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流通业“国家队”的渗透需要引起警惕_国美论文

外资对流通业“国家队”的渗透需要引起警惕_国美论文

外资渗入流通业“国家队”需引起警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队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务部正面临一个严峻的难题。为与外资相抗衡,两年前,商务部打出了一张王牌:公布流通业“国家队”名单;两年后,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外资成分在“国家队”的比例正逐渐扩大。

一如既往地培养还是调整现有政策,对商务部将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但在如何壮大民族商业这道试题面前,接受考验的远远不止商务部,还有地方政府、国内企业乃至广大的消费者。

“国家队”的变化

2004年可以说是中国流通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不仅仅因为当年12月11日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日子,更因为在当年年中,商务部找到了培育民族商业的突破点:把20家流通企业列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

尽管此举引来一些争议,但这份包括上海百联集团、浙江物产集团、天津物资集团、大连大商集团、广东物资集团、国美电器集团、北京华联集团、苏宁电器、山东三联集团、上海农工商超市、安徽徽商集团、深圳华润万家、北京物美投资集团、重庆商社、天津家世界集团、武汉中百集团、深圳新一佳超市、武汉武商集团、北京王府井、苏果超市在内的长名单还是让国内流通业兴奋不已。

在人们的印象中,以上20家流通企业都是清一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内资企业,抵御外资的重任理应由它们担负,因此它们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称号:流通业“国家队”。

然而,两年过去了,人们却发现,这些“国家队”中有些队员的“国籍”正悄然发生改变;有些队员当初就本不姓“国”。这些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首先是外资独资。今年3月份,国美电器(0493.HK)发布公告称,集团掌门人黄光裕向上市公司注入国美家电35%股份的申请,一年后终于得到商务部的批准。5月8日,国美电器称已完成此项收购。这标志着国美家电已经变为一家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的外资独资企业。

2004年6月,黄光裕持股66.9%的中国鹏润通过收购Ocean-Town的全部股份,实现借壳上市。因为当时按照商务部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的持股比例最高只能是65%,注册地在英属维京群岛的Ocean-Town只拥有国美家电65%股份,余下35%由黄光裕持有。

一年之前,国美向商务部提出申请,黄光裕要将自己手中持有的国美家电35%股份优先出售给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但商务部在一年内一直没有批准。

当然,国美家电并非“国家队”队员国美电器集团的全部业务,但是商务部当初之所以把国美电器集闭列为“国家队”,着重考虑的因素肯定是国美家电。如果国美电器集团尚不算外资独资企业的话,那深圳华润万家却是清一色的外资。尽管华润万家称自己是“香港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中资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一级利润中心”,但从我国现行数据统计口径上说,港资仍属于外资。

其次是外资资本介入。去年,深圳华润万家自2002年9月收购苏果超市39.25%股权以来连续增持股份,目前拥有苏果超市85%的股权,后者也由一家国有企业变为外资商业企业。

事实上,外资资本也已经介入到“国家队”队长百联集团当中。其旗下重要的上市公司联华超市于2003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但其内资股只占到57.16%,其余由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持有6.74%、香港一家投资公司持有2.82%,公众股占到33.28%。

同样,赴港上市的物美商业的公众股也占到了37.16%。

而部分内地上市的“国家队”队员也未能阻止外资资本的渗入。目前,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已经是武商(000501)的第一大股东,湛江市霞山区平泰商贸有限公司拥有中百(000759)7.139%的股权,也在接近第一大股东武汉国资公司。然而,银泰和平泰都具有外资背景。

再者就是与外资的合作、合资。这类“国家队”队员虽然没有直接让外资持有股份,但是通过与外资共同成立新公司的方式,在客观上淡化了“国有”性质。日前,台湾新光三越与北京华联集团,以各持股50%方式合资成立新公司,计划进军国内高档百货业。

继与伊藤洋华堂成立新公司携手进军生鲜超市后,去年11月北京王府井又接手了北京首联集团的北京7-11股权。

商务部的初衷

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原因,种种迹象表明,受趋利本质的驱使,无孔不入的外资资本正悄悄地改变着“国家队”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商务部的原有计划和思路。

去年,国务院首次主持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再次提到了培育大型流通企业。随后,2005年5月20日,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安排的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也优先提供给了“国家队”,支持它们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家队”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司长邸建凯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05年,20家企业销售收入总额实现5317亿元,同比增长31.1%,20家企业的利润总额达68亿元,同比增长30%。”

这也正是商务部希望看到的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外资逐步渗入到“国家队”的时候,他们是否也正间接享受着这份本应属于内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呢?这显然不是商务部的初衷。

当然,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外资或许并不以这500亿元贷款为然,可外资渗透乃至控制了“国家队”更不是商务部希望看到的结果。

当黄光裕向商务部申请要将自己手中持有的国美家电35%股份优先出售给国美电器时,商务部的一位高层官员就建议他最好不要让国美家电成为外资独资企业,如果那样的话,假如有外资来收购国美家电,商务部是不便于讲话的;如果是外资收购大型民族商业企业,商务部至少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黄光裕却表示,他之所以把国美家电变成外资独资企业,只是想在国内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而国美家电肯定不会出售的。经过一年的等待,今年黄光裕的申请还是得到了商务部的批准。

商务部这位官员的言辞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国家组建“国家队”的初衷:保障国内流通业的经济安全。

需要民族情结吗

或许这正是国家与企业考虑问题的差异所在:前者是站在战略角度,而后者追逐的是利润最大化。

对于外资主导国内商业的风险,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曾在本报主办的一次论坛上表示,当外资取得国内市场销售额控制权或者主导权以后,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风险。国外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将大量进入;民族产品在进入外国公司销售网络的时候将受挤压;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严重疫情等而导致国内重要商品市场供应紧张的时候,政府调控的力度和实效有可能受到影响。

而此时,商务部在培育“国家队”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改变原来培育计划;要么阻止外资的行动。

后者显然是很难操作的。商务部一位人士说:“资本市场不是封闭的市场,股权的流动,并购重组,必然使一个公司的股权中有不同的成分,民资、外资都可能介入,通过二级市场持股,你也没有办法,不可以在政策上进行阻止。”

不过,在这场狙击外资的战斗中,地方政府并非没有作为。

有媒体透露,武汉市政府、国资公司为阻击武商、中百被外界控制已酝酿了多种方案。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案:一是将四家商业上市公司由武汉市国资委下属的武汉国有商贸控股公司主导全面整合以摊薄介入者的股份;二是由上述两家公司向武汉国资定向增发股份;三是由四家公司相互持股,由于四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都是武汉国资公司及区国资公司,通过相互持股,武汉国资有可能保住其控股权。

“武汉商业的控制权将走向何方,还要看下一步的发展。但是,政府的意图是明显的,那就是不希望被外资占据主导。”武汉商业圈内一位人士说。

不过,大部分地方政府并非像武汉市政府部门那样考虑问题,他们依然在为引进沃尔玛、家乐福而自豪,为其大开绿灯。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家乐福重庆隔墙开店”事件中,由于明显违反城市网点规划,商务部两次都没有批准家乐福的申请。最后,在重庆市地方政府的再三周旋下,家乐福还是开业了。

那么,对于外资渗入“国家队”的情况,商务部是否会改变当前的培育计划呢?日前,邸建凯“要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继续推进运用500亿政策性贷款支持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设施建设项目的落实”的言语仿佛暗示出商务部不会改变对“国家队”的现有政策。

但值得注意的是,邸建凯同时还透露将研究建立大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日前由邸建凯率领,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处长路正闽、外国投资管理司调研员黄乃等一行6人组成的调研组,低调在广东深圳、广州等地进行了一次商业领域利用外资情况的调研。

当商务部在前面为壮大民族商业积极努力的时候,如果缺少民族情结的地方政府以及国内企业在后面“引狼入室”,恐怕国家投入再多也很难出现与外资相抗衡的民族商业企业。

就在前一段,家乐福、沃尔玛之所以相继撤离韩国市场,韩国上到政府下到企业、消费者的民族情结无疑是个不小的因素。

追溯

国家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思路可以追溯到2002年,不过,2004年2月20日的“中南海会议”可以说是该思路的首次具体落实。

当天,“国家队”名单上的15家大型流通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曾相聚中南海,一起参加过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主持召开的“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在这次空前高规格的会议上第一次传出了国家计划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的数量。

时隔不到1个月,3月16日,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商务局流通主管部门的政府官员以及来自电力、税务、烟草、药监等18个相关部委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和来自国内的大型流通企业一同出席商务部成立以来,首次召开的全国流通工作会议。

有人之所以称这是中国流通业的“遵义会议”,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会上讨论的《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要切实采取措施,力争在5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

当年6月份,这份《纲要》正式下发后,商务部便低调宣布了“国家队”名单。

按照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司长邸建凯最近的描述,国家培育“国家队”的初衷是为了使这些企业的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并在带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中小企业成长、推动制造业规模发展、引导投资方向、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但业内却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2003年我国出现“非典”疫情后,一些城市的商品被抢购一空,当政府决定紧急借调某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的商品时,该企业却表示需要向国外总部汇报。“正是从那时起,国家相继频频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商业的政策,其中就包括加快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标签:;  ;  ;  ;  ;  

外资对流通业“国家队”的渗透需要引起警惕_国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