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展示学生五彩的心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久以来,学生禁锢在人称“半月谈”的习作中,他们在每一单元习作重点指导下,搜集记忆的仓库,选择那些老掉牙的材料。如在汽车上让座,在饭桌旁拾饭粒等,在教师的牵引督促下,勉强起笔又不知所云。为何出现学生被动写,教师无可奈何教的现象呢?笔者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习作,走得是一条指导结构文、严谨文的路子。而学生则把习作看成是为难事,是一条铺满荆棘坎坷之路。两者碰撞,能进射出火花吗?学生的习作应是学生个性的独放,喜怒哀乐的渲泄,是学生童心、童真、童趣的写照,笔者认为应在作文教学中推崇这四个字:放、插、变、压。
一、放。所谓“放”,放开学生手脚,大量阅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积蓄”的目的,放开学生思绪,鼓励学生把瞬息即逝的微妙心理与直觉、体验一一记录下来,给足交流时间,开放个性之花,以达到“生活积蓄”。例学生写“清明上坟”一事,有的盼望回老家,想用干树枝作刀枪和乡下的孩子比试比试,有的则想带回乡下哥哥许诺给他的小动物,有的想尝一下“野炊”的滋味,有的则在上坟时发现父亲往坟上添新土以托哀思。儿童的天性在小练笔中自然流露,没有一丝斧凿的痕迹。不论是写真实的生活,还是心灵的表白,只要是真正反映少儿对生活的特殊感受、体验,教师就应该“放”。
二、插。读是课堂生命的主旋律,而插写则是主旋律上创新的音符。例:扩写《飞夺泸定桥》“飞”那一段,“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对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军仍摸黑冒雨前进”。要求学生想象,经过一天艰难的跋涉,阻击了敌人围追堵截,红军又是怎样面对困难,摸黑冒雨前进的呢?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红军战士翻山越岭,饿着肚子,拖着像灌了铅的腿爬着山,泥泞的山路上,留下了斑斑血迹,汗水、泪水、雨水、血水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赞歌,并终于在二十九日清晨赶到泸定桥。学生不仅想象,还自己编排了表演剧,悟境、悟情。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抓住精美词句仿写,抓住课文插图描写,抓住课文重点改写,以写促读,以写促悟,以写再造想象,全面提高学生写作素质。
三、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变换思维的角度层次,要求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去想象、去刻画。以《飞机遇险的时候》为例,转换人物写,如果我是小杨眉,以第一人称,课文应该怎么写。再如:《倔强的小红军》故事的结局是小红军在长征途中,又饿又累,牺牲在茫茫的草地边缘。教师要求学生想象,不同于课文中小红军的结局,小红军在将军精心照顾下,奇迹般地活了,将军是怎样照顾小红军的,而小红军又是怎样跟病魔作斗争的?通过“变”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就有物可写,有内容可写。
四、压。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中,不能一味地迁就,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日记、周记,要在教师不断的督促下,形成习惯,让日记成为学生表白心境、吐露真情、记录小事、磨练感悟的习作天地。“压”不单指日记,教师还要给学生出些“难”题。《大雁呀,你们现在好吗?》《玩》《电脑管家》《我的新发明》《家乡的土特产》《假如我是市长》《推测地球的年龄》《超市为何这么火爆》,这些命题就是让学生越出家庭和学校,到社会去做调查,到图书馆、书店去查找资料,培养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只有当作文的作用为学生所充分感受,作文才会成为他们真正需要的工具。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