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早期自然探索对“上帝存在”的否定论文

论康德早期自然探索对“上帝存在”的否定论文

论康德早期自然探索对“上帝存在”的否定

刘尚励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1131)

摘 要: 欧洲中世纪,上帝被神学家们固化为一种全知全能全在的实体;启蒙时代的哲学家们纷纷对上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同时从各自的学说提出了上帝观,但是都没有切中要害。康德对自然科学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探讨的过程实质上是对上帝存在的肢解。他认为大自然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展开,太阳和行星的形成过程不需要上帝的安排,世界的生成和毁灭也是自然的过程;同时提出“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的振聋发聩的口号,显示出对上帝批判的巨大的勇气。

关键词: 康德;自然;上帝;否定

在经历中世纪哲学的洗礼之后,上帝被固化为一种全知全能全在的实体。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光照说,将真理说成是源自于上帝而见之于心灵的东西。他的原罪论、恩典观、救赎论、时间论、三位一体详细论证了上帝存在。托马斯·阿奎纳提出了五种证明方法,他从事物的运动变化、动力因、必然性、事物等级乃至世界秩序进一步丰富了上帝论证,认为上帝的存在和本质的存在是绝对的统一。在基督教统治的时代,人们噤若寒蝉。随着启蒙大幕的开启,哲学家们纷纷对上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上帝观。笛卡尔在“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基础上为上帝存在提供论证。斯宾诺莎认为只存在一个实体,一切属性和样式都为它所有,这个实体就是神或自然,自然即是神,神即是自然。莱布尼茨提出单子论,构建了一个“上帝之城”。 休谟虽然怀疑上帝的存在,但是他本人声称具有很深的宗教感,于是他提出了信仰主义的方法。他们对上帝的质疑和重建,都没有切中要害。康德在对上帝批判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康德曾评说笛卡尔:“唯心论(我指的是质料的唯心论)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它把我们之外空间中诸对象的存有要么宣布为仅仅是可疑的和不可证明的,要么宣布为虚假的和不可能的。前者是笛卡尔的存疑式的唯心论,它只把惟一一个经验性的主张(assertio)宣布为不可怀疑的,这就是‘我在’。”[1]他认为斯宾诺莎“解除我们对自然目的之可能性的根据的一切探求”[2]。也就是说斯宾诺莎把自然目的视为元始存在者的偶性,大自然只有自在性,而没有因果性、必然性,也就不能够设想任何目的统一性,这样的自然就是纯粹的偶然性,没有规律可言。同时,康德指出莱布尼茨的错误在于:“莱布尼茨把显象当做物自身,从而当做intelligibilia[理知物],也就是说,当做纯粹知性的对象(尽管他由于它们的表象模糊不清而赋予它们现象的名称),而在这里,他的不可辨别者的命题(principium identitatis indiscernibilium[不可辨别者的同一律])当然是无法反驳的。”[3]

1 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

康德的认识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两个方面:我们所具有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和经验世界,二者缺一不可。在谈到物自体和现象界的关系时,他认为物自体是本体层面,至于物自体是什么,康德说不可知,从康德的理论来看,物自体是事物最本质的东西。

康德提出“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4]。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康德认为人们在探索初始原因的所有自然事物中,世界体系的起源和天体的产生以及它们的运动的原因是人们首先可望进行彻底可靠地认识的东西。因为天体都是人们在研究中最简单的最常见的团块。团块之间是巨大的空间,空间力学足以使天体有条不紊地运动;同时天体的运动也不是混杂的。而且人们也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们的运动。牛顿的世俗智慧就有这样的洞察力。牛顿认为“它们的运动无非是一次引起的推动的自由延续。这种推动与中心天体的引力相结合,就成为圆周运动。”[4]所以从宏观的天体的产生的角度看,“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包括牛顿的洞察力在内,想把“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运用于世俗智慧的其他的各个方面却是不可能的;比如人们如果用这条原理观察幼虫的产生和运动、植物的生长和发展,那就于事无补了。虽然我们可以对用物质和力来解释一个幼虫产生怀疑,但是也并不由此完全否定“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这个观点。因为“再也没有一个课题比大范围内的世界结构的真实状态、所有行星的运动规律及其公转的内在动力机制更能得到正确、可靠的解决了”[5]。 这就是说,在大尺度空间内,“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的论断能够解决宇宙行星运动的基本问题,在这个范围内是正确的。

康德相信世界的物理学部分将日益完善就在于牛顿的世俗洞察力。牛顿的世俗洞察力之所以具有“给我物质,我就要用它造出一个世界来”的能力,就在于他提出了世界学的数学部分,用数学建构物理学,这无疑是明确地,清晰的。“除了世界结构的得以保持现状所遵循的规律之外,也许在整个大自然的研究中没有比世界结构的产生所遵循的规律更适宜于进行这样的数学规定了。”[6]用数学构建物理学,牛顿的世俗智慧无疑是光辉的典范;正因为此,康德放弃了其他的一切的虚构,世界处于最简单的混沌状态,除了引力和斥力之外,不再运用别的学说来解释大自然的秩序,这两种力量都是“同样确定、同样简单,而且也是同样原始、同样普遍的”[7]。就像数学知识一样确凿无疑。因此康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把数学作为最具可靠性、精确性的科学,只有以它为基础,自然科学才有出路。所以“只要给我物质,我就要给你们造出一个世界来”说明世界的基本构成就是物质,物质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它们在力学的作用下,构成这个宇宙。

前批判时期,康德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他第一次提出潮汐假说,认为潮汐会使地球自转速度变慢。1755年,康德发表《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一书,康德对自然科学的探讨深入而细腻,他构思了星云假说,在对自然阐释中,康德首先认为自然有着和谐性。

2 康德的自然探索意在否定“上帝存在”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讲反馈情况的及时收集和把握,依托提问的形式,使课堂教学互动被营造出良好氛围,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加以引导,加强新课后的互动。

2.1 大自然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上帝没有存在的空间

康德认为自然的最初状态是充满了形成天体的均匀分布的材料的空间,这个空间有最初的扰动而形成,由中心向外蔓延。最初的运动形成了宇宙的中心。康德根据但是的宇宙知识推测,认为天狼星是宇宙的中心。“我有一个猜测,我觉得很可能天狼星在构成银河的众星的星系中就是中心天体,而且它占据着所有天体都与之相关的中心。”[7]很显然,康德是基于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天文研究的跟踪,作出上述论证的。他的学生赫尔德则不以为然。很明显,康德的中心论排斥了上帝的存在。赫尔德认为“全能全知至善之链编织繁复、百转千回,但每一环都安居其位;它在长链之中,并不知链系何处。每一环都自认为中心,错误地以为周围一切光芒投射、波涛汹涌都只朝向它这个中心。多美的幻象!”[7]赫尔德则认为盲目地设定中心是错误的,他说:“当你看到活的宇宙间生生死死的一切,你是否还会自视为万事万物围绕的绝对中心?你难道不是参与着更高的未知的目的?……在造物主充满智慧而又令人困惑的大戏中,它们参与每个当下的事件,也参与人类的全部进程。”[7]在这里,赫尔德预先确定了神的存在,神对世界一览无余,而我们却站在谷底,无论转向何方,都找不到出路。我们总是在上帝的伟岸大树的庇荫之中。“人类并非自我造就,但其本性中有高贵禀赋,如何颂扬亦不过分;然而这些禀赋的发展,必得神提供手段,它们反过来又揭示了神最有智慧的慈父之善。”[7]康德的学生赫尔德看出了他的论证的一些弱点,康德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融合的角度去研究人的理性;赫尔德则提出来宗教、语言、艺术、科学、政府甚至于道德,都将只有借助于神的声音,才能够流传下去。

大自然根据系统的秩序形成,从中心开始,并不断前进。中心的力量最强大,逐渐扩展到较远的地方,在永恒的进展中,用各种世界秩序来充满无限的空间。康德对大自然的中心的解释蕴含着和谐性、调和性。康德做了一个类比,把太阳系和宇宙的中心进行类比。离太阳近的行星更紧密,远的则松散,宇宙也是如此:“整个大自然,无论是已经形成的还是尚未完全形成的,都在向着一个普遍的中心降落;毫无疑问,引力最为强大的团块就处在这个中心。这个团块把当时已经产生和永恒的未来将要产生的一切世界和秩序都包括在它的引力范围之内。人们可以假定,很可能大自然就是围绕这个中心开始形成的,在这里星系汇聚得也最密切,而在离这一中心远的地方,它们则以越来越大的分散程度消失在无限的空间中。”[7]

2.2 世界的生成和毁灭是自然的过程

对比发现,细胞的形态在发生微弱的变化,神经网络输出的掩模也随着细胞形态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证明了模型的稳定性.以图9(a)中红框标注的两个细胞为分析对象,分别分析细胞相对面积即细胞覆盖的像素个数的变化曲线,以及细胞的平均相位即相位值求和后对像素个数求平均的变化曲线.其中,每隔1 s取出一幅全息图进行分析.从图10可以看出,细胞的大小逐渐减小,细胞的平均相位逐渐增大,最后都趋于一个常数.这是由于加药后细胞逐渐失去活性,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变小变厚,脱水死亡后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动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丰富生物学上的分析.

在《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中,康德思想的基本目的是:“在整个无穷无尽的范围内揭示把造化的各个巨大环节联结起来的系统性,要运用力学规律从大自然的初始状态推演出天体自身的形成及其运动的起源。”早期的康德认为有限的东西总有一个界限,总有一个毁灭和终结。但是永恒是不受限制的,永恒包含着一切可能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着衰落和崩溃时刻的到来。他预言大自然也会衰亡,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运动的机械性拥有自然的倾向。“即使在上帝作品之伟大中出现了短暂性,人们也大可不必感到惊诧。凡是有限的东西,凡是有开端和起源的东西,自身就包含着其受限制本性的特征,都必然要毁灭,要有一个终结……所以永恒自身包含着一切可能的周期,以便通过逐渐的衰落使其崩溃的时刻最终到来。”[7]

要知道康德所处的时代,斯宾诺莎思想的影响非常巨大,康德在某种层面上是认可斯宾诺莎的观点的。斯宾诺莎认为大自然就是上帝,它是自因的,上帝的伟大和智慧就隐藏于同时体现于大自然之中。康德力求从大自然的生成和毁灭过程论证上帝的不存在。事实上康德没有实现对斯宾诺莎的超越。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上,康德一会儿认为自然运动是自因的:“大自然是自身发展起来的,没有神来统治它的必要”[7];一会儿又认为上帝与自然是统一的,和谐的:“如果在宇宙的结构中显露出秩序和美丽,那就是上帝”[7]。显示了康德思想的矛盾性和不彻底性。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既有膨胀又有塌缩。膨胀和塌缩是一对矛盾,膨胀和塌缩既可以交互进行,又可以交叉进行,所谓交互进行是指宇宙膨胀不是无限的膨胀,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会产生塌缩,从而形成宇宙的奇点,在奇点处再次膨胀;所谓的交叉进行,是指宇宙整体膨胀中存在局部的塌缩,这与康德的宇宙生成和毁灭假说不谋而合。

终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终结是从位置最接近宇宙中心的天体开始的,就像产生和形成也是最先在这个中心附近开始一样。从这里出发,败坏和毁灭逐渐扩展到越来越远的距离,把所有经历周期的世界都通过运动的衰竭而最终埋葬于混沌之中。另一方面,在已经完全形成的世界的另一面,大自然则不停地用分散元素的原始材料形成各个世界,事实上当它在这附近一边逐渐衰老的同时,它在另一边却是风华正茂,生产出许多新的世界。所以毁灭和生成是同时进行的。

3 当代自然科学的探索

事实上,自然科学正是伴随着人们对科学本身的自信和迷茫之间的矛盾的波动中前进的。十九、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许多物理学家如波普、拉狄克、薛定谔等等都提出了近乎疯狂的理论,这种胜利使人飘飘然。二十世纪初在电子方程式刚刚面世科学界之后,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思·玻恩(1882—1970)曾断言物理学将在六个月内终结,然而这种断言很快被中子和核力的发现而击碎;其后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产生使人们对时空的建构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道路,一时之间各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运而生,建立了全新的科学范式。许多科学家认为我们能够到达物理学的终点,否则如果物理学规律是层出不穷的,那么那些共性的概念定律等等都是无限的。甚至霍金也认为“我谨慎而乐观地相信,我们现在正在接近寻求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定律活动的终点”[7]。而且“如果我们找到了最终的答案,那将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然后我们才能搞懂上帝的思想。”[7]

上市公司设立并购基金的信号效应研究..................................................................................................................王永妍 肖 玥 佟 岩(40)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桂医近十年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图,以了解桂医学科研究的知识结构,如图3。桂医相关科研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图共形成9个聚类,本节主要对聚类规模较大的5个聚类进行探讨。

然而随着人们的探索,科学界一片哀怨,认为我们所得到的理论是“残破的理论”,因为根据现实理论,要想探索宇宙的“深场”,我们必须要突破光速的限制,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完成对浩瀚宇宙的探索,由狭义相对论可知,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会无穷大,而其体积接近无穷小,现实的实践中这何以可能?可见我们的探索远没有达到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2] 康德.判断力批判[M]//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08.

[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7.

[4] 康德.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M]//康德著作全集:第1卷[M].李秋零,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5.

[5] 赫尔德.反纯粹理性[M].张晓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王兵.康德前批判时期哲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厚宇德,周静.物理学有终极理论么?[J].科学文化评论,2014(6):74-80.

On Kant ’s Ne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in his Early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al Science

LIU Shang-li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efei 231131, China)

Abstract: God was made by theologians to be firmly believed as an omniscient and almighty entity in the middle ages, while philosophers i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criticized and challenged God, and proposed their ideas on God in their own theories, which are not to the point. Kant investigated into the natural science seriously, which is a kind of dismembering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in essence. He thought that nature extended around a central point; the formation of the sun and other planets did not rely on God; the 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were also natural courses; the world could be created with matters, which indicates his great courage to criticize God.

Key words: Kant; nature; God; negation

收稿日期: 2018-12-01

修回日期: 2019-03-26

作者简介: 刘尚励(1972— ),男,安徽泗县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德国古典哲学。

中图分类号 :B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371(2019)03-0006-04

[责任编辑:杨立平]

标签:;  ;  ;  ;  ;  

论康德早期自然探索对“上帝存在”的否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