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古典小说“兔传”原型研究_朝鲜历史论文

朝鲜古典小说《兔子传》原型故事略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略论文,朝鲜论文,古典小说论文,原型论文,兔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3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3)04-0051-06

文学和宗教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两大要素,佛教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同儒教比较而言,具有故事多、文学性强等特点。印度佛经是东方文学的一座宝库 ,她是一朵“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佛教自身博大精深,她与文学的关系甚深,是中 国和朝鲜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传统社会里,朝鲜和中国同属于汉文化圈 ,佛教传入朝鲜后,影响了朝鲜文学。

当朝鲜古代小说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中国文学以及印度佛经文学就在朝鲜传播, 成为促使它生长的催化剂。我们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在朝鲜古典小说的发展 过程中,留印着中国文学以及印度佛经文学深刻影响的痕迹。佛教对朝鲜文学的影响, 较多通过佛经故事加以体现,它给朝鲜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素材和思想内容。 本文拟通过对朝鲜小说《兔子传》的研究,阐明其佛经故事的渊源,进而探明印度→中 国→朝鲜文学之间的关联,这对研究东北亚文学的某些共同特征无疑将有重要意义。

1

《兔子传》是一篇作者和写作年代不详的古典小说,它与《春香传》、《沈清传》、 《兴夫传》合称为朝鲜四大古典名著,属于朝鲜李朝后期的说唱系列作品,是一篇将兔 子、鳖等多种动物拟人化的寓言小说。《兔子传》又名《鳖主簿传》、《兔鳖歌》、《 兔公传》、《水宫歌》、《兔鳖山水录》、《兔生传》、《兔处士传》、《兔公辞》、 《鳖兔传》、《不老草》、《水宫录》、《鳖兔歌》等。迄今为止,《兔子传》共流传 有100多种异本,朝文与汉文混用本有78种,汉文手抄本有4种,版刻本有2种,活字本 有6种等。[1]

《兔子传》是以17世纪至18世纪的朝鲜社会和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它采用特殊的方式 ,反映了当时贵族官僚的独断专行和腐朽无能,表现了平民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兔 子传》长期以口传的形式流传,到李朝后期才演变为说唱小说,其梗概是:

广理王是南海的龙王,他偶然得病,百药无效,已危在旦夕。于是,按照一位大臣的 建议,邀请越国、唐国和楚国的三位豪杰求治。得知吃药无济于事,只有趁热吃兔肝才 能治愈。龙王召集群臣,商讨求兔肝的良策,结果鳖受命前往。出发时,鳖向龙王要了 兔子的画像。鳖从水国出来,上到陆地后,到山中寻找兔子,正好撞见与画像吻合的动 物。于是,上前先请安行礼,然后,就大肆夸耀水国的美景。尽管兔子也在夸耀陆地, 但因口才欠佳而输给了鳖。兔子有些心动,鳖趁热打铁,谎称到水国后给兔子封官,终 于把兔子骗到了水宫。

到了水宫后,龙王说要取兔子的肝,兔子这才明白自己被骗。他极力掩饰自己,装作 泰然自若,告诉龙王说,我和一般的兔子不一样,因为每天早晨吮吸玉般的露水,所以 我的肝就是灵丹妙药,我厌倦人类总想拿走我的肝,就把肝脏和心脏取出来,用清水洗 净后藏在高山峻岭上了。龙王听后半信半疑,但还是让兔子回去取肝脏。

兔子用妙计脱险后,让鳖驮着平安地回到陆地。来到陆地后,兔子对鳖说,肝脏连五 脏六腹,怎能随意取出,用雕虫小技就把你们给骗了,说完便逃走了。鳖见状心想,是 因为我的缘故才上了兔子当,觉得没脸面见龙王和百官,于是想撞死在岩石上一了百了 。正在这时,现出一位道人说,你忠心至极,我受天命而给你神药,快去救龙王,说着 从衣袖中拿出神药后便离开了。[2]

随着佛教在全世界的传播,佛经故事传到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兔子传》的渊 源就是印度的佛经故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如下《兔子传》的原型故事 :

(1)《猿王本生》(VanarindJataka)57

(2)《鳄本生》(SumsumaraJataka)208

(3)《猿本生》(VaranaJataka)342

(4)《五卷书》(Panchatantra)

(7)《六度集经》(卷3第36)

(8)《生经》(卷1佛 说鳖猕猴经10)

(9)《佛本行集经》(卷第31昔与魔竞品第34)

(10)《经律异相》(卷第23暴志前生为鳖妇13)

(11)《法苑珠林》(卷第五 诈畜部第六)

(12)《三国史记》(卷第41列传 金庾信)

(13)《大东韵府群玉》(卷14)

以上(1)-(3)系南传大藏经;(4)和(5)是印度民间故事;(6)是梵文佛传文学书;(7)-( 9)是汉译佛经;(10)和(11)是中国佛教文献;(12)和(13)是朝鲜文献。

在我国,汉、藏、蒙古、朝鲜等民族中也流行着一个关于“猴子和乌龟”的寓言故事 。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把它定名为《猴子把心留在家里》,列 入动物故事91型。[3]其内容可概括为:(1)水中动物(鳄鱼、大鳖、虬龙、海怪等)和陆 上猴子结为朋友;(2)海怪哄骗猴子下水,企图取猴子的心脏为妻子治病;(3)猴子急中 生智,谎称心脏留在家里,骗得海怪将它送回陆地,从而脱险。这些故事也是受佛经故 事的影响而形成,这从朝鲜《兔子传》的形成阶段中可见一斑。

2

《兔子传》的原型故事是佛经故事,由印度的民间故事、佛经故事演变为朝鲜的《兔 子传》,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印度民间故事、佛经故事。包括印度“本生谈”中的《猿王本生》(VanarindJataka)57、《鳄本生》(SumsumaraJataka)208、《猿本生》(VaranaJataka)3 42三种,均收入在《南传藏经》中。这类故事在印度

根据丹麦学者V.浮士博尔用20年时间校勘出版的巴利文原文译出的佛教寓言故事集。 其中,《鳄本生》(SumsumaraJataka)故事的部分译文为:

古时候,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转生为喜马拉雅山上的一只猴子,住 在恒河拐弯处的森林中。那时,有一条鳄鱼住在恒河里,它的老婆看到菩萨的身躯,渴 望吃菩萨的心,鳄鱼就去找菩萨。菩萨喝完恒河水,就坐在恒河岸边。鳄鱼就走近菩萨 ,说道:“猴王啊:你为什么老在这个地方吃一些坏果子呢?恒河对岸有无数的芒果、 面包果等甜果子,你为什么不到那儿去吃各种各样的果子呢?”“鳄鱼啊,恒河水深河 宽,我怎么过得去呢?”“如果你想去,我可以驮你过去。”猴子听信了鳄鱼的话,就 登上了鳄鱼的背。鳄鱼游了一段,就把猴子翻在水中,说出了实话。猴子听后急中生智 ,指着不远处一棵结满果子的无花果树,说道:“我们的心都挂在那棵无花果树上。如 果我们把心搁在肚子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早就颠碎了。如果你想要我的心,那么, 你带我到那里去吧,我把挂在树上的那颗心给你。”鳄鱼驮着菩萨到达那里。菩萨从鳄 鱼背上跳起,坐在无花果树上,说道:“伙计,傻鳄鱼!你当真以为这些猴子的心是挂 在树上吗,你这傻瓜,我是骗你的……”[4]

朝鲜的小说《兔子传》与《鳄本生》故事相比较,故事情节非常相似,前者中的鳖相 当于后者的鳄鱼;前者中的兔子相当于后者的猴子;前者中的龙王相当于后者的鳄鱼的 老婆。这两个故事中的兔子和猴子都使用了同样的计策,在这一点上也不能认为是一种 巧合。

《猴王本生》故事的译文是:

古时候,菩萨转生为猴子。它长大以后,力大无穷,独自住在一条河边。河中间有一 个小岛,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河中间,有一块石头从水面上露出来,白天,它先 跳到石头上面,然后再纵身跳起,跳到那个小岛上,吃各种各样的果子;晚上,再用同 样的方法回到自己的住处,猴子就用这种方法来谋生。那时,有一条鳄鱼,带着老婆, 住在这条河里。它的老婆看到猴子来回地跳,就对鳄鱼说:很想吃这个猴王心上的那一 块肉。鳄鱼说:晚上当它从小岛上跳过来的时候,我就把它逮住。鳄鱼就跑到那块石头 上躺在那里。到了晚上的时候,猴子站在小岛上,看着那块石头,发现石头似乎高了许 多,就想:难道有一条鳄鱼趴在那儿想等着逮我吗?于是,他就站在那里,喊了一声: “石头呀!”没有得到回答,他又喊了一声:“石头呀!”猴王又喊道:“石头呀!为什 么你今天不回答我呢?”鳄鱼心里想道:“往日这一块石头一定是回答猴王的,我现在 也回答吧。”于是就说道:“什么事呀,喂,猴王!”“你是谁呀?”“我是一条鳄鱼。 ”“你趴在那儿干嘛呀?”“我想要你心上那块肉。”猴子想道:我没有别的方法逃走 了,今天我只好骗一下这条鳄鱼了。于是他就对它说道:“朋友鳄鱼呀!我就要把自己 送给你了,请张开嘴,等我跳过去的时候,你就把我逮住!”因为鳄鱼们一张开嘴,就 要闭上眼睛,所以,当它丝毫也没有怀疑而张开嘴的时候,它的眼睛就闭上了。它于是 就张着嘴,闭着眼,趴在那儿。猴子看到这情况,一下子从小岛上跳起来,跳到鳄鱼头 上,又从这里一跃,像打了一个闪一样,就到了对岸……[4]

《猴王本生》故事与朝鲜小说《兔子传》相比较,前者的猴王相当于后者的兔子;前 者的鳄鱼相当于后者的鳖;前者的鳄鱼老婆相当于后者的龙王。这两个故事的情节有些 出入,如猴王和兔子所用的计策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故事中想吃心肉以及在用智慧临 危脱险这一点上还是具有共同点的。

除了上述的《佛本生故事》以外,还有古代印度的寓言集《五卷书》,由我国著名的 印度文学研究专家季羡林先生于1959年译成中文。此书的第四卷中也有与朝鲜小说《兔 子传》相似的故事,现摘录部分译文以飨读者。

在大海的附近,有一棵阎浮树,永远结着果子。那里住着一只猴子,名字叫做罗多牟 迦。有一天,一个叫毗迦罗牟迦的海怪从海水里爬上来,……猴子和海怪它们俩经常呆 在阎浮树的树荫里,谈着各种各样的美妙的闲话,来消磨时间。海怪回到家里以后,把 吃剩的阎浮果给了老婆。有一天,老婆说谁要是常吃这种甘露果子,他的心里面一定也 有甘露,所以想吃猴子的心。于是,海怪就去骗猴子说:“朋友呀!你兄弟媳妇今天跟 我说了一些很粗暴的话,它说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你天天吃你朋友的果子,还不带 他到家里玩。”……听了这话,猴子愉快地答应了海怪。半路上海怪对猴子说,我老婆 想吃你的心,她认为你总是吃充满了甘露一般果汁的果子,你那心一定很好吃。猴子心 生一计说道:“伙计呀!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不早就告诉我呢?好让我把放在阎浮树树 洞里的心拿了来。”海怪说既然是这样,我把你送到那一棵阎浮树那里去。……猴子跳 到树上讥笑道,有什么人有两个心吗?你这个混蛋呀!快滚蛋吧!……[5]

故事中的海怪和猴子交朋友,猴子送给他许多甘露果吃,后来他竟然在老婆的怂恿之 下要加害于猴子,猴子说自己的心没有带在身上,巧妙地逃脱了。该故事与朝鲜小说《 兔子传》有相似之处,如猴子和兔子的计策基本相同,都是说没有把心带在身上,只是 在具体的称谓上不同。

第二阶段,随着佛经传入中国,出现汉译佛经。作为《兔子传》原型故事的汉译佛经 现在已找出三种,即《六度集经》、《生经》、《佛本生集经》。

首先,《六度集经》中的“兄弟(猕猴)本生”的原文为:

昔者菩萨,无数劫时,兄弟资货,求利养亲。之于异国,令弟以珠现其国王。王睹弟 颜华欣然可之,以女许焉,求珠千万。弟还告兄,兄追之王所。王又睹兄容貌堂堂,言 辄圣典,雅相难齐。王重嘉焉,转女许之。女情泆豫。兄心存曰:“壻伯即父, 叔妻即子,斯有父子之亲,岂有嫁娶之道乎?斯王处人君之尊,而为禽兽之行。”即引 弟退,女登台望曰:“吾为蛊食,兄肝可乎!”展转生死,兄为猕猴,女与弟俱为鳖。 鳖妻有疾,思食猕猴肝。雄行求焉,睹猕猴下饮,鳖曰:“尔尝睹乐乎?”答曰:“未 也。”曰:“吾舍有妙乐,尔欲观乎?”曰:“然。”鳖曰:“尔升吾背,将尔观矣。 ”升背随焉。半溪鳖曰:“吾妻思食尔肝,水中何乐之有乎?”猕猴心恧然曰:“夫戒 ,守善之常也;权,济难之大矣。”曰:“尔不早云,吾以肝悬彼树上。”鳖信而还。 猕猴上岸曰:“死鳖虫!岂有腹中肝,而当悬树者乎?”……[6]

故事中的兄弟辗转生死,兄为猕猴,弟弟和弟妻为鳖。鳖妻要吃猕猴的肝,所以,鳖 骗猕猴说自己的住处有妙乐。猕猴听信了鳖的谎言,让鳖驮着去鳖的住处。在水中鳖告 诉猕猴,它老婆想吃猕猴的肝,猕猴也骗鳖说自己的肝挂在树上,得以逃脱灾难。故事 情节与《兔子传》相似,都是采用肝脏挂在树上为由,转危为安。

其次,《生经》卷第一,“佛说鳖猕猴经”第十中说:

……乃往过去无数劫时,有一猕猴王,处在林树。食果饮水,愍念一切蚑行喘息,人 物之类,皆欲令度使至无为。时与一鳖以为知友,亲亲相敬初不相忤,鳖数往来,到猕 猴所,饮食言谈,说正义理。其妇见之数出不在,谓之于外淫荡不节即问夫婿:“卿数 出为何所至凑,将无于外放逸无道?”其夫答曰:“吾与猕猴,结为亲友,聪明智慧, 又晓义理,出辄往造,共论经法,但说快事,无他放逸。”其妇不信,谓为不然,又嗔 猕猴诱我夫,数令出入,当图杀之。吾夫乃休,因便佯病,困劣着床,其婿瞻劳,医药 疗治,竟不肯差。谓其夫言:“何须劳意损其医药,吾病甚重,当得卿所亲亲猕猴之肝 ,吾乃活耳。”其夫答曰:“是吾亲友,寄身托命,终不相疑,云何相图用以活卿耶? ”其妇答曰:“今为夫妇,同共一体,不念相济,反为猕猴,诚非谊理。”其夫逼妇, 又敬重之。往请猕猴,吾数往来,到君所顿,仁不枉屈诣我家门,今欲相请到舍小食。 猕猴答曰:“吾处陆地,卿在水中,安得相从?”其鳖答曰:“吾当负卿,亦可任仪。 ”猕猴便从。负到中道,谓猕猴言:“仁欲知不,所以相请,吾妇病困,欲得仁肝服食 除病。”猕猴报曰:“卿何以故,不早相语,吾肝挂树不赍持来,促还取肝,乃相从耳 。”便还树上,跳踉欢喜……[7]

故事中的猕猴和鳖虽然是好朋友,但是鳖在其妻的怂恿下欲害猕猴。从故事情节上说 ,鳖为了给妻子讨来猕猴的肝而骗猕猴,猕猴也用计策对付了鳖的骗术,这与《兔子传 》中兔子用计策对付鳖的情节非常相似。

再来看《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其原文 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我念往昔,于大海中,有一大虬其虬有妇身正怀妊,忽然思欲猕 猴心食。……尔时彼虬,即从海出,至于岸上,去岸不远,有一大树,名优昙婆罗(隋 言求愿)。时彼树有一大猕猴,在于树头,取果子食。是时彼虬,既见猕猴在树上坐食 于树子,见已渐渐到于树下,到已即便共相慰喻,以美语言。猕猴问言:“我今云何得 至彼处,海水深广,甚难越渡,我当云何堪能浮渡?”是时彼虬,报猕猴言:“我背负 汝,将渡彼岸,汝今但当从树下来骑我背上。”……虬即报言:“汝不知也。”猕猴问 言:“其事云何,欲何所为?”虬即报言:“我妇怀妊,彼如是思欲汝心食,以是因缘 ,我将汝来。”……作是念已,而语虬言:“仁者善友,我心留在优昙婆罗树上寄着, 不持将行,仁于当时,云何依实,不语我知,今须汝心,我于当时,即将相随,善友还 回,放我取心,得已还来。”尔时彼虬闻于猕猴如是语已,二俱还出,猕猴见虬,欲出 水岸,是时猕猴,努力奋迅,捷疾跳踯,出大筋力,从虬背上跳下,上彼优昙婆罗大树 之上……[8]

故事中的虬的妻子想吃猕猴的心,虬就骗猕猴说要帮助猕猴渡河到对岸的树林里,下 到水中后,猕猴才得知虬的意图,就骗虬说自己的心放在树上,于是,虬背着猕猴上岸 ,猕猴免于一死。

以上印度民间故事或佛经故事,都是用极其相似的计策临危脱险来构成故事的主要内 容。这些在中国翻译成文于约公元3—5世纪之际,后又编入中国的佛教文献中,有《经 律异相》、《法苑珠林》等。

《经律异相》暴志前生为鳖妇十三中有记载:

有暴志比丘尼者,反怀恶信谤佛毁僧,佛言,不但今世,过去无数劫时,一猕猴王居 在林树食果饮水,时念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类,皆欲令度使至无为。时有一鳖以为 知友,鳖数往来到猕猴所,饮食言谈说正义理,其妇见之,谓有淫荡问:“夫为何所至 ”答曰:“吾与猕猴共结亲友,甚聪明智慧又晓义理。”妇犹不信,因便佯病,困劣着 地治不肯差,谓夫言:“吾病甚重,得卿所亲猕猴肝,乃当活耳。”夫答曰:“吾寄身 托命,云何以活卿耶?”妇曰:“夫妇同共一体不念相济,反为猕猴夫敬重妇,往请猕 猴共食。”……猕猴答曰:“吾家陆地,卿在水中,安得相从?”鳖曰:“吾当负卿。 ”猕猴从之,负到中道语猕猴言:“妇病须卿肝。”猕猴曰:“何不早道,吾肝挂树不 赍将来,从还取肝乃相从耳。”便还树上跳梁欢喜,……[9]

这个故事与“佛说鳖猕猴经”是相同的故事,但是在个别的文字叙述上有细微的差别 ,它完成了从佛经故事到编入中国文献的过程。

《法苑珠林》卷第五“诈畜部”第六中的故事,也是把“佛本行集经”中的佛经故事 编入其中。其内容与前述的《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一“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完全相同 。

第三阶段,佛经故事传入朝鲜后成为文献故事或口传故事。例如,《三国史记》“金 庾信列传”中的“龟兔故事”属于文献故事;口传故事则在民间流传。

成书于公元1145年的《三国史记》中的“金庾信列传”中讲到,新罗王族金春秋出使 高句丽,被扣押,身陷危险之际找到高句丽权臣先道解,求其脱身之法。先道解给金春 秋讲了一个故事,摘录部分原文如下:

……春秋与青布三百步密赠王之宠臣先道解,道解以馔具来想饮。酒酣戏语曰:“子 亦尝闻龟兔之说乎?昔东海龙女病心。医言得兔肝合药则疗也。然海中无兔,不奈之何 。有一龟曰:‘白龙王言,吾能得之。’遂登陆见兔言:‘海中有一岛,清泉白石,茂 林佳果。寒署不能到,鹰隼不能侵。尔若得至,可以安居无患。’因负兔背上游行二三 里许。龟顾谓兔曰:‘今龙女疲病,须兔肝为药故。不惮劳,负尔来耳。’兔曰:‘噫 !吾神明之后,能出五脏,洗而纳之。日者,少觉心烦,遂出肝心洗之,暂置岩石之底 。闻尔甘言径来,肝尚在彼,何不回归取肝?则汝得所求,吾虽无肝尚活,岂吵两相喜 哉?’龟信之而还。才上岸,兔脱入草中谓龟曰:‘愚哉汝也。岂有无肝而生者乎?’龟 悯默而退。”……[10]

故事是说新罗时代,金春秋作为使臣前往高句丽,陷入了危境。他从先道解那里听了 《龟兔故事》后,逃离了险境。从先道解为金春秋所讲的《龟兔故事》来看,发生于印 度的佛教传说,那时早已传入了三国,但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形。本来在印度故事中是龟 与猴或鳖与猴的故事,却变成了龟与兔的故事。而且,龟兔故事与《兔子传》的故事情 节非常相似。由此观之,《兔子传》的题材,显然来自三国时代就已经流传到朝鲜的《 龟兔故事》。孙晋泰教授的《朝鲜民族说话研究》试图在佛典《六度集经》中寻找龟主 簿故事的起源。《六度集经》中的故事与《本生经》或《鳖猕猴经》中的故事结构相同 。

第四阶段,长期口传下来的故事,到了朝鲜朝后期便完成“盘索里”化。“盘索里” 是一种说唱结合、以说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类似于中国的“话本”小说,大部分脚本 取材于民间故事,《兔子传》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

现把以上涉及到的故事整理如下(见表1):

表1 《兔子传》故事的演变过程

通过表1详细的比较,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印度佛经、印度民间故事→汉译佛经、中国 佛教文献→朝鲜故事,再成为小说《兔子传》的过程。

结合表1总结《兔子传》四个阶段的影响过程:

第一阶段,佛经故事(故事或口传故事):佛本生故事选、五卷书。

第二阶段,汉译佛经:六度集经、生经、佛本行集经、经律异相、法苑珠林。

第三阶段,朝鲜文献:三国史记。

第四阶段,朝鲜朝后期成为小说:《兔子传》。

可见,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原来简单的动物寓言演变成情节完整 的民间故事。而在中国和朝鲜,这个民间故事又被进一步改编成小说。中国有唐朝张读 改编的“求人心遇猴僧”,收录在《宣室志》卷八。朝鲜则有《兔子传》、《兔鳖山水 录》、《水宫歌》等不同版本的小说。

3

通过以上比较和分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时间上以及佛经故事的传播过程,都可以证 明朝鲜小说《兔子传》的原型故事就是佛经故事,只是原型故事里的猴子,到了朝鲜便 替换成兔子;佛经故事中多为取“猴心”,而在《兔子传》中,变为取“兔肝”。可以 说,这是因为在朝鲜半岛,猴子是不常见的动物,而兔子却是常见又受欢迎的童话人物 。

由于佛经故事传入中国要先于朝鲜,因此,佛经故事在中国基本保持了相对的一致性 ,而在朝鲜的《兔子传》中,虽然内容没有变化,但是形式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兔 子传》中,生病的是龙王自己,鳖是为龙王效劳的忠臣,这一切已经具有相当完整的故 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同时也具有浓厚的龙宫故事色彩。而且,小说《兔子传》中蛮横无 理地索要兔肝的是龙王,这影射了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矛盾。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印度故事到朝鲜《兔子传》的诸阶段,可以证明朝鲜《兔子传》 的原型故事与佛经故事的同一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充分肯定了佛经故事对中国古典文 学乃至朝鲜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从另一个视角再次反映了东北亚文化的某些共同特性 。

收稿日期:2003-10-19

标签:;  ;  ;  ;  ;  ;  ;  ;  ;  

朝鲜古典小说“兔传”原型研究_朝鲜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