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的历时考察-以李圭景《奈何、幺辩证说》为中心论文

“奈何”的历时考察
——以李圭景《奈何、幺辩证说》为中心

赵原胥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摘 要] “那”用于反诘疑问词来源于“奈何”在汉语史研究中是较有争议的问题。《奈何、幺辩证说》是19世纪朝鲜学者李圭景讨论“奈何”的一篇论述。此域外汉籍对“奈何”的来源考释以及与“那”的关系论述与王力的观点殊途同归,本文以此文献为中心对“奈何”的记载进行考释,并结合国内汉籍对唐五代以前“那”与“奈何”的相互关系进行一番考察。

[关键词] 奈何;那;李圭景;考察

李圭景是朝鲜朝19世纪“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历经朝鲜朝四代君王[1]:正祖(1752-1800)、纯祖(1800-1834)、宪宗(1834-1849)、哲宗(1849-1863),《五洲衍文长笺散稿》[2]记载了大量的汉语典籍注释以及有关汉语语言文字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李圭景”及《五洲衍文长笺散稿》的介绍并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黄卓明的《李圭景〈说文辨证说〉探微》和《朝鲜时代李圭景俗字文献调查研究》(2012、2015)。

《奈何、幺辩证说》(下文以《辩证说》指代)出自《五洲衍文长笺散稿》中的一篇论述。文中论述了关于唐五代前古汉语“奈何”二字的历时考察,以及19世纪朝鲜朝对“奈何”的使用面貌。《辩证说》记载:

有一童子问曰,奈何与幺,敢问出处。余喜而对曰,有心哉问也,奈何二字,他无所见,始于《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其后,以古语声急仍为那。如《左传》华元之歌曰,牛則有皮,犀兕尙多,弃甲则那。直言之则为那,长言之则曰奈何。六朝人多书奈为那。《三国志注》,文欽《与郭淮书》曰,所向全勝,要那后无继何。唐人诗多以无奈为无那。而我东人书牍,专用奈何字也。

④根据方法三、四判别,当库区上覆5 m以上非液化覆盖层后,综合判断认为库区非液化。所以在废弃尾矿库上排岩,对尾矿库库区砂土液化是有利的,不仅不会破坏库区稳定,而且有利于库区稳定。

在《辩证说》中李圭景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奈何”与“那”在语言演变的过程中“奈”字的作用比较大,他又指出“无奈”出现之后到了唐代“无奈”即“无那”,而在朝鲜朝书面语里专用“奈何”一词。由此我们认为对此篇域外汉籍的考释对“奈何”的历时考察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奈何”二字,是由动词“奈”与疑问代词“何”词汇化而来。《说文解字》[3]中“奈”无疑问义,本是一种水果的名称。上古“何”的本义是“负荷”而表疑问的“何”是由“儋何”借用而来。

例4.奈何二字,他无所见,始于《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若根据《辩证说》中的“那……何”即“奈……何”的观点,析例8、例9中“无那”与“那……何”的用法发现,在例8中“无那”用作兰膏的宾语,在例9中“那……何”中作句子成分的状语。

一、“奈何”的由来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将“奈”的义项解释为:“对付,处置”。最早见于西汉《淮南子·兵略》:

脂肪含量在8.12~15.35g/100g之间,平均含量为10.73g/100g,不同部位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胸腹部肉含量14.45g/100g、前腿肉含量10.99g/100g、最长肌肉含量10.31g/100g、后腿肉含量10.21g/100g、颈肩肉含量10.01g/100g。

例1.唯无形者无可奈也。

(三)余家所藏《燕丹子》,一序甚奇,附载于此:“目无秦,技无人,然后可学《燕丹子》。有言不信,有剑不神,不可不读《燕丹子》。从太虚置恩怨,以名教衡意气,便可焚却《燕丹子》……”[11]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协方差结构分析方法,运用总体或样本的协方差矩阵进行模型估计,用于分析潜在变量间的假设关系,属于多变量统计,整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同时检验模型中包含的显性变量、潜在变量、干扰或误差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获得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或总效果[8]。

《辩证说》中的“奈何”在句子中作状语,表反问,义为“怎么,为什么”。我们发现先秦时期“奈何”作状语表反问的现象少于作谓语表“该怎么办”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奈何”作反诘问确实在先秦时期就有使用。《老子》记载:

对“何”的解释有三种,有疑问代词之义,表“什么”,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商君书·更法》记载道:

例2.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而后《辩证说》提到唐诗中“无奈”多用作“无那”。《辩证说》记载:

例3.愁人兮奈何。

此中的“奈何”在句子中作谓语,表疑问义为“该怎么办”。

在《辩证说》中引用《尚书》中的一句作为例证。记载道:

可利用对各信任评价集的隶属度来反映直接信任的大小,节点的某个信任因素在不同信任评价集上的隶属度可组成这个节点在该单因素上的模糊向量,此向量可以用来表示节点在各因素上的信任值评价大小。本文设置了4个程度的模糊子集Ui(i=1,2,3,4)分别表示节点信任的不同程度{不可信,低可信,中可信,高可信}。

怀远成立了农业示范区,大批企业和大户入驻。并且政府每年投资建设种植基地,形成了“两点一线”的栽种布局。这样的格局有利于扩大种植规模,进行集约化生产。

例10.唐人诗多以无奈爲无那。

二、“奈何”与“那”

李圭景虽支持顾炎武的观点,但单凭一篇域外汉籍来佐证“奈何”与“那”的关系还不够,但仍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辩证说》载:

例6.……其后,以古语声急仍为那。如《左传》华元之歌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直言之则爲那,长言之则曰奈何。

上文我们提到过,支持“那”为“奈何”合音说的代表有周法高和王力,但争议点在于引例只有《左传》中的一例而无其它例证。西晋时期杜预在《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注:“那,何也。”但这也只是注解而非真实记载的语料。“弃甲则那”中的“那”与用于句首或谓语前表示反诘问的“那”并非一词。王力在谈到此问题时解释道:“到了东汉时期,词意稍变,等于现代汉语表示反问的‘哪’。”

关于“那”,《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解释的“那”读作[nuó]时有“奈何”之义。《广韵》“那”有三个读法:“那1”为諾何切、平声;“那2”为奴可切、上声;“那3”为奴箇切、去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平声分为“阴平”与“阳平”,而在中古前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由上古之后汉语语音的变化可以假设在上古之后的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那”与“奈”或许有趋同发展的倾向。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上古时期反诘问代词“那”或者任何一种义项的“那”就是由“奈何”合音而来。不过在唐诗中确有“无奈”写作“无那”的现象,且数量相当。

三、“无奈”与“无那”

“奈”写作“那”最早见与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中。《辩证说》记载:

例7.六朝人多书奈为那。

最早的“无那”出自南北朝时期,但“无那”多见于诗歌体之中。陈叔宝《听筝诗》:

例8.秦声本自杨家解,吴歈那知谢傅怜。秪愁芳夜促,兰膏无那煎。

《辩证说》中引用的是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例证。《三国志注》记载道:

例9.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后无继何?

Spatial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earch on a New Foundation Structure of Offshore Wind Power WANG Tingting,SU Liyuan,LU Shengjun(1)

我国学者对“奈何”的研究集中在与反诘疑问词“那”的关系。王力[4]、周法高[5]认为“奈何”后来演进为表反诘疑问的代词“那”。清代顾炎武有“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的说法[6]。争议点也是此处:反诘疑问代词“那”是否由“奈何”合音而来?目前,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7]中已将“奈何”归于“那”的义项之一。而反诘“那”由“奈何”而来的例证只有一例。《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由此许多学者对“奈何”和“那”的历时考察做了诸多研究,如冯春田《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形成问题》[8],他认为:反诘疑问词“那”形成后进入的主流句式,应该是自上古以来常用的“何+得/可/能+VP”句,代替的是这一句式里的同类用法的疑问词“何”,即“奈何=奈>那=何”。反对这一观点的王鸿雁[9]认为:反诘疑问代词“那”既不是由“奈何”合音而来也不是由“奈何”缩音而来,是在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发展演变、词语的更替融合中,承接了“安”“恶”“焉”的句法功能而形成的。

“奈何”二字合用表“如何,怎么办”之义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引用《九歌·大司命》记载道:

例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暂不讨论例8中的“无那”(前有否定词修饰,表没有办法做出处置)和例9中的“那……何”(作状语表反问)是否在六朝时期“奈”替换“那”已经成熟。但唐代文献——《唐诗》中“无奈”与“无那”的对等替换就非常明显了。

“一体化控制法”替代基于容量的启/停循环(加载/卸载时序控制)。变速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节能解决方案,它能在较宽的工作设计范围内随着数据中心热负荷的不断变化而高效地响应运行。同时,需要采用一种适用于变速设备工作特性的控制策略,使其能重新发挥所有变速设备的优势。在变速制冷系统中,所有电动设备的转速随负荷的增减而增减(此方案完全不同于在非全负荷条件下让定速设备全速运转同时采用机械限流的措施来控制流量)。压缩机一旦使用了变频器(VFD),泵和风机在非满负荷条件下的效率都会得到提高。由于泵和风机的运行遵循“功率与转速的立方成正比(P∝N3)”的定律,因此,节能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唐诗》中记载:

例11.尊前莫话诗三百,醉后宁辞酒十千。无那两三新进士,风流长得饮徒怜。——韦庄《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国家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民办院校已逐渐被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同时,人们对民办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民办院校的发展,硬件设施方面已逐渐完善,但在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水平上还有待加强。在大多数民办院校中,大学数学课程是各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学生取得良好发展的基石,数学学科对民办院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此外,民办院校的教师流动性大,数学学科以青年教师居多。因此,要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从而提升民办院校数学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例12.药倩韩康卖,门容尚子过。翻嫌枕席上,无那白云何。——王维《游李山人所居因题屋壁》

例13.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杜甫《奉寄高常侍》

可以发现《辩证说》提到的隋唐时期“无奈”用作“无那”,不仅在“那(奈)”之前出现否定式,在“奈……何”之前也出现了否定式。将那(奈)的宾语放在“那(奈)……何”中间,由否定副词修饰,表示对宾语中的人或事物没有办法处置。这一用法已经和“无奈”“奈何”的用法基本一致。显而易见,“那”与“奈”的替换自六朝初见到唐代成熟,直至近代,成为汉语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疑问代词以及反诘疑问代词“那”与“奈何”的相互作用不只存在和发生于上古时期,在随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的汉语中“那”与“奈”曾有过互为替换使用的时期。本文以域外汉籍朝鲜朝学者李圭景所著《奈何、幺辩证说》为中心,结合国内汉籍汉典对古汉语中“奈何”二字进行历时考察。认为《奈何、幺辩证说》中有许多观点存在可借鉴之处。文末,李圭景提及的“而我东人书牍,专用奈何字也”反映了朝鲜朝书面语使用特点,观察邻国日本,至今保留“那”与“奈”读音相同的用法,由此可以表明汉语在内部自身发展与演变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民族语言的发展。由此,可以表明域外汉籍对汉语史研究起到的一定作用。在研究汉语自身变化与发展规律时参考或借鉴域外汉籍中记载的语言面貌或对一些较有争议的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对自己专业的态度,选择“一般喜欢”的占54%,选择“热爱”的居第二位,占24%。另外,应引起注意的是有4%的学生“不喜欢本专业,想改行”,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比例越来越大。建议学院各系加强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而不是仅在学生入学教育时谈谈而已。

[参考文献]

[1](五洲)(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J].,2007,(19):351-373.

[2]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M].首尔:韩国学术信息,2009.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0.

[6]殷国光,龙国富,赵彤.汉语史纲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8]冯春田.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形成问题[J].语言科学,2006,(6).

[9]王鸿雁.反诘疑问代词“那”的历史演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 2019) 09-0058-02

[收稿日期] 2019- 05- 28

[作者简介] 赵原胥(1995-),男(朝鲜族),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责任编辑:白彩霞]

标签:;  ;  ;  ;  ;  

“奈何”的历时考察-以李圭景《奈何、幺辩证说》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