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郭磊1,王琳晶2,施海涛3,杨明4(通讯作者)

药物性肝病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郭磊1,王琳晶2,施海涛3,杨明4(通讯作者)

郭磊1 王琳晶2 施海涛3 杨明4(通讯作者)

(1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8)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3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1)

(4哈尔滨南岗区中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8例采取中医治疗,对依证治疗、依因治疗和依理治疗进行分析。结果: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结论:本病中止病因后,经合理治疗,在1~3周左右病情逐渐缓解。若失治、误治,使毒性药物长期损害肝脏,最终可致肝硬化、肝肿瘤等,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或致肝性脑病以至死亡。

【关键词】药物性肝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76-02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所致的肝脏损害。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损害的程度与剂量有关,是可以预测的;患者对药物的特异体质反应或过敏反应,而引起的肝脏损伤,损伤程度与剂量关系不大,是难以预测的[1]。传统的中医治疗是根据主证辨证分型论治[2]。对2014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8例采取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药物性肝病患者3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42±5岁。主要表现为黄疸38例,皮肤瘙痒22例,低热16例,肝区不适26例,超声诊断显示脾肿大者10例。

1.2 方法

1.2.1依证治疗 肝胆湿热证,身黄,目黄,小便黄,发热,胁痛,腹胀纳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清热化湿,疏肝利胆。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30g,栀子、大黄(后入)、龙胆草、黄芩、丹皮、泽泻、郁金、茯苓各10g,枳实、陈皮各6g,六一散15g。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胸闷胁痛,脘痞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泻;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疏肝理气,健脾和胃[3]。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柴胡、枳壳、陈皮、制香附、白术、川楝子、元胡各10g,白芍、茯苓各15g,川楝子、元胡各10g,淮山药、扁豆各20g,甘草6g。脾虚肝瘀证,恶心欲吐,四肢倦怠,饥而不欲食,食后脘闷,腹胀,右胁刺痛,小便淡黄,大便溏软;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细弦。健脾益气,化瘀和胃。柴芍六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半夏、柴胡、元胡、丹参、赤芍各10g,陈皮6g,檀香、砂仁、炙甘草各3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肝肾阴虚证,胁痛隐隐,腰酸膝软,口干咽燥,头昏目眩,低热失眠,手足心热,小便淡黄,大便燥结;舌红、苔少或无,脉弦细数[4]。滋肾养肝,一贯煎加减:生地黄、山药各15g,沙参、麦冬、丹皮、枸杞、白芍、当归、川楝子、酸枣仁各10g,栀子6g,甘草3g。

1.2.2依因治疗 药物性肝病是因药物诱发的肝损害,所以尽早停用可疑药物,或立即停用已确定的起因药物就是最有效的治疗。同时还可视药物进入机体的方式、剂量、时间及速度,酌情应用探吐、导泻、利尿等方法,减少药物的吸收,促进药物的排泄。

1.2.3依理治疗 药物性肝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以及患者对药物的特异体质反应或过敏反应而引起的肝脏损伤,因此,对无症状性药物性肝病患者,可依理治疗。

2.结果

3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经治疗治愈24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5%。

3.讨论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本病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肝气郁结、阴虚湿热、气滞血瘀、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10个证型。其中属实证3个,虚实证2个,虚证5个。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其次是胆和脾,病理变化居首的是阴,然后是湿、气、热,还有血、瘀、阳、火。

依证治主要证是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其余是肝气郁结、肝阴不足、阴虚湿热、气滞血瘀、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治法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养阴柔肝、疏肝健脾、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等方法。从实证治约占66.67%,从虚证治约为33.33%[5]。常用的方有柴胡疏肝散、茵陈蒿汤、甘露消毒饮、一贯煎、逍遥散、月华丸、茵陈四苓汤、茵陈玉露饮、柴芍六君汤、龙胆泻肝汤、丹栀逍遥散、六君子汤等。基本方有加味脱敏煎(银柴胡、五昧子、乌梅、防风、赤芍、丹参、丹皮、生地、蝉衣、白鲜皮、垂盆草)、贯蚤解毒汤(贯众、蚤休、白花蛇舌草、连翘、生黄芪、五味子、龙胆草、柴胡、苍术、木香)、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白术、赤芍、石菖蒲、焦三仙、板蓝根、甘草)等3方,再依证、症合理加药。其中属泻实兼补虚1方,纯泻实2方[6]。固定方有小柴胡汤(柴胡、党参、黄芩、制半夏、大枣、生甘草、生姜)、自拟方(茵陈、垂盆草、虎杖、金钱草、蒲公英、黄芩)等2方,泻实兼补虚、纯泻实各1方。

总之,如证为“黄疸”则按阳黄、阴黄、急黄辨证。阳黄中热重于湿者则清热利湿,主方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者则利湿化浊,清热退黄,主方茵陈五苓散。阴黄中寒湿内困者则健脾和胃,温化寒湿,主方茵陈术附汤;瘀血内阻者则活血化瘀,软坚通络,主方膈下逐瘀汤。急黄者则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主方犀角散[7]。如证为“胁痛”则分为3型:肝气郁结者则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瘀血停着者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主方龙胆泻肝汤;肝阴不足者则滋养肝阴,柔肝止痛,主方一贯煎。从上述分型来看,其长处是分型细微,突出一个中心,解决一个主证。但不足之处有四:对于多个主证、多个中心则顾及不到,一个一个地解决则延误了病情是其一;医者辨证繁杂,不易把握尺度,时有偏颇是其二;学者不易甄别,不利推广使用是其三;治疗周期延长,医疗费用增高是其四[8]。

【参考文献】

[1]梁扩寰,李绍白,王天才等.肝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82-786.

[2]陈成伟.药物与中毒性肝病[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00-505.

[3]杨颖,王学清,李岩.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2):82-84.

[4]刘艳科.浅论药物性肝病的中医诊断治疗新思路[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4):100-101.

[5]盛国光.中医肝病临床辩治思路探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2)65-66.

[6]游尔斌.药物性肝病治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3):35-36.

[7]孟捷.药物性肝病与毒损肝络辩识[J].中医药学刊,2005.23(2):317-318.

[8]韩秋玉,王长松.逍遥散加味治疗瘀胆型药物性肝病19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2):23-24.

论文作者:郭磊1,王琳晶2,施海涛3,杨明4(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

标签:;  ;  ;  ;  ;  ;  ;  ;  

药物性肝病的中医治疗分析论文_郭磊1,王琳晶2,施海涛3,杨明4(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