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论文_王建君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论文_王建君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内窥镜科 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摘要】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间收治的消化道早癌患者46例,对其进行消化内镜技术诊疗,统计分析其中的患者数据,综合评估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方面的价值。结果:在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大肠癌方面,行内镜根治切除比例分别为41.7%、42.9%、46.2%;诊断准确率为89.1%;在切除病变平均尺寸方面,分别为2.57cm*1.91cm、2.94cm *2.13cm、3.40cm *2.18cm。结论: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过程中,应用消化道内镜技术可以显著提升诊断率,为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

【关键词】 消化内镜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170-02

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在该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国际水平相接近,它不仅可以对消化道早癌诊断提供明确的判断依据,也可以使这种单纯的技术逐渐发展成为从诊断到治疗方面的一体化工具[1]。本次研究中,选取46例患者对其进行诊疗分析,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所有患者均经病史查询、病例分析,以及相关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4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从47岁到76岁,平均年龄为(51.5±2.4)岁,依据消化道早癌的定义,可以分为消化道早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在该字段的病例中,有12例为早期食管癌、21例为早期胃癌、13例为早期大肠癌。

1.2 方法

首先,在此次诊断治疗中,消化道内镜技术以传统、新式两种手法为主;从传统方面看,以白光内镜检查为主,针对于可疑病变取出、活检、分析;从新式方面看,以NBI(放大内镜)、EUS(超声内镜)检查为主,前者可以对细微病变进行观察,后者可以对早癌、胃肠道间质瘤、肿瘤浸润深度加以判断[2]。

其次,对64例患者的ESD、EMR例数、平均切除尺寸进行统计,按照新式内镜应用后消化道早癌例数、诊疗比例进行统计,并计算诊断准确率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判断标准

首先,对进行新式消化道内镜技术的患者加以统计,并以消化道早癌定义实施判断,对该项内镜新技术诊断正确率进行判断。其次,对患者治疗情况加以分析、评估、说明。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经统计分析,在消化道早癌例数、年度检出率方面,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间,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总胃肠镜病例9348、消化道早癌例数16,年度检出率为0.17%;从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总胃肠镜病例10124、消化道早癌例数28,年度检出率为0.27%。

从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在12例早期食管癌、21例早期胃癌、13例早期大肠癌方面,行内镜根治切除患者分别为5例、9例、6例,比例分别为41.7%、42.9%、46.2%;其中,行EMR共计21例、行ESD共计20例,诊断准确率为89.1%。

在切除病变平均尺寸方面,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大肠癌患者分别为2.57cm×1.91cm、2.94cm×2.13cm、3.40cm ×2.18cm。

3.讨论

从定义方面看,消化道早癌属于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癌症;它包括本次研究中所指的早期食管癌、早期大肠癌、早期胃癌;从诊断方面来看,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诊断优势,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治愈率;以我国的消化道癌症发生情况来看,在比例上相对较高,从消化道内镜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也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成熟,可以与国际水平相媲美;正是由于该技术的成熟,才能够更好的为癌症早期患者提供必要的明确诊断,并为其实施细致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给患者的生存带来极大价值[4]。

从传统的技术方面看,消化道内镜以白光内镜检查为主,针对于可疑病变取出、活检、分析,但是存在事实上的缺陷与不足;从新式方面看,以NBI(放大内镜)、EUS(超声内镜)检查为主,不仅可以对细微病变进行观察,还可以对早癌、胃肠道间质瘤、肿瘤浸润深度加以判断,因而整体上提高了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技术水平,也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内镜技术在治疗方面的科学应用[5]。在这种微创、诊断、治疗手段之下,病变切除率明显增高,也有效的减少了患者痛苦感;另一方面,从住院天数、并发症方面来看,也有明显的进步,目前来看,这是比较安全、疗效确切、创伤较小、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内镜下黏膜节除术治疗的有效手段与方法[6]。

综上所述,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过程中,应用消化道内镜技术可以显著提升诊断率,为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依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曦,张修礼,卢忠生等.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切除的效价比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 30(1):15-17.

[2]徐威,姚平,徐美东等.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0(2):129-130.

[3]李鹏,冀明,金木兰等.第15届北京友谊消化内镜沙龙暨消化与病理医师消化道早癌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5,27(5):255.

[4]蔡世伦,钟芸诗,姚礼庆等.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12):748-753.

[5]孙趁意.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61-62.

[6]殷桂香,王贞彪,乔进朋等.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的重要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6,08(33):186-188.

论文作者:王建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7

标签:;  ;  ;  ;  ;  ;  ;  ;  

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研究论文_王建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