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石丰

南县人民医院 湖南益阳 413200

【摘 要】目的: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采取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41例,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5.61%,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随访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功能性腹泻;脾虚湿热型;健脾化湿止泻汤

慢性功能性腹泻是一种消化内科多发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粪便量增加等,长期发病,或病程超过 3 周,但并无消化道器质性病变[1]。近年来,慢性功能性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反复发病,迁延不愈,可能引起内环境失衡、酸碱平衡紊乱、严重营养不良。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泄泻病”、“下利”等范畴,多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外邪主要是指暑、湿、热、风、寒,且与中焦虚弱、肾阳不足等本亏密切相关。脾虚湿盛是病机关键,而肝失疏泄导致腹泻反复。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根据患者病因病机,兼顾肝脾肾。本文将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2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慢性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型泄泻病。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3)合并重大心脑血管、肺、肝、肾疾病患者;(4)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5)治疗前1周使用抗生素、胃肠动力药等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药物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2.49±11.63)岁,病程6个月~18年,平均(47.28±8.49)个月。对照组41例,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2.56±11.77)岁,病程8个月~16年,平均(47.45±8.54)个月。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598)治疗,2 粒/次,3 次/1日,口服给药。观察组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药方组成:薏苡仁 30g,茯苓、炒白术、芡实、马齿苋各15g,秦皮、椿根白皮、木槿花、丹皮各10g,黄连5g。每日一剂,早、晚饭后30min服用。治疗时间 4 周。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临床痊愈:便次1次/日,便质成形,主要、次要症状消失,停药后4周未复发;显效:便次2~3 次/日,便质成形,主要症状消失,停药后4周偶尔复发;有效:水泻样次数减少,便质溏稀,主要症状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患者;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治疗前、治疗4周、随访4周的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根据无、轻、中、重划分,主症按0、2、4、6分记分,次症按0~3分记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临床症状疗效等计数资料以(%)表示,中医证候积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X2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疗效

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5.61%,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对比[n(%)]

3.讨论

功能性腹泻主要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胃肠动力失常等引起消化内科疾病,长期反复发作或病程超过 3 周为慢性。常规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止泻剂、微生态制剂、胃肠运动调节剂等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复发率较高。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可纳入中医“泄泻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包括:(1)感受外邪,例如风、寒、湿、热等,其中,湿邪致病最常见。风、寒、热等外邪入侵导致泄泻时,也必夹湿,因此,湿邪是致病的根源。(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辛辣温燥、肥腻、夏日贪杯饮冷,均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引起泄泻。(3)情志失调,暴怒伤肝、烦躁不安,导致肝疏太过,造成肝阳上亢犯脾,可引起泄泻发作;(4)脾胃虚弱,平素体虚、脾胃受损会使脾的运化功能减退,肠道清浊不分,水运不循常道,引起腹泻[2]。

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热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等,由于脾虚湿热型最常见[3],因此本文主要对脾虚湿热型功能性腹泻进行治疗,治法健脾、化湿、止泻,选方健脾化湿止泻汤,具有运脾、清热、化湿、止泻之功效。方中茯苓、炒白术为君药,健脾、渗湿、利水,白术被称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4],土炒则能够补益中焦,补却不走。芡实、薏苡仁助君药健脾利湿,健脾清热,收敛止泻。配合秦皮、椿根白皮涩肠止泻,清热燥湿。木槿花、马齿苋解毒、止泻,且能够清热凉血,诸药共为臣药。为防止湿热未去、病邪反敛,未使用五味子等收敛之性较强的药物。黄连助臣药清热燥湿,可小剂量应用,顾护脾胃[5]。丹皮助臣药清透热毒,两者共为佐药,发挥健脾化湿之效。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随访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具有独特优势,与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采取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元. 基于脑肠肽探讨功能性腹泻脾虚证“脾失健运”生物学机制及中药疗效机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2]李德朝.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2):5.

[3]周羚. 益气健脾法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7.

[4]许正利,林星芳.参仙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01):94-95.

[5]陈静. 运脾化湿清热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石丰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7

标签:;  ;  ;  ;  ;  ;  ;  ;  

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_王石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