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农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农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陈青春,谢振文,兰霞,张姿丽,刘鹏飞,孙伟,蒋锋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广东 广州)

摘 要: 为更好服务三农,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我校农学专业经过多年摸索、调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借教改之东风,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改变传统的“四年理论与实践混合的僵化培养模式”为“3(理论课)+1(实践环节)分离模式”,以期更科学、更有效地安排实践,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3+1;农学;实践

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诸多学科都在探索教学培养模式改革,从过去的理论与实践混合培养,到理论+实践分段培养,各学校都积极做了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人才培养模式3+1] 关键词:3+1) 标题:培养模式”查询,万方数据库搜索到3638条记录,中国知网搜索到304条记录,时间跨度从1998年到2019年,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军教十二个学科均有涉及[1-14]。已有报道显示,1994年石家庄铁道学院姜稚清等人率先对土木工程专业开展“3+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和欢迎[1]。2012年北京农学院王慧敏等人为了适应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了“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检验,此培养模式效果显著,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本专业的热情[7]。为更好服务三农,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广东新农人,本专业经过多年摸索、调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借教改之东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以期更科学、更有效的安排实践,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效结合。

本例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严格避免输胶体液和抗生素,麻醉药物依托咪酯除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静脉注射痛以及肌颤不良反应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报道,苯磺顺阿曲库铵几乎无组胺释放,较少引起过敏反应,同时考虑患者可能为敏感体质,诱导前静注甲强龙80mg,麻醉诱导过程中静注依托咪酯间隔5min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后再推注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3min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考虑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导致患者过敏性休克可能性最大。

一 仲恺农学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于1927年,迄今已经92年,农学专业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老牌专业,是为了响应廖仲恺先生“扶助农工”的政策而设立的,从建校以来,何香凝校长一直秉承“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学校各专业的设置除了丰富的理论课以外,均安排配套的实践环节(学校拥有校内农场,能满足课后及时实践的需求),学生毕业后,理论及实践能力均强于同类院校学生,在广东深受各单位好评。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学校本部当年所在地现已经成为城市中心,大量的试验田和实践场所被房地产侵占,校内农场成为往事,理论和实践很难有效地、紧密地结合,同时,随着国家通识课程比例的加大,培养方案出现了重大改变,大量的理论课程分布于大学四年,实习、实践环节呈碎片式分布于各学期。由于作物生长的季节性以及环境等条件变化的偶然性,决定了作物生长年度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预先安排的课程,很难有效的与生产环节对接,进而影响实习实践的效果,起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碎片式的实习实践,也造成了很多同学四年没有完成过一个作物整个生育期的管理、调查,搞不清作物整个生育期究竟如何生长,每个生育阶段该如何管理。四年的学习结束,进入社会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建议加强实践训练。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目前我系已经搬于钟落潭新校区,对面为农科院试验田,同时校内农场在建),对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将过去分散的课程实习集中为整学期的机动实习,解决了因作物生长期季节、年度间变化而造成实习质量下降的问题,更能科学地根据作物各生长阶段,安排相应实习内容,实现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同时,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加强翻转课堂设计与实施,在理论课程设置时,留出一定网络自学时间,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其养成独立学习思考习惯。

二 “3+1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自“3+1”模式实行以来,因理论课相对集中于前三年,每学期课程相对较多,任务重,玩耍的时间变少,16、17、18级学生整体学习风气较好。同时,考虑学生毕业去向不同,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时,分为“新品种创新”、“现代农业生产”两个模块,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需要的、喜欢的选修课。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网络慕课自学,有效利用大学校园时间及资源,不断完善自我。调查发现,目前农学7个班,大一大二期间转专业率不超过10%,拟考研人数超过30%,考公人数超过20%,有志向从事农业人数超过一半。整体来说,通过专业导论、专业课程引导,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明确了目标。

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指引下,设置“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及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授课及专家大咖讲座形式宣讲,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截至目前,16、17、18级农学专业学生申请、主持创新创业项目超过30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项。

TMS320F2812控制板的输出驱动电压为3.3 V,而PS12034模块的IGBT关断电压为3~5 V,低电平导通可以将控制板上TMS320F2812芯片的输出引脚与主电路控制接口直接对应相连,但为使IGBT可靠关断,采用5 V关断电压,选用74HC245芯片实现电平的转换,电平转换电路如图5所示。

明代陈益祥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就是通过观书绎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和休息。因为,读书可以让心灵变得宽厚和柔软,让心灵获得快乐和舒畅:读书,心才不慌;不读书,心就荒了。

三 未来展望

时光如梭,3年转瞬即逝,培养模式实施3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预期的是:通过“3+1模式”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通过3年扎实的理论学习与1年接地气的实战训练,能够为各科研院所、各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人才。

在实践环节中,通过与用人单位不断交流互动,及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真正实现“专业场所配专业实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姜稚清,苏木标,赵荣宪.试行“3+1+1”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02):59-61.

[2] 金佩华,王昭荣.蚕学“3+1”模式及其理论探析[J].中国蚕业,1998,(03):34-36.

[3] 江冰,吴如漪,周燕,等.“3+1”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2,(03):60-63.

[4] 唐士梅.地方普通高校法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83-85.

[5] 卢新国.谈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农业会计,2008,(01):30-31.

[6] 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4):47-48.

[7]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

[8] 庄立辉,于贞杰,黄冬梅,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9):71-73.

[9] 杨金花.“3+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韩语教学方式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10):331.

[10] 谢江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南方农机,2019,50(05):158-159.

[11] 李宝龙,闫晓军,高文,等.“3+1”与多元化残障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64-165.

[11] 李雯琳,秦舒浩,陈佰鸿,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园艺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18,(19):135-137.

[12] 孔清泉,冯威,朱晓东.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30):18-19.

本文引用格式: 陈青春,等.农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19,6(74):1-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4.001

基金项目: 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植物生产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KA17050HH)”、“‘作物栽培学’在线开放课程(粤教高函[2018]179号)”、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农学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粤教高函[2016]236号)”;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农业信息学在线开放课程(仲教字[2019]04号)”、“微课模式在《农业信息学》中的应用(仲教字[2019]04号)”;校级“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作物栽培学”(仲党字[2018]71号)。

作者简介: 陈青春,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学精确栽培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 蒋锋。

标签:;  ;  ;  ;  

农学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