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计价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计价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计价历史发展研究

汤 玲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8)

摘 要 本文对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计价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从工业革命前至20世纪20年代以来会计学资产计价的发展历程及社会背景。

关键词 资产计价 历史发展 变化

资产计价指以一定的货币单位计量资产的价值。独立核算企业所具有的资产,有些是货币性的,有些是非货币性的;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各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都需要用一定的货币单位计量其价值。在会计实务中,资产计价主要是对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货币计量。这是进行价值核算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不同的计价标准和方法,必然影响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状况,并影响成本、费用、收益和损失的计算,从而影响财务成果的确定。

推动企业资产计价发展的是计量基础的变化。而一种计量基础的出现和运用都是适应一定产权结构而产生的,是维护产权主体利益的工具。下面分阶段来探索计量基础的发展脉络:

1 工业革命前的资产计价

由于商业资本占据着支配地位,因此长期耐用资产所占比重极小。会计所面临的主要是短期流动资产的计价,一方面这些短期资产在其存续时期内价格变动是比较微小的;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这导致了各种商品(资产)即使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其价值(以及价格)变动也是极为微小的。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强化抓党建、抓改革、抓培训、抓监管、抓创新“五抓”措施,努力提升食品监管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另外,与当时的海上冒险活动相适应,交易都带有短期投机和分散零碎的性质,一次交易就是一个会计期间。利润确定是从属于资产计价的。

总之,在19世纪与精确计量收益相联系的资产计价问题、折旧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重点,虽然最终没有达成完全的一致,但人们已形成某种共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提折旧(谨慎性原则的体现)走上历史舞台。

“机构监管”体制是基于金融机构的类型划分而确定监管权力的界限,即商业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由银监会负责监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由证监会负责监管,保险公司由保监会负责监管。在这种体制下,监管者权力行使的对象是金融机构本身,而不是金融机构的某项具体业务或产品。那么,商业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不论其法律性质如何,一律划归银监会监管。然而,随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发展,其产品往往集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法律特性于一身,难以将其用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这样的业别分类模式对号入座。如此一来,“机构监管”体制的弊端就暴露出来。具体说来,针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存在以下弊端:

2 工业革命到1900年间的资产计价

工业革命是资产计价的一个转折点。大批量生产的工厂制度使长期耐用资产得到普遍使用。历史成本计价随着固定资产的大量使用在固定资产会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以商业经济占支配地位,与海上冒险活动相适应。强调受托责任,当时的资产计价主要使用盘存估价,并以期末盘存资产与期初资产比较,计算资产增(减)值以确定损益,这一惯例倒与经济学上一贯的损益确定不谋而合。

除了有效催生云南高铁旅游热,对沿线城市的发展也不可小觑。高铁的开通,给高铁沿线城市带来更多发展商机和发展动能,有力刺激城市消费、房地产开发、经济投资等领域加速转型升级,产生一批“同城工作、双城生活、多城消费”的新兴群体。云南以高铁站车为支点的城市圈、生活圈,产业链、经济带正加快形成。

3 20世纪20年代的资产计价

20世纪20年代使会计计价实务发生巨大变化的是所得税法。(第16条税法修正案的通过)

迪克西是把资产计价从稳健主义观点转向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经营活动的第一人,并开创了资产应坚持持续经营计价的先例,使持续经营原则成为了 20世纪30年代前资产计价的最重要基准。这一时期,哈特·菲尔德尖锐地抨击了稳健主义原则。他认为历史成本原则不是绝对必要的,主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用重置成本,并支持加速折旧法。与迪克西一样,他也认为持续经营基础是资产计价的关键。固定资产不是为销售而购进,因而其销售价格是不相关的,应以原始成本计价;与此相反,为销售而存在的存货则应以销售价格进行反映。佩顿和坎宁都是持续经营观点的追随者,并且发展了其含义,主张按资产的市场价值而不是按成本记录,坎宁采用从经济学中移植计价理论,如果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能可靠地加以预测,对所有的资产直接进行计价是最好的,如果无法直接估计,就必须运用间接计价法。这些讨论似乎都是学术性的,影响是间接缓慢的,不过为二战后的会计基本概念的变迁奠定了基础。

后来的学者将帕乔利的《数学大全》发表到科学会计诞生之间的这300年 (19世纪工业革命资产计价基础研究以前),称作“会计的停滞时期”。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和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以后。

所得税给了企业家以财务低估的既得利益。到1929年,实现原则已成为“收益确定和资产计价方面最重要的惯例”。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第2页.

持续经营原则仅仅排斥了清算价格,它要求按使用目的进行资产计价。这意味着对固定资产应按历史成本计价,而对流动资产则应按变现净值计价。

但是,实现原则为按历史成本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计价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为,任何较高的计价都会产生未实现收益。总而言之,税法强化了保守的资产计价观点。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陈良华.会计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9.

[3]阎德玉.会计理论比较与评价[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谢志华,曾心.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5]张多蕾,王治.资产计价计量基础的历史发展研究[J].财税审计,2011(04).

[6]任世驰.资产计价基础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7]钱健.会计权益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

[8]杜兴强,章永奎.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标签:;  ;  ;  ;  

20世纪20年代以前资产计价历史发展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