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莉

湖南旺旺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时间在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n=50)采用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n=50)采用超早期康复训练,分析训练前后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超早期康复训练;急性缺血性脑卒;应用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又称为脑梗死,主要是脑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梗死现象,会损伤患者的少突胶质细胞、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是具有多变性与突发性的神经性疾病,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者脑死亡,患者伴有一侧肢体瘫痪时所承担痛苦较多,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脑死亡以及致残风险,加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1]。本次研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训练,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2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龄最小36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57.5±6.5)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最小3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8.5±6.5)岁。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之间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均为初次发病;(3)均具有较高的依从性;(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既往有发病且遗留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2)经头颅CT显示脑出血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者;(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4)治疗中途死亡者;(5)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难以进行康复训练者;(6)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在发病后72h之后实施康复训练。协助其取良肢位,然后指导其在床上训练坐位平衡,之后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循序渐进,依次过渡为步态训练,并且要每天坚持训练。适当给予患者经皮电刺激辅助练习,然后加强对患者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训练,在训练时需要一对一进行,每天训练两次,每次在1小时,以8周为一疗程[2]。

1.2.2观察组采用超早期康复训练

患者在发病后12~24h之后实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计划,训练难度由简单到复杂,训练量由少到多,循序渐进实施训练。进行超早期康复的患者多处于卧床期,要帮助其取良肢位来抗痉挛,之后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同时配合四肢关节肌肉以及躯干等的主动运动训练,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以及坐位保持训练。以上训练必须由护士以及康复医师指导进行,每天练习2~5次,每次时间在10~20min,训练时间根据患者的反应以及耐受情况逐渐延长[3]。

1.3观察指标

分析训练前后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0~20表示极严重功能障碍;21~45表示严重功能障碍;46~70表示中度功能障碍;71~95表示轻度功能障碍;95~100表示生活可自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高[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训练前后Fugl-Meyer评分

观察组Fugl-Meyer评分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1:

2.2训练前后Barthel指数

观察组Barthel指数相较于对照组高,P<0.05。详见表2: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且逐年上升,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药物治疗可有效调脂稳斑、抗凝、抗栓、脑保护以及改善微循环,进而挽救梗死缺血半暗带,避免疾病在短期内再次发作,还可预防疾病加重,若错失溶栓的最佳时间会导致梗死区域出现不可逆转现象,对应的支配肢体也会出现持久性神经功能缺失,可见药物对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5]。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方面,后期的肢体康复占据重要地位,加强肢体康复锻炼可帮助患者训练瘫痪肢体,进而建立起正常的运动模式,可直接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于正常的早期康复训练来说,在发病之后12~24h实施超早期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助于其尽快恢复,还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实施超早期康复训练之后1个月甚至3个月的预后效果较为明显,主要由于超早期康复训练的实施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康复训练可恢复其梗死边缘区的突触超微结构以及皮质神经细胞,坏死的神经细胞会不断减少,对濒死神经细胞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并且康复训练的实施还可促进微血管生成,在防治痉挛以及提升肌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研究中训练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明显较高,表明超早期康复训练在纠正协调性异常以及缓解痉挛方面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控制能力以及患侧躯干控制能力,还可改善患者脑部的血流量,促进其神经功能尽快恢复,这与陈庆友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国文,林岩,金海峰,等.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35(7):23-26.

[2]杨江胜,朱祖福,高志强,等.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30(4):303-305.

[3]王福东,黄诗雅,赵宏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时间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69-74.

[4]徐艳,张海林,赵蓓,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8,47(17):48-51.

[5]赵小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S3):358-359.

[6]陈庆友,张艳蕉,赵宇,等.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2):109-111.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