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与不寐论文_林艳红,王春梅

四季与不寐论文_林艳红,王春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人居天地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小到家庭,大到世界,甚至宇宙,天地对人的影响,我们或不自知,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如风湿病患者对变天时的感应。文章正是根据这种天人相应理论,通过观察四季的大“气场”的阴阳变化,归纳人体寤寐的小“气场”的阴阳出入规律,运用取类比的象思维探究不寐的机理。

关键词:不寐;四季;趋势。

宇宙之四季阴阳变化,与人体内在阴阳变化息息相关,遂本文以四季分明之地的季节阴阳变化为参照,探究人的睡眠觉醒规律,对于反常季节,四季不分明之地,不在此例。

春季

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1]。春分后则土上热逐渐增多,土下热逐渐减少,阳气主体为从土下上升于土上之趋势。

春季的特点,一为阳动,躁动不安,心神不宁,故而不寐。二为风动,“木气主动,动而不通,则成风[1]。我们都知道春季脉微弦为常脉,故春季之郁即不通可知矣,复因阳动,所以春季常有大风。人与天地相参应,肝郁不舒,疏泄不通,复因阳出于阴故成风,风性主动,动摇心神,心神不宁,故而不寐。三为阳出于阴的趋势,阳气从体内出于体表,总体呈上升外散的趋势。如晚上睡觉前,侃侃而谈,踌躇满志,遂不易入睡也。所以不寐亦多则之于肝。

所以不寐者,睡觉前可以头由东向西卧,取东升西降之意,先点按期门穴五分钟,力度一定要够,以疏肝理气,右侧卧位,将右手内关穴枕于头下,借此以降胃气,取左升右降之意,使通降无阻,因此而利于睡眠,一次不效者可反复几次,时间持久,必见良效。

夏季

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1]。夏至后则土上热开始逐渐降至土下,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夏季的特点,一为热,此热虽烈日炎炎,却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夏季在脏为心,心为阳中之太阳,心本应炽热,而我们所言心火炽盛而致不寐者必是心火上炎。二为湿,长夏尤以湿为著,很多痰湿重的人常困倦,为湿邪弥漫之状,而未阻于升降,遂不影响睡眠,反而多寐。对于痰湿不寐者,必因痰湿经土下上逆,途经土上之热,日久形成痰火扰心,心神不安而致不寐。三为升极而降的趋势,然此升必因春升,此降必经秋降。心属火,火性炎上,若使心火下降于肾,必经肺胃之降,肾水本为润下,要使肾水上升于心,必经肝胆之升,遂致心肾不交者,当则之于肝脾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武润梅等[2],认为失眠中属“肝脾不调”证者亦不少。夏秋季顺应自然之势,本易入睡,然而若胃降不及,而致气机上逆,或郁结于中焦,亦可致而不寐。可见不寐一证亦与脾胃关系密切。韩金凤[3]总结陈宝贵经验,从脾胃着手治疗不寐。所以不寐者,应食不言,因言则气上于口以助发音,食物本应直下于肠胃,气欲上而食物欲下,两相违背,日久致胃降不畅,气机上逆,或反胃或呃逆,亦可导致不寐。人思虑之时,气血调于脑上,复因思虑过度而致气结,导致在上的气血因中焦气机郁结而无法下降,致上下不通,气血停滞于上,欲下不能,只能在上焦过度消耗,思虑难停,暗耗心血而不知。可见如果思虑劳倦太过,也会导致不寐。所以不寐者,亦应寝不语,以防止某一话题引起自己的兴趣或者思虑,久久不能平复而致不寐矣。

秋季

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1]。秋分后则土上热逐渐减少,土下热逐渐增多,阳气主体呈向下降的趋势。故秋气主降,主阴,主静,天地间弥漫着下降的气场。

秋季的特点,一为降,在脏为肺,若肺降不及,则心火难降,阳气难于潜藏至肾水之下,以致肾水寒而升不及,亦可导致心肾不交。曹理璞[4]认为心肾不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之一。二为阳气入于阴的趋势,阳气从体表入于体内,总体呈下降内收的趋势,如晚上睡觉前,收敛心神,遂易入睡也,所以秋季相对来说较易入睡。

所以在体内营造一个秋天的场,一个阳气入于阴的场,一个稍凉爽的场,会比平时容易入睡。寒主收引,寒冷的时候阳气容易潜藏。秋冻,正是为了阳气更好的从体表入里闭藏。所以不寐者在睡觉之前可以使自己处于稍凉爽的状态,使体表的阳气容易入内,或者使上半身稍凉,下半身稍热,使得上部阳气容易下降,下部的阳气容易上升,使阴阳相交更易。这正是寒头暖足,阴升阳降之理。

冬季

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1]。冬至一阳生,冬至后则土下至极的热逐渐升于土上,土下热逐渐减少,主体呈降极而升之趋势。冬气主封藏,主阴,主静,天地间弥漫着闭藏的气场,阳气从土下潜入水中。人体亦是处于封藏之趋势,人身之阳潜入肾水之中,波澜不惊。

冬季的特点,一为寒藏,寒主收引。若冬藏不佳,肾阳不足,肾水寒而不能上济于心而致不寐。杨志敏教授认为失眠患者中属于阳虚证型者不在少数[5]。二为降极而升之趋势,冬至一阳生,阳藏于极而出于阴。

四季及四时之阴阳变化,均源于太阳的运动,若太阳运动异常,则对四季或四时有影响,人身之阳气异常,则五脏有察。太阳运动异常则昼夜难分,人身阳气运动异常则寤寐难解,况动植物均赖太阳以生长收藏,由此可见阳气亦为人体重中之重,阳虚不寐者不在少数,临证务尤当思之。

参考文献:

[1]彭子益著,李可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2]武润梅,王芝平,梁晶晶,李佩芳等.失眠综述及临证举例.光明中医,2017,32(7)939-941.

[3]韩金凤,陈宝贵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0-51.

[4]曹理璞,浅论交通心肾法治疗失眠.河北中医,2010,32(11):1648-1649.

[5]黄春华,周雯,杨小波,等.杨志敏教授从阳虚论治失眠经验介绍.新中医,2012,44(3):156-157.

作者简介:林艳红(1990.4),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心血管方向。

论文作者:林艳红,王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 》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四季与不寐论文_林艳红,王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