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传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师--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必修教材的处理,到苏联教育版(“铝土矿到铝合金”)的必修版,我们应该从复配的处理入手_铝土矿论文

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从对苏教版必修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教材的处理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铝土矿论文,教书匠论文,教材论文,照本宣科论文,不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新课程需要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富集的成果,它凝聚着专家的心血和优秀教师的经验,有利于搞好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但教材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对于新课程也是如此。这是因为,教材本质上是教学的“素材”,它的价值需要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教材隐含的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引领不可能适合于所有地区所有学校的所有学生。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多下工夫。怎样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本文拟以苏教版必修1教材“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一单元为例,对创造性使用教材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对苏教版教材“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的几处处理

苏教版“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一单元的编排体系与原先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以铝为核心,从结构到性质,然后到存在再到制法及用途进行叙述;新教材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从铝土矿提取铝这一线索,引出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等性质,通过对部分物质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氧化铝、氢氧化铝、铝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学习使用实验探究法去认识物质的性质,重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感。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精神。

但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

1.“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没有介绍铝土矿中主要杂质是。2006版教材在介绍铝土矿时曾经说明铝土矿的主要成分为、主要杂质为,使教师在处理“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工业流程”时困惑于要不要将真实的工业原理介绍给学生。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2007版删除了对铝土矿中主要杂质的介绍,只是说“铝土矿主要成分为,还有少量杂质”。这样变动后教师解困了,但是学生却困惑了!以下是笔者上课时的一个小片段:

介绍了铝土矿的成分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阅读“从铝土矿制备铝的工业流程”,分析这一流程一共需要几步,而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或向老师请教。有学生就提出了两个问题:(1)第一步为什么不能用酸溶解?酸可以用吗?(2)铝土矿的杂质是什么,它通电会电解吗?如果不会,那第一步直接电解就可以了。

笔者认为,在必修1中是没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硅与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铝硅酸钠的原理,但不介绍就无法解决上述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教材的上述变动虽然有利于教师教,但新课程关注的不应是教师的教而应是学生的学,这样的处理是有悖于此的。所以我在其他班教学时,就补充了铝土矿主要杂质中有,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流程最主要的原理,避免不必要的困惑的产生。

2.“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没有安排溶于碱的实验。作为一种金属氧化物,学生的直觉是它可以溶于酸,所以就会造成学生对“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工业流程”第一步原理的理解障碍:到底是杂质溶解了,还是溶解了?因为以前在介绍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时,除去杂质有两种方法:一是使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分离;二是让被提纯的物质先反应而和杂质分离,然后再把被提纯的物质通过反应重新生成出来。由于学生对能溶于碱的印象不深,往往以为是杂质溶解了。鉴于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个实验:的混合物跟碱反应,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他们理解这个反应,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工业流程”的科学性。

3.在“铝的性质”中,“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现象无法说明问题。在介绍铝的性质时,一开始教材就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取一块铝片,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将铝片部分放入4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静置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颜色变化。上述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在准备这个实验时发现,实验后浸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部分铝片表面变暗,没有浸入的部分铝片光亮依旧。本来这个实验是想说明铝片表面有氧化膜,但通过这个实验无法说明铝片表面有氧化膜。所以我在处理这一教学内容时,改变了实验内容:

首先让学生回忆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的位置,接着提出“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吗?若能反应,现象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将一块铝片投入到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矛盾:原来铝的表面有一层保护层。最后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铝的用途及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二、对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思考

1.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原则

在态度上应该遵守“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的原则,“尊重教材”是指教材毕竟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过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编写的,是实施教学活动很好的载体,不应该轻易地否定;而“不唯教材”则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加工的地方。

在行为上应该遵守“遵循教材而要有所立”的原则。这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我们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情况有所创新和提高。

要做到“尊重教材而不唯教材”“遵循教材而要有所立”,需要认真学习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准确加工教材,努力提升教材。

2.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依据

一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进行化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就教材而言,可以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也可以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所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本着这个认识,我在讲授完必修1第二专题“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时,我就安排了一节“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课,对专题二进行了整理归纳。

二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富有思想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创造性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

三要依据实际教学情况,机动地实施教学。课前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问题和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反而还是按预设进行教学,那就会收效甚微。在讲“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时,我给学生讲了一道例题:某化合物3.2 g在中燃烧,只生成4.4g和3.6g,求其最简式。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这时有学生提出能确定它的分子式吗?这个内容不在我的预设范围内,我本可以冷处理——即课后再说。考虑到当时的气氛和条件,我临时决定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的经过是: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分子式确定的方法。

【学生】第一步根据“有机物的质量”和“有机物燃烧产物的质量”推出“有机物的最简式”,第二步根据“有机物的最简式”和“相对分子质量”就可推出“有机物的分子式”。

【教师】但现在缺少“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那我们能求出它的分子式吗?

【学生】很多学生都摇头。

【教师】大家还记得烷烃的通式吗?

【学生】

【教师】在最简式中,C、H原子数符合烷烃的通式吗?

【学生】符合。

【教师】从成键角度分析,氧原子的存在对氢原子个数有没有影响?

【学生】没有。

【教师】那么中若n等于2,有没有这样的分子——呢?

【学生】(经过讨论)没有这种分子。

【教师】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分子呢?

【学生】根据饱和烃的通式,分子中两个C原子最多结合6个H原子,不可能结合8个H原子。

【教师】那么最简式为的分子式是怎样的呢?

【学生】就是

【教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情况,我们能否总结一下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在烃或烃的含氧物中,若n(C)∶n(H)=1∶4,则分子中只能有一个C原子。

【教师】那假设有另一道题求出的最简式是“”,我们能否确定它的分子式呢?

【学生】可以。

【教师】为什么?那什么情况下知道了最简式就可以确定分子式?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在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中,若C、H原子个数关系符合烷烃的通式时,则最简式即是其分子式。

通过我层层深入的引导,并让学生反思,让学生从一道普通的题目中获得了知识,获得了方法,取得了不一般的收获。

3.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措施

一是补充、调整教材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现行的很多版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适当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比如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有相似性,我就将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做了一个“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专题,集中学习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的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从化学的社会性价值角度,着重于环境保护,以酸雨怎样形成作为探究的线索学习这几种氧化物的性质。

二是变动、调整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性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比如在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6面“活动与探究”中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来测中和反应热”,最后一个探究内容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来测定氢氧化钾溶液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硝酸反应的反应热,请预测其反应热是否相同。在备课时,预计学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对这个实验作了调整,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预测、贯彻和解释,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

三是恰当融入生活素材,让化学更加密切联系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把要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学习,努力体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化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增强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信心。比如,在学习酯的性质和制法时,先让学生闻一闻老酒的香味,然后提出:为什么通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烹调?老酒为什么有一股特别的香味?然后顺势引出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当学生看到碳酸钠溶液表面凝结的一层油状液体,闻到这层液体的香味,就自然会结合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

四是因时、因地制宜,生动地设置教学情境。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学习苏教版化学必修2“油脂”时,曾创设这样的情境:(1)每天早上清洁游泳池时,除了更换水外,还会向池内加入一些纯碱,请学生说明加入纯碱的道理;(2)实验室里的棉花很容易吸水,大家都知道棉花树是在野外生长的,那如果开花时碰到下雨,棉花会不会遭灭顶之灾?回答这两个问题要从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考虑。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使这些问题成为一堂课的关键性问题。通过联系实际,还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升华,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并非仅仅限定在新授课或者是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在练习课中,在一节课的任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匠心的设计,对教材进行开发,使教材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标签:;  ;  

在宣传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师--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必修教材的处理,到苏联教育版(“铝土矿到铝合金”)的必修版,我们应该从复配的处理入手_铝土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