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探讨_创新论文

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探讨_创新论文

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因素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会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到哪里去了?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理论滞后于实践,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迷失了方向

为什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呢?关键在于我们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弄清这些问题。下面将着重谈谈关于作文教学中争议最多的“虚构”和“模仿”这两个理论问题。

关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过,为什么当时没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呢?原因就在于理论上有禁区,这个禁区就是小学生的习作“只能记实,不能虚构”。我们今天研究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问题,首先要从理论的角度弄清这个问题,否则,我们的作文实践活动就会迷失方向。

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不能虚构”这个禁区长期不能冲破呢?原因大致有三个:

一是认为虚构有悖于“记实”。长期以来,“记实论”一直成为指导小学作文教学的主导理论,以往的大纲和教材中所提出的作文训练要求就是依据这一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小学生的习作必须写真人真事,而且要写得完全符合人物和事件的实际,不能有任何虚构。

二是认为虚构属于文学创作范畴,提倡小学生虚构,会把小学生的习作引向文学化的歧途。

三是把“虚构”与“虚假”等同看待。殊不知,“虚构”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属于思维的范畴,“虚假”是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属于思想品质的范畴。

禁止学生习作虚构所带来的后果:一是学生习作选材的天地比较狭窄;二是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认为当今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突破小学生习作“只能记实,不能虚构”的框框。为什么要突破这个框框呢?首先,从作文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习作必须经历“观察(眼中之物)→思维(心中之物)→表达(笔下之物)”的过程,即使是记实作文中的“真实”,也只能是相对的,因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能动的。因此,要求小学生的习作写得和真人真事一样,既不合理,也做不到。其次,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虚构尽管与科学意义上的虚构不能相提并论,甚至这种虚构是极其幼稚、荒唐的,但它却包含着极其可贵的创新能力的萌芽,而创新能力正是时代所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反对小学生虚构,等于扼杀他们创新的萌芽。《语文课程标准》把“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提,不仅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把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要指导学生写好想象类作文(包括童话类、假想类、推想类、情境类),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虚构。

除“虚构”外,“模仿”也是作文教学中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似乎一提到“模仿”就联想到它是“创新”的天敌,把“模仿”与“创新”对立起来。那么,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众所周知,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创新是人的认识的新发展。小学生“创新”从本质上看属于“个体首创”类的创新范畴。不仅初入学的儿童爱模仿,就连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人在学习新东西时,也离不开模仿。我们教师开始学写教育教学论文时,同样也是从模仿入手的。因此,模仿是学生习作初期最常用的方式。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时,都往往会先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去写。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步走向“创新”的境界。可见,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新”的过程,这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综观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不少学生为了编造作文,有的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习作“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能谈得上创新呢?我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源泉。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平时的日记和小练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有鲜活的思想和真情实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习作活动是真实的,他们所表达的内容是他们自己个体化的生活。然而,当一旦让他们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大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十分惊人的“编造”现象呢?其原因就在于教材中的“大作文”大都要反映学生共性化的生活,而相当一部分学生习作时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这时的习作活动成了他们的一种心理负担,能躲则躲,不能躲就只能靠“编造”一篇应付了事。我们曾对120名六年级学生写“记一件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这篇习作的取材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取材是“五子登科”——扶瞎子、让位子、抱孩子、捡包子、推车子。在后来的进一步调查核实中发现,这些材料大都是他们习作时临时编造出来的,这种习作取材,共性大于个性,自然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三、应试教育的干扰,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过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以往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简单的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就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还想出移花接木的“绝招”——教学生将背下来的作文进行改头换面的套用,以使一篇作文能应付多个题目。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从而出现了作文教学中的“异化”现象。

作文教学的目的,除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独特的发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作文可以走“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放松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做不仅丢失了作文这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四、僵化的作文教学模式,制约着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流行着“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样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模式似乎是教师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从实质上看,这种教学模式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教师中心论”,学生的习作活动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不但不能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已产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会熄灭。

下面就以上作文教学模式中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作些理性的分析:

1.教师布置习作题目。教师布置的习作题目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任务题”,如果教师没有布置学生课前积累习作素材,学生习作时往往只能盲目应付。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生习作时,学生对所布置的题目是否有材料写心中无数,这也难怪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望“题”生畏了。如果教师所布置的题目,学生的确没有材料写,教师是否允许学生另选自己喜欢的题目写呢?我认为学生习作不仅有自己选择题目的权利,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独特的发现。

2.教师指导。我们发现目前的教师指导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让学生从少儿报刊上找几篇优秀习作读一读,然后“照葫芦画瓢”;另一种是从审题、选材到列提纲一一进行详细指导,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束缚,大都模仿老师的,于是学生的习作出现了雷同现象。这两种指导方法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生习作。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听从了老师的指导,但一旦进行习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随机指导,他们的思维不但“活”不起来,而且对习作会产生厌烦乃至畏惧心理。

4.教师批改。综观目前的教师批改,罗列问题的多,肯定优点的少。所谓“优点不找少不了,缺点不找不得了”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心态。打开学生的作文本,只见画了一大堆红杠子,圈出一个个错别字和病句,误认为找出的问题越多,就越说明教师批改得认真负责。殊不知,这种以“纠谬”为主的批改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练习中所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的痛苦滋味,这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5.教师讲评。目前的作文讲评课,除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外,讲评的内容也都是以“纠谬”为主。讲评时,教师苦口婆心,满头大汗,而学生却情绪低落。据一家刊物统计,那些爱上作文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90%是因为受到老师表扬而兴致勃勃地爱上写作的,只有10%的学生是属于受到老师的合理批评后,自我激励而奋发进取的。由此可见,要想大面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作文讲评就应当以表扬为主。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像一位成功的“园丁”那样,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纠缠那些枯黄的叶片上,而要把满腔的热情投注到生机勃勃的新芽上。

标签:;  

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的探讨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