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_土地类型论文

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地论文,土地利用论文,格局论文,优化配置论文,土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山地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 山地占2/3的国土面积和直接养育着1/5的人口。山地本是重要的生态资源的资源宝库,但目前人们正面临着山地生态环境退化和山区贫困化问题的双重挑战。因而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山地的开发利用势必肩负着促使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山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双重任务。为此,山地的开发利用必须具有自己特有的模式,客观上要求遵循山地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并依靠人工技术调控与科学决策,促进山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持续利用。

土地类型结构是中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支配的结果。它既是区域自然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山区产业发展条件地域差异的直观反映。因此,以土地类型结构格局为基础,结合土地现状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能够较好地开展产业间、地区间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本文以陕西秦岭北坡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土地类型结构格局的山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模式与途径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实践意义。

1 山地土地类型的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是对一定范围内同一级的土地个体据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这种相似性主要由区域自然要素分异规律支配,同时也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山地是具有高度和坡度的自然综合体。从空间尺度上,它具有区、带和类3个序列的分异格局, 其基带在宏观层面上处于一定的水平自然地理区,由于受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在中观层面上形成不同的垂直自然带层分异,以及在各带层内又因地形、坡向、土壤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差异,而引起类型组合的分异。例如,秦岭山地由于现代地貌过程的历史差异,形成了南北坡不同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气候条件,其北坡处在暖温带半湿润区,基带为暖温带针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褐土与黄棕壤地带,从而奠定了自然地带分异的基础,并将产生两种分异系列:一是在空间尺度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带层及其层内机理有别、属性各异和彼此联系的多种土地类型群聚体;二是在时间序列上,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强烈影响,因而产生了土地类型的进化性或退化性互逆演替序列(图1)。从这一意义讲, 山地土地结构格局只是土地类型历史演替进程中的“瞬时”表现[1]。因此, 土地类型的划分只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按照地域分异及其层次性而进行。首先,在水平自然地理区的基础上,以大中地貌类型为主导标志来分析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的特点与规律,划分垂直带谱。例如秦岭山地可划分出5 个垂直自然带(第一级土地类型)。它们依次是河川沟谷地(Ⅰ)、丘陵台地(Ⅱ)、低山地(Ⅲ)、中山地(Ⅳ)和亚高山地(Ⅴ),呈现连续带层性分布[2];其次,进一步分析各自然带层内中小地貌、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地方性因素分异的差异性,并依据主导性、生产性和综合性的原则,进行层内土地个体类型的划分(二级土地类型),例如秦岭北坡区可分为40种土地类型(表1), 并呈现带层系列性分布。掌握土地类型地域分异的机理与规律,为深入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格局及其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1 秦岭北坡土地类型演替格局

Fig.1 Succession pattern of land type on north slope ofQinling

表1 秦岭北坡区土地类型及其特征

Table 1 Land typ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Qinlingnorth slope area

表1 秦岭北坡区土地类型及其特征

Table 1 Land typ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n Qinling

north slope area

土地类型 面积(km[2])

占总面积(%)

海拔(M)

Ⅰ[,1]淋溶褐土坡耕地

327.642.528

600~620

Ⅰ[,2]淋溶褐土沟谷地

243.221.878

600~650

Ⅰ[,3]淋溶褐土山间坝地 74.530.576

600~680

Ⅰ[,4]淤土河谷川道地

214.001.653

600~620

Ⅰ[,5]草甸土沟谷地 214.861.659

600~650

Ⅰ[,6]冲淤土溪沟地 119.740.925

600~640

Ⅱ[,1]褐土岗台地

465.253.590

800~1000

Ⅱ[,2]耕垦褐土丘陵地

273.202.110

800~900

Ⅱ[,3]灌木林溶褐土丘陵地

311.422.404

800~1000

Ⅱ[,4]侧柏疏林褐土丘陵地

163.7 1.264

800~1000

Ⅱ[,5]草灌石渣子土丘陵地

250.751.936

900~1000

Ⅱ[,6]阔叶林淋溶褐土丘陵地 88.500.683

900~1000

Ⅱ[,7]娄土台源地

651.505.031

600~900

Ⅱ[,8]娄土破碎台塬地64.750.500

700~850

Ⅱ[,9]草灌黄土台塬地54.700.422

700~850

Ⅱ[,10]娄土山前洪积平地446.253.446

700~900

Ⅱ[,11]黄善土台塬地386.812.987

900~1000

Ⅲ[,1]散生油松粗骨棕壤低山地

248.251.917 1400~1500

Ⅲ[,2]次生松栎林棕壤低山地 936.267.229 1300~1500

Ⅲ[,3]栎林淋溶褐土低山地

693.425.355 1100~1300

Ⅲ[,4]草灌淋溶褐土低山地

194.251.500 1100~1300

Ⅲ[,5]褐土低山坡耕地

664.255.129 1000~1300

Ⅲ[,6]杂木林淋溶褐土低山地 72.500.560 1200~1400

Ⅲ[,7]灌木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305.502.359 1200~1500

Ⅲ[,8]针叶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159.251.230 1500~1600

Ⅲ[,9]落叶阔叶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77.500.598 1500~1600

Ⅲ[,10]草灌褐土土石低山地

60.250.465 1300~1400

Ⅲ[,11]针阔混交林褐土低山地137.251.060 1400~1600

Ⅳ[,1]松栎林山地棕壤中山地 383.002.958 1200~2200

Ⅳ[,2]灌丛山地棕壤中山地

603.5 4.660 1200~1800

Ⅳ[,3]人工林山地棕壤中山地 236.751.828 2100~2300

Ⅳ[,4]杂林木暗棕壤中山地 1339.510.34

2100~2500

Ⅳ[,5]矮林灌丛暗棕壤中山地 569.004.394 2000~2500

Ⅳ[,6]松桦林暗棕壤中山地

852.506.583 2100~2500

Ⅳ[,7]桦林木暗棕壤中山地

705.005.444 2100~2500

Ⅳ[,8]竹林暗棕壤中山地 255.501.973 2000~2200

Ⅴ[,1]冷衫暗棕壤亚高山地16.500.127 2500~3000

Ⅴ[,2]落叶松林暗棕壤亚高山地42.250.326 2900~3250

Ⅴ[,3]灌丛草甸亚高山地 28.000.216 2500~3250

Ⅴ[,4]高山草甸原始土亚高山地19.000.147 3250~3767

土地类型 土壤植被

利用现状

适宜方向

Ⅰ[,1]淋溶褐土坡耕地 淋溶褐土

农作物 旱耕地 经果、粮作

Ⅰ[,2]淋溶褐土沟谷地 淋溶褐土

疏林林、耕地 林牧业

Ⅰ[,3]淋溶褐土山间坝地

淋溶褐土

农作物 旱耕地种植业

Ⅰ[,4]淤土河谷川道地 淤土

农作物 水浇地 粮作、疏菜

Ⅰ[,5]草甸土沟谷地

草甸土 农作物 旱耕地防护林

Ⅰ[,6]冲淤土溪沟地

冲淤土 草灌放牧 林牧业

Ⅱ[,1]褐土岗台地 褐土

农作物 旱耕地农业

Ⅱ[,2]耕垦褐土丘陵地 褐土

农作物 旱耕地农业

Ⅱ[,3]灌木林溶褐土丘陵地 淋溶褐土

灌木灌木林水保林

Ⅱ[,4]侧柏疏林褐土丘陵地 碳酸褐土

侧伯林 疏林 水保林

Ⅱ[,5]草灌石渣子土丘陵地 石渣子土

草灌荒坡草灌 畜牧业

Ⅱ[,6]阔叶林淋溶褐土丘陵地 淋溶褐土 阔叶林 疏林 防护林

Ⅱ[,7]娄土台源地 娄土

农作物 旱耕地 粮作或果业

Ⅱ[,8]娄土破碎台塬地 娄土

农作物 旱耕地 粮作或果业

Ⅱ[,9]草灌黄土台塬地 黄土

农作物 旱耕地畜牧业

Ⅱ[,10]娄土山前洪积平地 娄土

农作物 旱耕地 粮作+果业

Ⅱ[,11]黄善土台塬地 黄善土 农作物 旱耕地牧业

Ⅲ[,1]散生油松粗骨棕壤低山地 粗骨棕壤 油松林 林地 用材林

Ⅲ[,2]次生松栎林棕壤低山地 粗骨棕壤 松栎林 林地 用材林

Ⅲ[,3]栎林淋溶褐土低山地 淋溶褐土栎林林地 用材林

Ⅲ[,4]草灌淋溶褐土低山地 淋溶褐土灌丛草类 牧地 畜牧业

Ⅲ[,5]褐土低山坡耕地 褐土农作物 旱耕地 农林复合

Ⅲ[,6]杂木林淋溶褐土低山地 淋溶褐土 杂木林 林地 薪炭林

Ⅲ[,7]灌木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褐土 灌木灌木林新炭林

Ⅲ[,8]针叶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褐土 油松林 林地 防护林

Ⅲ[,9]落叶阔叶林褐土黄土低山地 褐土 辽东栎 林地 防护林

Ⅲ[,10]草灌褐土土石低山地

褐土 草类林灌 牧地 林牧业

Ⅲ[,11]针阔混交林褐土低山地 褐土 混交林 林地

涵养水源林

Ⅳ[,1]松栎林山地棕壤中山地 山地棕壤 松栎林 林地 用材林

Ⅳ[,2]灌丛山地棕壤中山地山地棕壤 灌丛林地 林牧业

Ⅳ[,3]人工林山地棕壤中山地 山地棕壤 人工林 林地 用材林

Ⅳ[,4]杂林木暗棕壤中山地暗棕壤

杂木林 林地 薪炭林

Ⅳ[,5]矮林灌丛暗棕壤中山地 暗棕壤

矮林灌丛 林地 林牧业

Ⅳ[,6]松桦林暗棕壤中山地暗棕壤

松桦林 林地

涵养水源林

Ⅳ[,7]桦林木暗棕壤中山地暗棕壤

桦林林地 用材林

Ⅳ[,8]竹林暗棕壤中山地 暗棕壤

竹林竹林地竹林

Ⅴ[,1]冷衫暗棕壤亚高山地暗棕壤

冷杉林地 用材林

Ⅴ[,2]落叶松林暗棕壤亚高山地 暗棕壤 落叶松 林地 用材林

Ⅴ[,3]灌丛草甸亚高山地 草甸土

灌丛草甸 荒地 畜牧业

Ⅴ[,4]高山草甸原始土亚高山地 原始土 草甸荒地

牧业、药材

2 山地土地结构格局

土地结构格局,是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构型及其质与量的对比关系,综合反映了土地类型分布与结构特征的差异[3], 具体可包括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数量结构和土地质量结构3种基本形式。

2.1 土地空间结构

土地空间结构是在地域性分异规律支配下所形成的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组合形式。其实质是相邻的主导土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物质输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结合关系,可以用模式来表示。例如秦岭北坡区土地类型垂直带分异明显,在基带暖温带针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向上依次是:落叶阔叶林与森林草原-褐土低山带、针阔叶混交林山地灰化棕壤中山带、针叶林山地暗棕壤亚高山带、灌丛草甸和岩漠-高山草甸与原始土带,各带层内又包含多种土地类型。其中,在丘陵台地区因农业垦殖、在中低山地区因毁林和农林杂合经营,土地类型多样且结构复杂。各带层的一些主导类型通过内在的联系性,形成一定的结构形式(图2)。土地空间结构分析, 可为认识山地土地资源自然属性与分布特点,以及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布局提供依据。

图2 秦岭北坡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格局

Fig.2 Structural pattern of land type on Qingling northslope

2.2 土地数量结构

土地数量结构,揭示了不同带层内各种土地类型量的对比关系,可用面积对比、多度、频率和结构复杂度等指标来指征。其中,面积对比反映了土地类型在带层内的规模大小,多度反映了土地类型在带层内重复出现的程度。研究表明[1], 二者大致与一系列抛物线族相关(注:多度-面积相关模型为 Ⅰ带:Y=-0.03X[2]+0.79X;Ⅱ带:Y=0.025X[2]+0.815X;Ⅲ带:Y=-0.002X[2]+1.376X;Ⅳ带:Y=0.019X[2]+0.332X;Ⅴ带:Y=0.08X[2]+0.032X)。即当面积一定时,土地类型在Ⅰ、Ⅱ、 Ⅲ带层多度大,表明该类型在带层内数量大、地块小、组合复杂;而在Ⅳ、Ⅴ带层多度小,表明该类型在带层内数量少、地块大、组合简单。抛物线二次函数还可直观地反映各带层土地类型面积—多度相关变化的速率特征,即函数的二次项为正,且绝对值越大,其相关变化越敏感,反之亦然。土地数量结构在山地垂直带谱及其各个带层内的差异性主要受地形、土壤和植被等不同自然要素以及人类经济活动方式与强度的显著影响。它是进行农林牧等各业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

2.3 土地质量结构

土地质量结构是通过土地评价所揭示的不同带层各种土地类型质量等级的构成及其比配关系,其实质是土地类型适宜性的直观反映。秦岭北坡区土地质量差异大,占优势的土地适宜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带层性。例如,宜农类是Ⅰ带层的主要土地适宜类,在Ⅱ带层也占有较大比例;宜林类具有广泛的适宜性,尤以Ⅲ、Ⅳ、Ⅴ带层最为适宜,各占80%以上;宜牧类在Ⅰ、Ⅴ带层占据一定的适宜比例。在垂直带谱中,土地适宜类构成自下而上趋于简单(图3)。 土地质量结构是合理确定山地土地利用方式、结构与布局的基础。

图3 秦岭北坡土地适宜类带层分布

Fig.3 Hierarchic distribution of land suitable type onQinling north slope

3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3.1 优化配置原理

土地,一旦被利用就成为人与自然界有机联系的生态经济系统,受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相互影响。土地利用系统的基本属性在于它的经济可利用性和用途的可调控性,这是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得以运作的基本前提。配置作为一种手段,其实质是依据土地类型本身的生态适宜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差异性,通过人工技术调控的方法,对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现状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与安排,以寻求土地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的合理利用结构与布局,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系统功能趋优的目的。山地是陆地脆弱性生态系统,不仅地表形态多样且坡面具有不稳定性、人为性的环境问题最易产生,而且还具有自然地带的垂直分异性及其景观格局的多级性与复杂性(图4), 因而决定了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图4 秦岭北坡区景观属性及其土地利用配置任务

Fig.4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allocation task ofland use in Qinling north slope

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就是要遵循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以现状土地结构格局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为指导,提出山地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生态模式与途径,以稳定提高土地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在空间尺度上,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应立足于自然带层(地区),并以区域各种土地类型为操作单元;在时间序列上,考虑到山地土地类型历史演替的规律与特点,选择15~20年作为时间跨度;在战略举措上,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合理安排人类经济活动,促使土地类型的进化性演替,以保持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达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标。

3.2 优化配置模式

优化配置模式是对山地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特征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与描述。在空间尺度上,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3 个层次的模式。秦岭山地生态环境脆弱且质量差异明显,考虑到经济发展中生态持续性的重要地位[4], 其宏观配置模式应当突出山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与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立足于不同带层土地生态适宜性,充分利用光温、水、时空差异性及生物多样互补性,科学设计山地立体专业化利用与保护的地域格局[5];中观配置模式主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布局与调整,根据不同产业用地的生态功能要求,寻求各带层内与之相适宜的土地类型,尤其是通过土地利用结构格局的系统分析,将现状利用的适应性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结论,同进行土地利用系统的改造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现状经济结构有悖于自然生态结构的利用方式相应提出改进对策,走生态基地型和集约专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微观配置模式侧重于具体的利用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在农林牧各业内因时、因地制宜地设计多熟制作物种植、市场型林特生产、生态林草防护与开发利用等模式(表2)。然而,虽然3种模式的主体层次与对象不同,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均受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

3.3 优化配置方案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的具体化和综合反映。方案的编制一般着眼于土地类型的地区格局(中观尺度),其技术路线是以土地类型为基本操作单元,在遵循山地土地类型分异规律及其不同带层土地利用宏观配置模式的前提下,通过对各土地类型的适应性与现状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进行比配分析,鉴定不宜利用的方式及其适宜调整的方向,从而提出面向山地产业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动态过程和具体结论。根据这一技术路线笔者提出了秦岭北坡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表3)。

表2 秦岭北坡区土地利用配置模式

Table2 Allocation models of land use in Qinling northslope area

垂直带层分异 宏观模式中观模式

亚高山地 产业-开发型 商品性木材生产与加工

(3250~367m) 土地生态系统业、中草药和高山牧草

中山地

防护-生产型 涵养水源林业、林特产

(2500~3250m)土地生态系统专业化开发与加工业

低山地

产业-防护型 水土保持林与薪炭林

(1600~2500m)土地生态系统业、经果业与薯杂旱作

丘陵台地 防护-产业型 陡坡生态防护林牧业、

(1000~1600m)土地生态系统缓坡台地农作物种植业

河川沟谷地

开发-防护型 川道集约农业、沟谷地

(600~1000m) 土地生态系统畜牧业与经济林业

垂直带层分异 微观模式

亚高山地 冷杉、落叶松、药材、

(3250~367m) 高山灌丛草甸

中山地

油松、华山松、桦木

(2500~3250m)板栗、食用菌

低山地

栎类、马尾松、弥猴桃、

(1600~2500m)核桃、薯类

丘陵台地 侧柏林、竹林样地、

(1000~1600m)玉米、麦

河川沟谷地

稻+麦、麦+玉米、沟

(600~1000m) 坡草灌、苹果、柿子

表3 秦岭北坡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Table3 The optimal allocation scheme of land use

inQinling north slope area

用地结构 农耕地(a)

现Ⅰ[,1]Ⅰ[,2]Ⅰ[,3]Ⅰ[,4]Ⅰ[,5]

状 土地类型 Ⅱ[,1]Ⅱ[,2]Ⅱ[,7]Ⅱ[,8]

利 Ⅱ[,9]Ⅱ[,10]Ⅱ[,11]

用 面积(km[2])3173.49

占面积(%) 24.51

优 Ⅰ[,1]Ⅰ[,3]Ⅰ[,4]

化 土地类型 Ⅱ[,1]Ⅱ[,2]Ⅱ[,7]

方 Ⅱ[,8]Ⅱ[,10]

案 面积(km[2]) 2517.13

占面积(%)19.44

用地结构 林用地(b)

Ⅲ[,1]Ⅲ[,2]Ⅲ[,3]Ⅲ[,7]Ⅲ[,8]Ⅲ[,9]

状 土地类型 Ⅲ[,11]Ⅳ[,1]Ⅳ[,2]Ⅳ[,3]Ⅲ[,4]Ⅲ[,5]

利 Ⅳ[,6]Ⅳ[,7]Ⅳ[,8]Ⅴ[,1]Ⅴ[,2]

用 面积(km[2]) 7560.93

占面积(%)58.39

Ⅰ[,5][a]Ⅱ[,3][c]Ⅱ[,6][e]Ⅲ[,1]Ⅲ[,2]

化 土地类型 Ⅲ[,3]Ⅳ[,7]Ⅳ[,8]Ⅳ[,9]Ⅲ[,11]Ⅳ[,1]

方 Ⅳ[,2]Ⅳ[,3]Ⅳ[,4]Ⅴ[,5]Ⅴ[,6]

Ⅳ[,7]Ⅳ[,8]Ⅴ[,1]Ⅴ[,2]

面积(km[2]) 8175.71

占面积(%)63.13

用地结构 牧草地(c)

农林(d)

Ⅱ[,3]Ⅲ[,4]

Ⅰ[,2]Ⅲ[,5]

状 土地类型 Ⅲ[,6]Ⅲ[,10]

用 面积(km[2])638.42 907.47

占面积(%)

4.93

7.01

Ⅱ[,9][a]Ⅲ[,11][a]

化 土地类型Ⅲ[,4]Ⅲ[,5]

方Ⅲ[,6]Ⅲ[,10]

案 面积(km[2])768.51 664.25

占面积(%)

5.94

5.13

用地结构 林牧(e) 未利用地(f)

现 Ⅰ[,6] Ⅱ[,5]

状 土地类型 Ⅱ[,4]Ⅱ[,6] Ⅴ[,3]Ⅴ[,4]

用 面积(km[2])371.94297.75

占面积(%)

2.87 2.29

Ⅰ[,2][d]Ⅱ[,5][f] Ⅴ[,3]Ⅴ[,4]

化 土地类型

Ⅰ[,6]Ⅱ[,4] (适当利用)

案 面积(km[2])777.41 47.00

占面积(%)

6.00 0.36

* 土地类型含义见表1,Ⅰ[,5][a]、Ⅱ[,3][c]等表示土地类型的用途动态转换,例如,Ⅰ[,5][a]表示Ⅰ[,5]类型由原农耕地(a)转换为林用地。

该优化方案以土地类型的进化性演替为基本前提。强调了山地开发利用的生态适宜性与山地多种经营的经济特殊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牧业。同时考虑到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建议将不宜耕作的陡坡地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牧,即在现状基础上退耕5.07%,使林地、牧草地和林牧业复合用地面积分别提高4.74%,1.01%,3.13%。在海拔高度1000~1300m的低山地, 农林用地交错布局,例如本区的褐土低山坡耕地(664.25km[2] )目前为农林混作用地。虽然此高度已是耕作业的临界适宜区,但考虑到山区人均粮食消费的巨大压力,在5~10年内尚可部分用于粮食生产, 然而着眼于长远的角度,应逐步向林业用地转换。此外,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的落实还须着手于微观土地经营方式的优化设计,例如通过实施粮林(经果林)间作和林草复合等形式及其基地型、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以促进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1.山地土地类型的分异具有时空特殊性。在空间尺度上,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产生土地类型群聚体的垂直分异,从而引起土地类型结构格局的带层性系列变化;在时间序列上,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显著影响,产生土地类型互逆性演替序列。时空特殊性为山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2.土地类型结构格局,是土地类型空间组合方式和量与质对比关系的总和,相应地形成土地类型的空间、数量和质量3种结构的格局。 格局分析可以揭示区域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为山地土地利用配置模式的设计提供重要的方法论。

3.山地固有的自然地带性和环境脆弱性及其景观格局的多级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基于土地结构格局进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山地土地利用配置,就是要遵循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将现状利用的生态适应性与土地类型的适宜性同山地生态设计的科学决策的有机结合,提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生态模式与途径。

4.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是对山地土地利用系统结构特征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与描述。在空间尺度上,包括对象不同、 层次有别的3种模式,即宏观地域模式、中观产业模式和微观经营模式。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方案是优化配置模式的具体化和综合反映,其实质是中观尺度的产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的优化,在土地利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然而,优化方案的实施须纳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中,而且还须与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以及土地伦理观念的转变等社会经济要素紧密联系起来。

收稿日期:1998—10—15;修订日期:1999—04—25

标签:;  ;  ;  ;  ;  ;  ;  

山区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_土地类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