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方法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研究论文_沈玲燕,潘耀锋(通讯作者)

改良方法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研究论文_沈玲燕,潘耀锋(通讯作者)

沈玲燕 潘耀锋(通讯作者)

(江苏盛泽医院心血管内科 江苏盛泽 215228)

【摘要】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注射液应用护理改良方法在降低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40例患者共注射注射低分子肝素242次,将40例患者随机分组,传统护理标记为对照组(n=20例,121次),改良护理标记为观察组(n=20例,121次),对比两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7/121次)5.79%显著低于对照组(20/121次)16.52%(P<0.05)。结论:改良护理加强了低分子肝素注射操作的规范性,提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水平,优化了操作流程,加强注射安全监督管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效提高临床低分子肝素注射质量,将皮下出血发生,提高注射安全性,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注射;护理质量;改进;皮下出血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205-02

低分子肝素是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动静脉血栓治疗的常用药物,与传统肝素相比,在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上均有了明显的提升,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以皮下注射为主要给药方式,但在注射过程中容易导致出现皮下出血,严重者可导致大面积瘀紫,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影响药物吸收,减轻药效,增加患者的痛苦[1]。根据临床统计,传统注射操作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导致皮下出血发生率在42%以上,皮下出血率高,因此,优化改进注射流程,降低注射皮下出血发生率对提高低分子肝素的治疗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本文将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案例,对比分析有无实施改良护理下皮下出血发生的差异情况,论证护理质量持续性改进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中的积极作用,保障低分子肝素的安全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7.15±6.14)岁,所有患者均无凝血功能障碍合并症。40例患者共注射注射低分子肝素242次,将4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组,传统护理标记为对照组(n=20例,121次),改良护理标记为观察组(n=20例,121次),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根据皮下注射操作要求,注射部位选择患者的腹部,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注射前排气,一手捏起皮肤,一手握注射器,与皮肤垂直进针,进针快,推药慢,注射结束后用无菌棉签轻压,迅速拔针,按压数分钟至不出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护理,为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改良注射方法,我院成立专项小组,对科室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的资料和注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导致皮下出血情况及导致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集中讨论制定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标准注射流程,组织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确保每位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和使用改良注射方法。除此以外,专项小组加强护理人员的低分子肝素注射质量的考核,每日对患者局部注射情况进行查房检查,听取患者对注射操作的相关问题和体检,对改良皮下注射实施情况进行讨论分析,提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3]。为弥补传统注射方法的不足,改良注射方法在注射角度和按压时间上均进行了优化,在注射时患者取平卧位,注射部位选择患者的腹部(脐周左右10CM,避开脐周5CM,每针间隔2CM,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注射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护理人员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形成凸起的褶皱。右手握注射器,注射器不排气,不抽回血,在捏住皮肤凸起褶皱的最高点垂直进针,进针深度视皮下脂肪厚度而异,一般进针全部,,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皮肤的褶皱状态,10S持续注射后等待10S再拔针,不按压,嘱患者及家属勿自行按压,防止患者或家属按压不当导致血肿、瘀斑的发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n,%)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分析40例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注射皮下出血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20/121次)16.52%,其中发生皮下出血20次,未发生皮下出血101次,最大出血面积20cm×16cm;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7/121次)5.79%,其中发生皮下出血7次,未发生皮下出血114次, 最大出血面积7cm×4cm。观察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和最大出血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682,t=5.79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临床在改进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中开展了多项研究,然而,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在应用中难以单独借助某一项研究结果进行操作[4]。在本文的临床调研中,我院组织成立专项研究小组,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病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讨论,使护理人员准确了解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以避免操作上的失误。同时,专项小组通过学习培训、查房检查、监督管理中进一步巩固了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操作规范,确保每位护理人员正确掌握并应用[5]。在改良注射方法中,凸起褶皱皮肤进针于皮下组织,减少对毛细血管损伤,减少出血发生。在注射结束后取消按压,因垂直进针可减少组织损伤,再加上一次性的预灌针剂的针头很细,拔针后不会引起皮肤表面出血。在注射速度上,适当加快注射速度,缩短注药时间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6-7]。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优化对传统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制定专项注射标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清泉,沈建江.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1):175-176.

[2]罗冰,龚晓霞.降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率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22):2718-2720.

[3]汤海燕.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科学,2017,7(08):166-168.

[4]王秋池,屠艳梅,李惠.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8):165-167.

[5]史作霞,李馨,张文彦.优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流程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26(01):57-58.

[6]王燕娇,苏靖,王新.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6):135-139.

[7]严晓瑾.浅谈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及进行护理的措施[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1):92-94.

论文作者:沈玲燕,潘耀锋(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  ;  ;  ;  ;  ;  ;  ;  

改良方法在降低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率中的研究论文_沈玲燕,潘耀锋(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