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耀庭教授(1933/2007)_大学论文

纪念张耀庭教授(1933/2007)_大学论文

纪念张尧庭教授(1933~2007),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授论文,张尧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尧庭教授生于1933年的上海,1951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入北京大学,1956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讲师。1978年调武汉大学数学系,1980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武汉大学统计系主任、管理学院院长、概率统计博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调往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统计学会理事,湖北统计学会副理事长。

张教授从1955年开始,跟随他的恩师许宝騄教授学习概率与统计。许宝騄教授曾要求他读两本书,一本是P.R.Halmos所著的《Measure theory》,另一本是W.Feller的《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its applications(1st edition)》。这两本书带给张教授相当大的启迪,而其所奠定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基础也影响了张教授的一生。

1965年参加第一届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之后,许教授曾告诉张教授:“整个国家包括我只有八个人在概率这个领域工作”。这也正是许教授为什么要开始概率研究的原因。一开始,张教授着重学习马尔可夫链,如同许教授一般,张教授对限定的马尔可夫过程定理很感兴趣。

1958年“大跃进”期间,张教授体会到实务工作中统计应用的潜力。清华的周华章先生与钱学森先生一起从美国回来,从事了许多与应用统计相关的工作。张教授也深受他的影响。当北京大学的气象学系找不到人可以教授统计学时,张教授就协助气象学系教授统计学。事实上,张教授是在边学边教,这是他进入统计领域的开始。

1959年,许宝騄教授主持的研讨会系统地阅读了Roy所著的《Multivariate analysis》以及Wilks著的《Mathematical statistics》。这期间张教授学习到了Neyman-Pearson理论以及一些更有系统的多变数分析方法。后来,张里千有关“用于实验设计中的三角结构(triangular scheme)”方面的研究,引起了许宝騄教授的关注,他们也将研究转到实验设计的范畴中。同一年的《数学统计年鉴》中刊登了一篇由Bose所写的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论文,而张教授在实验设计方面相关知识的启发便是来自这篇论文。研讨会中,参与的学员们也阅读了一本由H.B.Mann所著的小册子《Experiment design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s》。在这里张教授首次偶然发现反置换矩阵的方程式。让张教授印象深刻的是许宝騄教授在Mann的书中运用这个方程式的简化证明。

在20世纪60年代,张教授坚持在一些工厂中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为了进行森林调查,他与同事们读了Cochran的《Sampling Techniques》。而稍后出版的孙山泽所著的《Sampling Theory》正是以许宝騄教授的上课笔记为基础撰写的。

1961年,许宝騄教授在一个研讨会中讨论线性模型,这在张教授与方开泰教授共同著作的多元统计分析一书中有所反映。许宝騄教授也提出了多元分析的精确抽样分配,这在当时对他们而言是很难精通的。因此,张教授做了很多练习,比如使用许宝绿教授的方法来演练书本上所有复积分的例题。

1980年,Krishaniah带给张教授一份由Olkin和Deemer在北卡罗莱纳Chapel Hill从许宝騄教授的讲义中整理出的笔记(许宝騄教授1946年在北卡罗莱纳任教),这份笔记帮助张教授了解了许多技术。但是在现代推测学的仿真、准确的抽样分布等方面仍然具有专业性挑战,并且也缺乏实践经验。

张教授学习矩阵是通过参与许宝騄教授所领导的研究项目,主要是以实验设计为主的PBIB与BIB。张教授在限定的领域中推广矩阵,解决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以正则模式(canonical)转换资料,而这些研究的结果以笔名“Ban-Cheng”收集出版于1963年的《Mathematics Advances》。许宝騄教授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在转换分组下思考数学问题中的不变性(守恒)。

例如,线性模型的正则模式可以在Lehmann的许多书中发现,它通常在实验设计与多变数分析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为了整合这些观念于教学与课本之中,张教授试着在他的文章与教材中,提供简单与精确的处理方法,而这些方法也受到许多学生的接纳。

从1958年起,张教授便开始广泛联系北京大学其它科系的师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所参与的实践项目包括:与地质及地理学系共同合作的希夏邦马地区资源调查分析,以及黄土构成分析;与北京气象局及地球科学系合作的气象预测,特别是梅雨预测的3个关键因素(期间、强度与起始日期)以及中长期的气象预测;地震的趋势分析;与生物系合作的行军虫预测;与市政工程研究单位合作调查供水预报,污水处理对策的相关预测。另一项具有长期影响的有效项目,是建立在北京前门地区的高楼建筑区设计蓝图,许多关键的技术人员都是在这个项目中成长的。

在文革期间,尽管张教授被打成“反革命”,但是仍有许多实际部门的人来向他咨询统计的问题。此间他还进行了许多与军事技术有关的项目,所运用的统计技术有:游程检定、曲线回归、因素分析等,这些活动也增强了他对有关技术的认识。同时,张教授没有放弃的一件事情就是推广正交设计。当时许多学者们在工厂演讲,并且结合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正交实验设计则是较浅显易懂并容易操作的一项技术。张教授与学生们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北京分析仪器厂和燕山石化厂。这个成功的案例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收集在正交设计的书中出版。

文革后,张教授曾经被安排到其夫人所在的贵州乌江渡发电厂,在遵义水电部第八工程局子弟学校任教。当时的生活是艰苦的,因为没有油可以炒菜,因此吃的都是水煮的蔬菜,但是他有很好的同事以及学生。在此2年中,张教授反到有时间可以将早期便开始的工作继续完成,撰写了很多的研究论文。在贵州期间,张教授造访过茅台酒厂两次,一次是商务旅行,一次是在春节期间受同事邀请去过节。张教授一直很难忘这些珍贵且愉悦的日子。

1978年张教授调到武汉大学,并在接下来的16年中担任教职。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如从前那般精力充沛,于是他决定尽他的力量带领一些年轻人。当时,张教授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信任,请他组织为期半年的全国大学教师的统计培训课程。培训班总共有来自全国各大学的老师40人,并且邀请陈希孺、倪国熙、邓炜材等学者前来演讲。该培训班对于中国统计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张教授招募了一个有45人参加的研究生班,其中15位来自武汉大学,15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15位是由其它大学送至武汉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许多后来都成为相当杰出的统计学家。另外一件值得张教授引以为傲的事情是,他规划了公费留美学习统计的考试(National selection examination for students studying statistics in U.S.)项目,该项目是张教授于1983年访问芝加哥大学时,与刁锦寰教授(George C.Tiao)共同商议的。它是从100位应考的考生中选出30人至美国的大学念博士班,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芝加哥大学与威斯康辛大学分别吸纳这些入选的学生。项目的目的是为中国培养高水平的应用统计人才。经过2年努力,这个项目终于被认可。经过许多年,为数不少的学生赴美学习,有很多学生成为当今统计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典范。如果要说张教授对中国统计的最大贡献,那么应该是他帮助了许多有才能的年轻统计学家。

90年代初,张教授便发现中国缺乏计量经济分析的专家。而当代统计的发展有2个主干:生物医学与经济学。在这2个领域的统计应用,我们还很落后。于是张教授便转换他的研究焦点,在介绍相关的当代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对当代中国的现况进行研究,以推广并发展这个领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采取国家计划经济,而这也渐渐地被市场研究与发展所破坏。观察一些旧的基于报表格式的调查方法已不再适合。事实上,张教授在80年代便已发现了抽样调查方法的重要。当时与国家统计局国外事务部的领导吴辉一起翻译了Cochran的《抽样技术》(Sampling Techniques)。当时出版商认为这本书不会销售得很好,因此一直被拖延了2年,直到1985年在官方的要求下才得以出版。事实上该书初版后一年内便又再版。应实务界的需求,张教授于90年代初期又出版了《贝叶斯统计推断》(Bayesian Statistical Inference)与《定性资料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Qualitative Data)。这些书运用相关方法与理论,使用了真实的中国案例,具有很好的实践作用。此间,张教授还写了一些教科书,包括《指标量化、序化的理论和方法》、《效用函数及优化》、《信息与决策》等,希望能提供给学生一些将经济学与数学放在一起讨论的经济学书籍。张教授很高兴他的书《金融市场的统计分析》非常受读者欢迎。有些大学还将这本书列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标准参考书目。因为写了这些书,张教授在统计分析与市场财务分析2个领域非常出名。张教授阅读海外的论文并试着提供一些关于世界新发展趋势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邹恒甫为他提供了大量帮助。1994年张尧庭教授、黄训腾教授、吴黎明、谢丹阳和邹恒甫向武汉大学陶德麟校长、任心廉书记、侯杰昌常务副校长等提出成立武汉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Advanced Economics Research)。此中心的倡议书是由张尧庭教授亲自执笔的。在武汉大学设立的高级经济研究中心购买了许多国外专业书籍,并且订阅许多海外相关期刊。这使得许多师生可以不断地接触到世界最新的发展,也有许多学生从这个中心毕业,在美国的一流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80年代末期,张教授将研究焦点放在“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上(组织了一个其成员来自6所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收集在2篇专题论文中)。在90年代末期,张教授开始进行财产税与财务的相关研究。他与学生一同注意到股票价格资料,经过一年的努力,做了测量股市风险与市场预测等相关研究,并整理出许多有趣的结论。张教授的愿望是希望在他的晚年可以带领一些有能力的经济专家,可以解决财务、财产税以及社会安全等问题。

回顾张教授的一生,他在将统计应用于许多领域,并且在中国推广统计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他也培养出许多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统计专家。伦敦经济与政治科学学院统计学教授姚琦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谢丹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朱晓东,清华大学金融系朱世武教授等都是张尧庭教授的学生。

张教授的学生——重庆大学理学院院长杨虎教授回忆到:张老师学识极为渊博,基本上对统计学的各个分支都有很深的理解,每次学术会议,在分会场,只要有张老师,作报告的学生都很紧张,感觉没有他不懂的问题,很是惶恐,但也希望他在场,毕竟当面聆听大师的指导非常受益。……和张老师有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张老师的笔迹清晰工整,每次都洋洋洒洒满满一页到两页,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一代宗师对青年学者的关爱和教诲。

张尧庭教授您安息吧!

张尧庭教授的学生

标签:;  ;  ;  

纪念张耀庭教授(1933/2007)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