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论文_郭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九集团军医院 儿科)

摘要:目的 探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抽选我科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6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其中38例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5%;对照组中,显效21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8%,其中29例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9%。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予以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护理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组织炎症,即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细胞浸润,病变可为局灶性或弥漫性,部分病例可伴有心包炎和心内膜炎[1]。现抽选我科收治的8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科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中,男患儿22例,女患儿20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4.1±2.2)岁;对照组中,男患儿23例,女患儿19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4.5±2.3)岁。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等。典型病例心肌受累时表现为精神差、疲乏无力、气促、多汗、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或胸痛、各种心律失常。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病情观察

(1)前驱症状观察:典型病例在起病前多有前驱病毒感染史,常伴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肌痛等。

(2)心律失常的观察:心电图出现异常,可表现为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各种早搏、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颤、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明显受累时可见T波降低、ST-T段改变。

(3)心力衰竭的观察:如患儿出现烦躁、面色苍白、多汗、胸闷、气促、肝大、水肿时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当患儿表现为喘憋明显、面色发绀、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吐泡沫样痰、肺部闻及湿啰音时,提示存在急性肺水肿。出现晕厥、抽搐时主要见于心脑综合征,是由于心动过速或过缓导致心搏血量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所致,如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2]。

(4)心源性休克的观察:应注意观察休克的早期症状,及时纠正休克。若患儿突然出现烦躁不安、极度乏力、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呼吸困难、四肢湿冷、末梢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师,紧急抢救。

1.2.2用药护理

护士应熟悉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在输注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时可刺激血管引起疼痛。应用利尿剂时应观察尿量;应用洋地黄制剂前后应监测心率的变化,观察洋地黄药物的毒性反应;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时需密切观察其副作用,是否导致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3]。严格控制血管活性药物的滴速,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应用时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输注速度过快时,患儿可表现为面色苍白、寒战、高热等反应。

1.2.3休息

休息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极为重要,可减轻心脏负荷。急性期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运动量。恢复期仍需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3~6个月,期间不应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竞赛性活动。重症患儿有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待心力衰竭控制、心脏功能好转后再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1.2.4环境护理

房间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限制陪人及探视人员,保持环境安静。单纯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可入住非感染房间,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患儿适当隔离,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影响疾病恢复。

1.2.5饮食护理

注意补充营养,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C、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心脏负荷。心功能不全伴有水肿的患儿应适当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量,一般一天饮食中钠盐摄入量在0.5g以下称无盐饮食;钠盐摄入量在0.5~2.0g为低盐饮食;钠盐摄入量在2.0~5.0g为正常饮食[4]。一般心肌炎患儿应摄入低盐饮食,心功能不全患儿应短期摄入无盐饮食。

1.2.6

对症护理

出现胸闷、气促、心悸、烦躁、呼吸困难时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吸氧,进行心电监护,备好抢救设备及药物,如强心剂、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烦躁不安者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1)心律失常护理

心律失常患儿应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心电图的特点,如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ST-T的改变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紧急措施纠正心律失常。如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心脑综合征;出现阿一斯综合征发作时应及时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以挽救患儿生命;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立即刺激迷走神经,如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以缓解症状,必要时酌情选用药物治疗,如静脉注射洋地黄、异搏定或ATP等控制心律失常[5]。

(2)心力衰竭护理

出现心力衰竭时应尽量保持其安静,避免过多的刺激导致哭闹,同时控制输液量,使用输液泵,限制输液速度,以免加重心力衰竭。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卧位,给予氧气吸入。应用利尿剂期间应观察尿量,注意有无低钾表现,给予含钾丰富的食物;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3)心源性休克的护理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张血管药治疗心源性休克时,应进行心电监护,准确控制滴速,记录心率、血压及尿量变化和24小时出入量。

2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2.1治疗总有效率

2.2护理满意度

按照满分100分进行评定,60~80分视为满意,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3结果

3.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既有病毒直接损害心肌,也有免疫反应机制的参与,另外,寒冷、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接触某些毒物或药物等均可成为诱因。

病变呈局部或弥漫性分布,多以心肌间质炎症为主,少数为心肌变性,包括肿胀、断裂、溶解和坏死等变化[6]。慢性病例多有心脏扩大、心肌间质炎症浸润和心肌纤维化形成的疤痕组织。心包可有浆液渗出。病变可累及心内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好发于夏秋季。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26例,有效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其中38例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0.5%;对照组中,显效21例,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8%,其中29例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69%。两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予以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左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急诊治疗的护理研究[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7,(4).

[2]李晓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针对性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6,22(16).

[3]王巧莲.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诱因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4,(28).

[4]马文丽.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方法分析与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5).

[5]刘智华.49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8(6).

[6]卢艳芳.综合护理干预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4).

论文作者:郭硕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0

标签:;  ;  ;  ;  ;  ;  ;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综合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论文_郭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