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运用中的临床观察论文_李振峰,付平

景谷县中医院肛肠科 云南普洱 666499

摘要:探讨运用高频电刀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180例环状混合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在外剥内扎手术过程中,始终使用高频电刀剥离外痔及止血;对照组90例在外剥内扎手术过程中使用剪刀剥离外痔,活动性出血时使用慕丝线结扎止血。结果 两种术式在环状混合痔术后创面水肿情况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中出血量方面,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临床对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中,采用高频电刀可有效的减少手术中出血量,将手术的出血危险系数降到最低,同时并未增加术后创面水肿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环状混合痔;高频电刀;临床观察

环状混合痔作为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多发病症,其临床主要表现形式为患者痔核呈环状脱出肛口,临床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手术治疗[1]。文章讨论的就是众多手术模式中,现阶段被应用最为广泛,且临床针对痔治疗效果较好的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既往未使用高频电刀时,由于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创面大小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导致手术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急性出血,不仅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还会对手术的常规操作造成一定的影响[2]。在环状混合痔手术过程中如何做到微创,出血量少,水肿轻,成为当前肛肠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或者使用剪刀,术后创面水肿并无明显差异,但高频电刀的使用,使术中创面出血明显减少,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患者全部来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外科住院的180例患者,其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20~65岁,病程5~20年。二组资料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入选病例均按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

1.3 纳入标准:选择符合环状混合痔诊断(无其它病症),且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年龄在20-65岁之间;病程在5-20年以内;适合于行“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自愿且能够严格遵循医嘱,坚持术后每天换药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创面局部不使用其他消肿及麻醉类药物。

1.4 排除标准:患严重器质性病变疾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影响疗效判断的疾病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甲亢或精神病等;有传染性疾病如肝炎、活动性结核等患者;妊娠期的妇女及女性的月经期;对多种药物过敏者的过敏体质者;近几年内接受过其它肛门病手术的。

2 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患者取左/右侧卧位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后,肛镜引导下,组织钳提起齿线上0.5~1.0cm处内痔,退出肛镜,中弯钳沿内痔核基底部夹住内痔,撤出组织钳,夹住部分外痔,设计外痔切口,电刀切除外痔,剥离曲张的静脉团,适当留取肛管皮肤,出血点电凝止血,用10号慕丝线作“8”字缝扎内痔,松开弯钳,用剪刀剪除缝扎线上痔部分,同法处理其他痔团。

2.2对照组:患者取截石位,行腰硬联合麻醉,常规消毒后,肛镜引导下,组织钳提起齿线线上0.5~1.0cm处内痔,退出肛镜,中弯钳沿内痔核基底部夹住内痔,撤出组织钳,夹住部分外痔,设计外痔切口,用剪刀剪出外痔,剪刀剥离曲张的静脉团,用慕丝线结扎出血点,用10号慕丝线作“8”字缝扎内痔,松开弯钳,剪刀剪除缝扎线上内痔部分,同法处理其他痔团。

2.3术后处理:手术结束时于肛内置入油纱条,清洁纱条塔形加压包扎创面,术后换药,每日2次至痊愈。如有并发症作相应处理。分别统计手术中出血量。

2.4 观察指标:每天观察创面水肿情况(详见术后评分标准);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

2.5 术后水肿判定标准:无水肿(0分);创面周围有轻微水肿,≤2个时相位(1分);创面周围水肿,3~5个时相位(2分);创面周围水肿,6 ~9个时相位(3分);创面周围水肿,10 ~12个时相位(4分)。

3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都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采用频数分布表法。

4 治疗结果

4.1 二组患者术后水肿评分比较 见表1

治疗组在第7天,第10天及第14天水肿评分与对照组相当,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环状混合痔常因多个混合痔反复发作,最终环绕肛一周而成,其治疗方法很多,但欲根治,则需手术治疗,外剥内扎术已成肛肠科医生治疗环状混合痔经典术式[3]。术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处理,往往能带来术后的迅速恢复,顺应当今外科的发展趋势,本着微创、高效的手术理念,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混合痔术后48-72h为创缘水肿的发病高峰,因排便及换药情况出现波动,以术后7d内发病最为常见。从发病机制上来看,疼痛与水肿相互影响,互为因果[4]。混合痔术后的创缘水肿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5]。术中缝扎过多,结扎过紧,都可能导致术后水肿[6]。由于手术过程中 患者的创面大小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导致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急性出血,不仅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还会为手术的常规操作增加一定的难度,施行缝扎止血时容易产生感染、肛门狭窄等多种并发症,随着电刀在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临床对患者进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时,采用高频电刀可有效的将手术出血风险及肛门术后狭窄问题降到最低,同时并未引起创面的水肿加重。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创面水肿方面上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方面,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高频电刀不会加重环状混合痔术后的水肿,同时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是否适用于其他肛门直肠相关疾病的运用,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463.

[2]徐晓鸿,季利.应用高频电刀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30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9):63-68.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I临床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5):415

[4]陈桂生,凌志安.重度痔外科治疗近况[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4):257-258

[5]吴俊荣.50%硫酸镁湿敷+迈之灵口服治疗混合痔术后水肿【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5):2074-2075.

[6]宋乃忠,姜雨昕,郑伟琴.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原因及防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30.31.

论文作者:李振峰,付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  ;  ;  ;  ;  ;  ;  ;  

高频电刀在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运用中的临床观察论文_李振峰,付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