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背后_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背后_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背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引发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个长期因素。具体探讨不平衡发展在二战以后尤其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不平衡与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各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空前提高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出现不平衡发展的现象,当然与各国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因素可以概括如下。第一,一国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和能够巩固其把握自身资本积累过程的能力。没有或者失去这个能力,不仅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得不到保证、国际竞争力难以提高,甚至在国际资本的冲击面前有失去经济自主权的危险。第二,优势地位如果没有经济体制自身调节及其创新能力的支持,将难以长期维持。第三,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不平衡发展与国际秩序提供的国际竞争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无规则或者不平等的竞争一般会使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为加剧,相反,有规则和平等的竞争则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均质化发展。

前两个因素对于那些在国际竞争中有抱负的国家提出了严格的条件,其中至少应该包括:能够控制本国生产力的再生产,能自主地调整产业结构,有一个基本适应本国生产力发展的价格体系等;有控制本国市场的能力,并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力;能够有效开发和使用本国的资源,并为自身的发展服务;能够有效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至少在与本国发展有关的领域有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能力;经济体制能适应各种国内外条件的变化,并有创新的能力。

目前的发达国家在很早之前基本上都具有了上述能力,不仅如此,其中的佼佼者还曾经脱颖而出,成为盛极一时的霸主,如曾经独霸世界经济的19世纪英国和20世纪美国,从而形成“一超加多强”的力量格局。之所以会这样,除了这些国家内部提供的有利条件,还与当时国际秩序提供的竞争环境有关。这关系到上面说的第三个因素。

相对今天而言,在20世纪到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国际竞争基本上可以看作处于无序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无严格规范的竞争。这就使得具有一定优势的国家可以用超常手段(如直接入侵、殖民扩张、发动或利用其它国家间的战争等)来取得自己的国家利益,在取得自身利益的同时又往往践踏了其它国家的利益。这种竞争的结果,使得不平衡发展严重加剧,一些特殊的条件经常被个别国家所掌握,而这些国家往往就成为称霸一时的世界性强国。

对国际旧秩序进行变革的要求从来都是强烈的。二战结束以来,尽管旧秩序的变革是缓慢的,甚至受到原有受益国家和集团的重重阻碍,但是一些问题毕竟已经被纳入了逐步解决和规范的轨道,更何况这一时期国际关系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代主题转到了和平与发展上来,以经济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角逐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这个时期的国际竞争比以往更为激烈,日益强化的相互依赖性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协调。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摩擦虽然日趋激烈,但是相互间的妥协也在增加。这是因为竞争一旦转变为直接的经济冲突甚至政治冲突,受到损害的将不是某一个国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冲突中的所有国家。

这种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协调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居主导地位的已经不再主要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逐步扩大到主要由发达国家构成的群体。尽管美国的力量仍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是它想单独“领导世界”已经愈益艰难。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西方联合共同谋求主导世界的某种迹象。这种变化的发生是循序渐进和无声无息的,其基础则在于发达国家经济的彼此渗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趋同。各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加剧了相互间的竞争,生产要素的国际化流通使利润率在一国内部不同部门间的平均化在更大的范围扩展开来,从而使有能力把握自身资本积累过程的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接近,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现象。不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还是经济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①]也就是说,在各国经济力量对比的演变中,在某一段时间里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可能是不平衡的甚至非常不平衡,但却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在总体上有平衡的效果。回顾二战以来的世界,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五彩纷呈,但其中总有发达国家经济水平趋同的影响在里面。实际上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以绝对权力主宰世界的局面就已经开始向多极化转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发展更为迅速,一些特点更为突出:美国的实力相对衰落,但由于是人口和国土大国,在一段时间之内它仍然保持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日本继续保持着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位置,西欧经济可望再度复兴,成为美国和日本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

就地区层次上看,在进入到90年代之后,区域化的发展大大加快,目前已有的二十几个经济集团包括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其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影响最为显著,成为世界经济的三极格局。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格局的演变过程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处境并没有根本改善。在世界上只有10多个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多个国家同发达的差距继续拉大。

二、赶超与分化:后来者能得利吗?

当今世界,世界格局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社会分化为特点鲜明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群体,一个由发达国家组成,另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这两类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不同地位是由两者经济运行之间具有的不同性质的差别决定的。而这个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前者具有把握自己国家资本积累过程的能力,而后者中的大多数一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在世界上资源有限、市场容量有限和发展机会有限的限制之下,只有那些地位优越的国家和集团,才有更大的可能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国际经济秩序得到了一些改进,国际竞争逐渐有所规范,但不容否认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努力并没有获得成功。只有为数不多的东亚和拉美一些国家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持续高出其它国家其中包括发达国家的势头,并比较充分地利用了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实现了后发优势。

不平等的国际秩序实际上使原来作用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一些经济规律扩展到了全球范围。如原来一国内部的有产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已映射到了国际关系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富国和穷国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平衡,随之而来的是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甚至绝对贫困化更大范围地在发展中国家发生。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确确实实有很强的脆弱性。脆弱的经济决定了对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难以进行有效的竞争,从而限制了对积累过程和发展机会的掌握能力。许多发展国家已经认识到,仅仅是政治上的独立还远远不够,如果在国际秩序中原有的不利地位得不到根本的改变,要实现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

可是要快速发展起来,越来越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做保障,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上更是如此。国际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环境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矛盾境地依然没有根本的改变:为了经济发展既要引进必不可少的技术、资本和管理经验,按“国际惯例”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政策,同时又要防止国际资本对经济结构的过度冲击;为了提高经济实力日益需要一个较好的国际秩序,而要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国际秩序又必须靠实力来获取。国际化在一定条件下使得旧秩序的变革将更加缓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强化其不合理性。

本来,在一般的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更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工业经济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宏观与微观的管理经验和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模式,各自的利弊得失也显示出来。后进国家如能吸取那些已被证明是有效而且适合本国实际的经验,无疑会加快发展的速度,甚至得以赶超先进国家。但在国际秩序所决定的利益结构向发达国家倾斜时,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增长和赶超努力就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有关对发展中国家长期增长原因的分析,并不能证明贫穷国家生产率的增长高于发达国家,不论从全国或部门的水平来看都是这样;发展中国家并不会自动地从低收入的状态获得好处,相反它们必须加倍努力来掌握技术。[②]

我们已经知道国际竞争逐渐向有序方向发展,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问题是这种“有序”还远未达到公平的程度,仅仅是不那么野蛮而已。在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摆脱旧经济秩序的束缚的条件下,竞争更具有规律性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意味着平等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却意味着不平等也成了“一种规律”。也就是说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要得到发挥在目前限制的条件更多。不平衡发展的最极端的一种表现,就是发展的机会不平衡(均等)。

在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下,一些看似规律性的东西甚至自然而然就有对落后国家的障碍效应。比如,在一国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过度开放市场的实质性影响究竟在哪里?从表面上看其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得更紧密了,但最本质的东西则在于它的价格体系结构将与世界市场的价格体系趋同。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从根本上说是由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就应有什么样的价格结构与之对应;而当前世界市场的价格结构反映的基本是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度开放市场,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经济结构受到破坏。

许多发展中国家吃过宏观控制泛滥造成的价格扭曲的苦头,如果对外部冲击失去控制,造成的价格扭曲也同样有破坏作用,改正起来更不容易,因为已经不完全是限于一国之内的事情。这里并不在于一个行业受到了冲击,而是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这是对外经济中应极力避免的。

如果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经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固然不错,但不应忽视的是正是这些国家对自己的价格体系保护得很好。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在处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关系方面确实有许多独到之处。它们利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经济大力扶持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扩大出口能力,改善出口的商品结构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保证了自身生产的协调和快速的发展。这些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与它们能够抓住机遇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我们不能忘记当时东西方对峙这一大环境,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位于我国的周边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

美国的市场在冷战时期可以让韩国、台湾随便用,也可以为墨西哥提供方便,但如果扩到更大的范围就难了,更不能奢望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供市场。

有人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二战期间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后又创造经济奇迹的日本和德国相比,并来说明发展中国家是由于自身的问题才得不到快速发展。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遇到的困难要严重得多,因为工业化基础不同。日本和德国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成长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日本和德国(西德)作为战败国,二战给它们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实力被严重地削弱了。然而问题则在于战争并没有破坏两个国家自身资本积累的能力,也就是没有动摇重振经济的基础,因此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并且这两个国家都放低姿态,处心积虑地谋求经济的增长。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固然有许多内外部原因,但是,经过战争破坏的经济所反映的毕竟不是“正常的”发展状况,结果就是,两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而一旦发展超过了其“本应有的份额”,发达国家间均等化的约束就明显发挥了作用。日本近年来遇到的经济困难不能说与此无关。对比日本,德国也许会有更多的发展余地。西德凭借多年积蓄的实力,利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史赋予它的机会,迅速实现了两德统一,实力明显增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中欧甚至包括西欧和东欧在内都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至少在经济上开始纳入到以德国为中心的某种体系。

三、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

在总体上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国际资本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资本的空前扩张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经济发展的阶段,严格说来这个阶段从50年代60年代开始,并将持续较长的时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需要我们对以下几点有充分的认识。

一是充分认识国际资本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影响。国际资本的扩张使得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众多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各种国际垄断组织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为了争夺市场、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国际竞争将比以往更加生死攸关,如何更好地规范经济竞争不仅对发达国家有意义,对发展中国家也许更有意义。

二是在目前国际经济关系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下,为了不落后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潮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发展中国家如何确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取得经济的健康而快速的发展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同时争取改善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使之更为合理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苏东剧变之后南北问题在世界经济矛盾中的地位上升了,南北矛盾是国际经济关系激化的突出反映,但目前还看不出有解决的迹象。并且,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走向一体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比过去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不仅对发展中国家就是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终将会是一个制约。

在世界经济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结合本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格局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些粗线条的判断。

在发达国家之间,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生产力水平进一步趋同,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是直线的,各国间差距的变化会有或大或小的波动,但只要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水平的趋同就会是必然的。随之而来的将是经济力量格局在较长时期的稳定,并且由于发达国家在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了利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被继续淡化的条件。

这样,美国将依靠它的人口和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积累起来的经济技术财富和经验继续在世界上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这个时期至少会持续到下个世纪初。在未来,欧洲联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能够把目前一体化中的“多速”现象纳入到“单速”的轨道,把各国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而不是过多地强调彼此的特殊性,欧洲一体化的规模效益就会大大显示出来,欧洲联盟将最直接地威胁到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至于日本,“日本奇迹”的风光已经成为历史,它在二战之后超常发挥的负面效应将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逐渐显现出来,它在发达国家中所占的经济份额已难有进一步的突破。而历史包袱和现实的因素(如中国的苏醒)使日本对寻求在东亚地区紧密经济合作的前景不能乐观,以它为主导的地区经济联合更是困难重重,如果考虑到日本的资本在欧美的巨大利益,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它“脱美入亚”的客观性,它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做到的只会是“入亚而不脱美”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潜力比日本还要大,前提是它不要在当前国内的动荡中和在国际资本的冲击下失掉对自身资本积累过程的把握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依然不乐观,只有能够把握自身资本积累过程的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赶超发过国家,这样的国家并没有很多。一些小的国家即使已经摆脱了落后的状态,但是由于经济规模毕竟不大,它们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东亚作为一个群体,如果能够在未来的10年20年里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将会形成不容忽视的力量,其中中国的崛起更是关系重大。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国家不具备的大国优势。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市场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而中国的国内市场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因此可以主要立足于国内市场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回旋余地大。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对外经济的重要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间的运动有着国内循环无法代替的功能,但是资本和商品的国际间运动与经济实力有关,不能急于求成。中国当前具有的综合实力使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能够更多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如获得成功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更具借鉴意义的模式,中国模式只有成功才能使世界格局真正地实现向多极化的过渡。

注释:

①萨缪尔森在理论上论证了,贸易不可能导致要素价格的完全均等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均等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至少到目前能够验证的是,萨缪尔森的论述只在发达国家之间才有意义,人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有明显的趋同倾向,但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情况就不一样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做到与发达国家的要素价格趋同,相反相互间的差距更大了。这说明均等化的条件,如完全竞争的假设等等,在发达国家之间得到了较好的满足,而不能扩展到发展中国家。

②即使不考虑国际秩序的制约因素,许多研究工作也已经证明了后发优势需要许多限制条件才有可能发挥作用。如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年会等有关文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较好的分析。

标签:;  ;  ;  ;  ;  ;  ;  

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背后_世界经济格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