2.0服务形式多样、界面繁杂、实际使用率低。构建Lib—SNS后,读者一次登录,即可使用图书馆各项需要身份验证的服务,如借阅查询、馆员咨询、RSS订阅、博客管理等。因此,构建Lib—SNS的实质是为图书馆构建了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

(2)Lib—SNS的构建,为读者丰富了学术方面的人际关系,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当今社会,科学研究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门合作的艺术。Lib—SNS能够让读者发现或构建有共同研究方向的小组。Lib—SNS通过集成其中的论坛、博客,为小组提供虚拟活动场所;还通过穿梭其中的图书馆员为小组提供高质量的情报咨询服务,促进小组的健康发展。可以说,Lib—SNS能够为读者构建学术方面的基本“人脉”。

(3)Lib—SNS的构建,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矿藏”。这个“信息矿藏”就是读者在Lib—SNS中的发言、收藏的资料等。它们由系统自动记录并保存,包含了大量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读者通过创建标签、创建或加入小组对“信息矿藏”进行初步挖掘。而Lib—SNS为读者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搜索功能更可以帮助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协助读者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将是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的一个新高度。

3.3 构建Lib—SNS的障碍分析

3.3.1 身份限制问题

个人既是Lib—SNS的用户,又是图书馆的读者,双重身份限制了其发展社会关系真实意愿的表达。将非本馆读者的个体也纳入Lib—SNS中,固然可以促进Lib—SNS的更好发展,但与图书馆服务对象的限制形成矛盾。所以,Lib—SNS服务对象的社会化,要求各图书馆业务走向融合,开展社会化联合参考咨询。很显然,它与Lib—SNS的融合需要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3.3.2 功能扩展问题

随着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Lib—SNS中需要扩展的功能还有很多。同时学校许多工作也都可以基于Lib—SNS开展。所以,Lib—SNS必须构造一个开放的“参与体系”,允许第三方改造扩充现有功能,或直接提供基于Lib—SNS平台的应用软件,用户可以直接安装使用这些软件。强大的功能扩展能力,可以提高用户的黏着度,为Lib—SNS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因而需在构建的整个过程中注意这一问题。

3.3.3 组织协调问题

Lib—SNS作为图书馆2.0的最新发展形式,必须做好与图书馆现有工作内容的融合。图书馆要做好相关的人员和设备配置、相关工作内容的设定、评价和奖惩制度的制定等配合工作,为Lib—SNS的健康成长提供外部保障。

3.3.4 其他问题

构建Lib—SNS,还应注意如何对用户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避免出现不当言论和行为。在面对SNS网站的过剩危机时,需要努力避免同质化,特别是避免娱乐化倾向,明晰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实用功能来吸引读者。

4 结语

Lib—SNS有利于促进读者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信息的组织和增长,特别是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其构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推进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注释:

①宋蕊.SNS式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探析.图书馆论坛,2009(10):83—85

②SNS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258.htm

③沈一超.我国SNS网站的营销策略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④六度空间理论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0573.htm

⑤Lis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ocial_networking_Websites,2010-05-10

⑥范钟艺.基于Web2.0的SNS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⑦王利萍,陈全,刘勇.图书馆2.0网络知识社区构建.情报杂志,2007(12):150-156

⑧Maness J.M.Library 2.0 Theory:Web 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ibraries.Webology,2006(2)

⑨Bruce Antelman,李雯整理.社交网络.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1):14

⑩寇小文,吴剑霞.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现代情报,2009(10):99-102

(11)UI设计_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0824.html?wtp=tt

(12)刘素清.对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未来发展的思考.图书馆学研究,2009(11):74-77

(13)李智敏.数据挖掘技术在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17):449

(14)黄金霞,鲁宁,宋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SNS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的借鉴.图书情报工作,2009(21):82—85

(15)Nielsen I Social Network & Blogs Now 4th Most Popular Online Activity,Ahead of Personal Email.http://en-us.nielsen.com/main/news/news_releases/2009/march/social_networks_ _,2010-05-10

(16)张楠,钱艳丽.SNS网络社区的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今日南国,2009(3):145—146

(17)李亚君,李治森.网络书目管理工具——CITEULIKE.新世纪图书馆,2008(4):62—68

(18)ThinkSNS.http://www.thinksns.com/index.html

(19)OpenPNE中文官方网站.http://openpne.org.cn/

标签:;  ;  ;  ;  ;  ;  

图书馆社会网络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