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管初探论文_张琦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管初探论文_张琦

(山东大学审计处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实施监管,是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是对全过程审计的丰富和完善。有效的监管工作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帮助审计机构规范管理和加强廉政建设。

【关键词】全过程审计监管;必要性;工作重点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Auditing Supervis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Projects

Zhang Qi

【Abstract】It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uditing work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which is the enrich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udit. Effective supervision can reduce audit risk, improve audit quality, effectively control project cost, help audit institutions to standardize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ment.

【Keywords】Whole process auditing supervision; 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G647.5;F23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6)20-009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5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4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0%[1]。已初步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校生人数达到3550万人”的目标。与之对应的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固定资产投入的不断增大,为更好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国家和教育部都要求对高校建设资金使用情况实施全过程审计,在当前形势下,对全过程审计工作实施有效监管变的更加重要。

1.什么是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管

全过程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和内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的矛盾,高校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一般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管是依据委托合同和审计《指南》、《准则》等行业规范,考核全过程审计的工作成果和廉正行为,并组织独立的审计人员或社会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从而保证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工作质量。

2.对全过程审计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2.1 实施监管是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

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目标是规范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监管,有利于及时发现本单位跟踪审计开展的弱项和不足,协调解决跟踪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质量,从而确保审计目标顺利实现。

2.2 实施监管是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方式由原来的单一以国家拨款为主,发展为教育部与地方共建、省地共建、高校自筹等新模式并存,还有的高校出现了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多元化的投资形式。投资主体的丰富对高校加快建设、扩大规模有利,但对全过程审计工作提出了全新挑战,由于各投资主体对投资利益的要求不同,建设项目的审计结果可能要面对更多的检验和复核,所以高校针对全过程审计工作加强监管,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施。

2.3 实施监管有利于降低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风险。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施工周期长的特点,存在政策和管理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直接构成了全过程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风险。主要表现为:(1)建设项目论证不充分、图纸设计不科学、工程招标不规范、合同签订不严谨、施工管理不严格、经济资料不真实风险;(2)审计力量不足,业务能力有限的风险;(3)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不良的风险;(4)全过程审计要“到位不越位”,存在定位风险;(5)社会审计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职业道德的风险;(6)工程建设项目要经过决策、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结算等多个阶段,全过程审计并非介入全部阶段,存在审计盲区的风险。对全过程审计工作实施监管,可以帮助其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有利于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体系,降低审计风险。

2.4 实施监管可以帮助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基建管理人员匮乏,代管、代建项目增多的现实情况,对全过程审计实施监管,对参与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社会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进行监管,可以促使一线管理人员提高责任心,进而提升工程质量,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

2.5 实施监管有助于促进廉政建设。

由于工程建设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审计人员长期派驻现场、内审人员长期负责固定社会审计机构的联络管理工作,这些都构成了廉政建设风险点。为避免审计人员较长时间审计固定项目而滋生不廉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措施。

3.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监管重点

3.1 建立有效的全过程审计监管机制。

明确全过程审计监管工作的组织职能,调整与配置相关的岗位责权。首先,成立以高校内审机构领导为负责人的监督管理机构(或小组),必要时可以引入高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人员和社会审计机构参加,确保监督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明确监管工作的职责范围,与全过程审计同时实施,具体业务监管要贯彻落实审计署6号令关于审计质量控制中建立“三级复核,二级把关”复核机制,过程监管,定期报告。

3.2 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实施方案。

监督管理机构要根据全过程审计的方案制定监管实施方案,针对全过程审计中的关键点和可能出现的盲点提前布控。一般来说,在建设项目立项是否合法、设计是否深化、工程招标是否合规、合同签订是否严谨、工程变更签证是否合理等方面,跟踪审计能否正常发挥作用,是监管工作的关注重点。

3.3 建立建筑产品比价体系。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高校都规划了新校区建设,对于校区众多的高校,由于地缘关系、管理团队等差异,不同校区之间的建设成本也有所不同,建立建筑产品比价体系,就是要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前提下,归纳不同区域间同类建筑产品成本的基本数据,最大程度消除管理差异造成的建设成本变化。同时,可以通过数据异常的价格单项查找到建设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对全过程审计实施监管。

3.4 科学评价全过程审计成果。

对全过程审计成果进行评价要把握三个原则:(1)责权事先要在合同中进行约定。(2)要以《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为指导,对全过程审计成果进行科学评价。(3)委托其他社会审计机构复核审计报告,要查实受托机构与被审计机构或审计事项有无直接利害关系,建立回避制度。

实践证明,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工作实施监管,是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的丰富和完善,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障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帮助高校审计机构规范管理和加强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论文作者:张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6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

标签:;  ;  ;  ;  ;  ;  ;  ;  

高校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监管初探论文_张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