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一”讲话精神回顾甘肃民族地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用“七一”讲话精神回顾甘肃民族地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用“七一”讲话精神审视甘肃民族地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牧区论文,甘肃论文,讲话精神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党的基层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行动纲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我们各级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担当起带领各族群众开拓前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历史重任。学习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就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从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角度总结经验,用全新的思维来思考和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创新的勇气,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次革命的伟大序幕是从农村拉开的。甘肃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紧跟中央的部署,领导了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由于受“牛羊包到户,不要党支部”思潮的冲击,农牧区部分基层党组织曾一度出现了软弱涣散的现象,工作难度空前加大,集中表现在工作难干,干部难当,市场经济难适应。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各级党组织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农牧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在党的基本路线和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建设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以改革的形象、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实际行动,重建威信。各地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了办公无场所、干部无报酬、党支部瘫痪半瘫痪、党员作用难发挥等一系列问题,开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推动了农牧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农牧民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若要富,得靠党支部”。

随着农牧区改革的深入,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牧民生活的改善,基层党组织又面临着更深层面的新考验:原有的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农村新的生产关系,改革组织设置体系势在必行;传统的党员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与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不相适应,党员教育难以为继;乡村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与农牧民群众要求社会化服务的期望值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乡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农牧业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着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班子建设的总体水平与领导现代农牧业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势在必行。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基层党组织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以改革的精神解决在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新路子。初步摸索出了“选好一个‘班长’、建设一个好班子、走出一条好路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形成一个好机制”的基本经验。基层党组织不仅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在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宗教和顺方面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省委的部署,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制定规划,开展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的活动,认真进行“末尾”整顿,严格党建责任制,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使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乡村两级干部的年龄、文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一批政治强、懂经济、会管理、群众信赖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基层党组织带领农牧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农牧民群众的生活逐年提高;农牧村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农牧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两级党组织认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有效地维护了农牧区的社会稳定;乡、村两级实行直接选举,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使农牧村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明了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方向,为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各级党组织以“学教”活动为契机,正确把握、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自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当地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加自觉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学习贯彻江泽民“七一”讲话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联系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历程,深深体会到江泽民的“七一”讲话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创新精神,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把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切实贯彻到基层组织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甘肃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既具有个性品格,又具有共性特征。概括起来,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1.紧跟时代要求,持之以恒地抓住基层组织建设不放松

从改革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突出问题,到全国莱西会议前后省委两次召开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会议进行典型引路,整体推动,再到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认真贯彻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促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水平,直到现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根据时代要求,对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解放思想,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过程;是一个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的过程。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抓不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一般问题,而是党管不管党的大问题,是党在农牧区的路线方针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的问题,是能不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问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到手上;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有思路、有招式、有办法、有创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农牧区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

2.把握党建规律,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区和新牧区,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农牧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关键是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好,这是我们实现宏伟目标的最主要的保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普遍确立了“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以奔小康、建新村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以打好扶贫攻坚战,彻底解决温饱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觉做到振兴经济、建设精神文明都从抓党的建设入手,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瞄准一个目标,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总而言之,把党的基本路线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保证农牧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用农牧区现代化建设的实绩,检验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成效,是党的建设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围绕提高农牧产品的质量、开发特色产品、加快畜牧业发展,围绕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改善生活环境,围绕调整农、牧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方面来进行,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又一次推动农牧区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的强劲动力。

3.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解决党建新问题

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作基础和工作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各地都有各自的实际,党建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并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比如,从多业并举、党员分流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置党组织;从流动党员难管理的实际出发,探索新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从农、牧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要求出发,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建立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党员管理形式;从农牧区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实党员教育的内容,加大了农牧业实用技术教育的份量,创造了“流动党校”、“流动党员活动室”等活动方式;从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创造了党员联户闯市场、党群共同致富小组、党员议事会、党员责任区、党风监督小组、老党员参谋小组、无职党员授衔定责、为党旗添光彩等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形式,拓宽了新形势下体现党员先进性的载体和舞台。这些措施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探索更加务实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贯彻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遗产。宗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根本利益都是一致的。因此,宗教中的问题和分歧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团结、教育、引导,使之达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然而,由于信教群众存在着教派上的差异和分歧,也由于国际分裂势力和国内宗教极端分子的渗透和利用,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干扰改革和经济建设。所以,“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把宗教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体的做法是,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提高广大干部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县、区、乡三级管理网络,做到层层管理,疏而不漏;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重点进行了整顿宗教秩序、整顿寺容寺貌、整顿寺院教派的“三项整顿”和清理寺院财务、清理寺院财产文物、清理教职人员的“三项清理”活动;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依靠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信教群众的思想说服工作,化解矛盾,消除分歧,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了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宗教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5.代表人民利益,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草山纠纷、水源纠纷,宅基地纠纷、三角债纠纷时有发生,宗教门宦内部的纠纷有时演变为械斗事件。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在处理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形成了一个共识:在民族地区,不仅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发展,但是没有稳定,发展和改革就没有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由于认识到位,常抓不懈,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始终自觉站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前列,党员干部努力争当促进稳定的模范。

6.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总结和巩固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

制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合法性。因此,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和全局性。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以党建责任制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内生活制度、工作制度和监督制度,并且把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在纠正形式主义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到落实在行动上的转变,从而实现制度创新,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的过程中,我们以实现“三个代表”要求的新视野、新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经验,深切认识到,贯通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增强党的先进性,确保党组织在改革大潮中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朝气蓬勃的坚强指挥部,党员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成为群众的模范和带头人。这些经验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三个代表”的要求,因此,对新世纪民族地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以下带规律性的重要启示:

1.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建设随时代前进,每前进一步都不是原有做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时代提出的挑战也就是机遇,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党的建设也就有了创新和发展,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过程中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就反映了党建的一种规律性。

2.必须坚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与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党的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集中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集中体现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要求。只有把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的要求统一起来,才能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同时兴旺发达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建设党不动摇,必须坚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建设党不动摇。

3.必须把“三个代表”作为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理论创新。它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经济生活中要始终为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不懈努力,在文化生活中要始终为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奋斗,在政治生活中要始终不渝地为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三个代表”应该是我们检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

标签:;  ;  ;  ;  ;  ;  ;  ;  ;  ;  ;  

用“七一”讲话精神回顾甘肃民族地区农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_党的基层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