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中对支涌及初雨污染的解决措施探讨论文_汪萍

黑臭水体治理中对支涌及初雨污染的解决措施探讨论文_汪萍

汪萍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 合肥 230022

摘要:本文讨论了一种可行的工程措施,即黑臭水体治理中对支涌及初雨污染的控制方案。通过方案比较,选择合适的方案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支涌污染,减少了早期雨水的污染,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主要的水质环境,达到了较高的工程效益。

关键词:黑臭水体治理;支涌;初雨污染;解决措施;探讨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水体水质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常年性的水体发黑发臭现象。我国相继提出了有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环境质量与环境治理的相关要求和政策。本文具体阐述了城市黑臭水体的污染现状,分析了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的技术应用情况,从而为有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指导。

2黑臭水体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水资源量的不断减少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干渠逐渐缺少稳定的补水水源,渐渐失去了其输水灌溉的基本功能,变为城市污水的聚集场所、城市枯枝烂叶的聚焦带、城市中雨水汇集的低洼带、周围居民垃圾的丢弃场。城市中渠道的水质变为黑臭水体,渐渐变臭、发黑。使周围居民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卫生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对所在区域的下游渠道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不有效治理城市的黑臭水体,不仅会造成周围的大气污染,同时会诱发鼠患、蚊蝇孳生、臭气四溢,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及身体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城市环境的恶化会阻碍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卫生建设以及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

3黑臭水体产生机理

黑臭是水体遭受到超过其自净能力的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体现。具体表现为水体发黑发臭,水生植被退化严重,浮游生物稀少,水体食物链断裂,从而导致区域水体生态失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水体产生黑臭现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有机污染物过多,微生物分解时耗氧量大,使水体中耗氧大于复氧,水中溶解氧含量低于2mg/L,最终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全面瓦解。追本溯源,要想从根本上消除黑臭水体,我们就必须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从何而来。

3.1市政工程不完善,地区污水排放不合理

老城镇地区市政工程多采用合流制,雨季易发生溢流,新城区的分流制雨水管道的初期雨水或旱雨水也对黑臭现象的产生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许多城市水体特别是中小城市工业企业污水排放口对着水体直排污废水,城镇污水厂尾水超标排放,许多城乡接合部地区分散式畜禽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就近水体。河岸两边垃圾成堆,水面被漂浮物、悬浮物覆盖这些情况在村镇十分常见。而地方监管部门由于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有限,间接成为黑臭水体产生的推手。

3.2污染水体内部反应

水体在接受了深度污染源之后水质已对自身净化恢复造成负担,各种复杂污染物在水下环境的自反应和相互反应,造成了整个水生态系统崩溃。可以说,内源污染是导致水体黑臭现象的主要因素。

3.3水动力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的影响

黑臭水体普遍流通性不强,对水体而言,流通性是维持水体及两岸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特质。正所谓“流水不腐”,流动性是水体自净作用的动力所在。水体的流动性一旦减弱,往往预示着该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水体的大气复氧能力减弱,水体水力停时间越长,污染物反应时间越长,使得水中溶氧含量不断降低,为水体黑臭现象的出现埋下重大隐患。在温室效应的影响下,淡水水体平均温度由于全球气温升高而升高,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温升高不仅直接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还促使有机物的呼吸强度加强,即:水温升高将加快水体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及氨氮速度,加速溶解氧消耗,从而加剧水体黑臭程度。

4支涌及初期雨水污染

旧的城区范围内的河流泛滥地主要使用合流制截流式污水收集系统,当该系统在雨季发生溢流时,会导致在流域水污染的范围很大,主要原因如下:旱季污水流入污水管道小,流速低,污染物容易沉淀的管道。当雨季到来时,雨水冲击沉积的污染物,还有早期的雨水冲刷地球表面的污染物,结合这些污染物,提高了污染物在管道中的浓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道路、桥梁、建筑的不透水面不断增加,降雨径流入渗减少,径流量急剧增加。当暴雨产生时,主要是大量的污染物在屋顶和路面被雨水冲刷下来通过城市排水管或溢流到河道等。主要包括初雨和汇流管的污染物指标:SS、有机盐、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氯化有机化合物,以及大量生活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因此,虽然流域的主要洪水达到了100%,但旱季的污染更少,旱季污水的变化也不太严重。但随着降水的变化过程中降雨将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暴雨在早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积累和地表径流的快速增长,这将使管道底部的沉积的污染物冲刷,污染物浓度,实现瞬时峰值。由于接收水体的情况,如接收水体的自净化能力,以及能够以更快的流速或流速稀释的能力等,可以提高溢流污染程度,可以减少汇流系统溢流管污染,反之,则会增加溢流污染。综上所述,应对溢流污染的洪水汇流,以及对一定数量的初始雨水进行截流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河流的污染,控制污染物的浓度,使处理设施的效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程投资效率,提高工程效益。

5支涌及初期雨水污染解决措施

在城市黑臭水处理中,应以河流为系统,采取控制源、清除污染、疏浚、灌水、修复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目前,城市流域的主要洪水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主要河流两侧的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然而,由于河流两岸的房屋密度、收集和拆迁的难度以及错误的组合等因素,很难达到100%的污染。同时,出现了大量的初始溢流污染问题。因此,对污染的控制和控制以及最初的雨水污染是控制污染的重要内容。现有的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级治理的失败而造成的,造成了系统的污染和初期的降雨。因此,该项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削源和截除。从源头上可以控制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染物,有效地解决了河流的污染问题。减少主要河流的水污染,减少对主要河流的初始水污染的影响。

5.1截污

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两岸未能完全杜绝污染。根据桥台的施工条件,提出了改善排污管道方案的方案。改善沿线污水管道,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进入河流;在遗漏部分中,污垢管道与电流截流管相连。目前的管道网络连接到干燥季节的100%的污水,并收集了一些初步的雨水。工程特点:(1)污染治理效果良好,排污物不入河,保护河流环境;(2)不能有效地减少初期的雨污染,初期的雨水污染冲击负荷较大。

5.2初雨收集

主要河道沿主河道敷设主干渠道,并收集了溢流污水和初雨。工程特点:(1)将支流分流入主河道,以保证河流的环境;(2)有效地减少最初的雨污染,控制最初的雨水污染到河流的数量;(3)项目的实施集中于河两岸,项目实施受影响较小;(4)水环境有相应的改善。

6结束语

以上便是国内外至今为止出现的具有讨论价值的处理办法。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治理地区黑臭问题,都应该切身的结合当地水体特征和水质状态,以经济和效率为考量,重视治理效果,更要重视保持水质。政府参与同时鼓励民众支持,科学施策,标本兼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黑臭水体消灭殆尽。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M].2015,08.

[2]谢宇铭.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处理简介[A].2011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11.

[3]温强,许春华,杨腊梅.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分析[C].华东地区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年会,2010.

论文作者:汪萍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  ;  ;  ;  ;  ;  ;  ;  

黑臭水体治理中对支涌及初雨污染的解决措施探讨论文_汪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