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创新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的探求。
一、教师主动转换角色,适应创新教育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当作知识的载体,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信息。这一做法,极大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
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导师,与学生促膝倾谈,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去发现、去领悟,给予积极评价。并着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二、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五个注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一学生提问:“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既保存了自己的性命,又不会牺牲陈赓同志?”“问得好!”在伙就这个问题打开了话匣子:“是啊,他才十一、二岁呢!”“为什么他们不能同甘共苦,同骑一匹马,同食一包青稞面?”“路边没有野草挖吗?我记得有篇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课文里提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议论纷纷。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组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求知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善于类比。类比即求同,事物之间共同点很多,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可类比之处甚繁。如,《蝙蝠和雷达》《鱼和潜水艇》《青蛙的眼睛》是典型的类比文章。由一篇《倔强的小红军》,学生联想到一系列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文章,如《爬雪山过草地》《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还不禁吟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来。语言的反复推敲、比较、品味,都是类比教学。横向类比思维训练有利于在比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逆向求异。
3、大胆求异。求异思维是一种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多启发学生在求同基础上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why not”,养成“求异”的思维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说来,可进行课题变换训练,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将文题有的换成《楷模》,有的换成《难忘的三件事》,有的结合作文题换为《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既发散了思维,又培养了概括能力。可以进行调整结构的训练,如《我们家的猫》一文按“性格古怪——温柔可亲——淘气、可爱”的结构安排,变换过渡语转换文章结构也未尝不可,学生能更明确过渡句、关联词在文中的重要性;可以进行改变句式的训练,既加深理解,又变通思维,如陈述句和反问句,双重否定句,感叹句的互换,陈述句和“把式句”“被”字句的互换、扩句、缩句,时间、地点、前置等多种形式的变换;还可以替换标点,剖析中心,更换结尾,这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有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敢于跳跃。课堂教学不可能天衣无缝,也不应面面俱到,应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学或填补。如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如此大的知识容量每学年不足200节的语文课时是远远无法完成的,而最有效的方式是“授之以渔”,教以识字方法、背诵方法以及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积累知识的方法。
5、富于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想象力不是天生的。想象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头脑里储存各种各样的表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象空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如《海上日出》一文描写了壮观的海上日出景象,结合学生生活经历中的日出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你能用口头语言或彩色笔描绘一下你的眼前所呈现的景象吗?你此刻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得引人入胜,也有学生画得五光十色,十分逼真,仿佛汽笛在耳边拉响,太阳在喷薄而出。再如想象作文《二十年后的我》,依托现实生活阅历展开充分想象,学生作文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美景,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教师到宇航员,从乡村新城到移居月球,从新型农民到世界金融巨头,学生从大胆奇特的创造成果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语文教学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生活这个大语文环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中与人交谈需要用语言来交流,通信、便条、总结汇报、请示报告、说明介绍、祝福卡、对联等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教师应主动将知识向生活贴近,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并乐于表现生活,将语文带入生活中,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用流畅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培养创新能力。
2、开展各种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1)动手型。如办手抄报和剪贴报,学生从资料收集汇整、筛选到排版、布局、摘录(手报或粘贴)再到美化都展现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力求新颖独特。还有动手写日记、作文、出黑板报、活动布置等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2)表现型。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应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勇于表现自己,在表现中培养创新能力。如针对每个学生表现的方式不同,我设计了《祖国妈妈》的课本朗诵表演实践活动,选取教材中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课文用情境表演、小品、诗朗诵、配画、集体朗诵、个人演讲、座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表现形式来表演,老师则将整个节目组合起来,让小主持串起整台节目。(3)交往型。这也是体现创新与实践的重要方式。学会交往必须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上提到的生活当中的语文实践。(4)设计型。如调查报告,班队会主持草案,活动计划等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学生不但乐于学乐于做,而且能有效提高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根据学校、班级、学生、政治时事、社会动态等因地因时制宜创设一系列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创设活动,不但体现活动本身的创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逐步提高。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