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_文献计量学论文

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_文献计量学论文

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量学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字面相同,内涵却完全不同,也没有从属关系。汉字“量”有两种读音,多种含义。量(liáng,音良)一般用作动词,指用工具计算物体的轻重、大小、长短,常用的词组有测量、思量、估量等;量(liàng,音亮)一般用作名词,指数目的多少或容纳的限度,常用的词组有数量、质量、胆量、工作量等。成语中的“量入为出”、“量体裁衣”也读“亮”,是名词当动词用的情形。“计量学”中的“量”应读“良”,取计算和测量的含义;“文献计量学”中的“量”应读“亮”,指对文献的数量进行统计,并没有测量文献的含义。

计量学是关于计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工作是国家经济技术基础性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保证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结果的准确一致。

计量,在我国过去称为度量衡,50年代以后才改用新名。由于与人类生产和交换活动密切相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度量衡”三字,既为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动词的度量衡是指关于长度、容积和质量的测定;作为名词的度量衡是指测定长度、容积和质量时所用的器具。我国历史文物中的商代骨尺,战国时代商鞅铜方升,秦始皇时代的秦权是现存我国古代度量衡的珍贵实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新科学技术群的崛起,近代计量的概念和内容已远远超过度量衡的范围,扩大到物理量、工程量、物质成份量、理化特性量等领域,包括长度、力学、热学、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光学、声学、电离辐射、化学十大类,并正向其它新领域扩展。

国际计量领域的权威机构是政府间的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米制是法国大革命时代制定的以米(metre)为基本单位的法国度量衡制度。 随着18、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贸易的繁荣发展,统一度量衡为时代所必需。由于米制具有两条显著的优点:1.计量单位具有纯自然的定义。长度单位“米”定义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4000万分之一,质量单位“克”定义为4℃时1立方厘米纯水的质量;2.各种倍数及分数单位一律使用10进制,所以米制普遍受到各国的欢迎。1875年在巴黎举行了国际米制外交会议,与会的17个国家共同签署米制公约,成立国际米制公约组织,为米制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国际基础。

当时中国清政府的法定计量制度是营造尺库平制,营造尺是长度基准,由康熙皇帝亲自用100粒黍子纵向排列得出的长度厘定, 库平是质量基准,以1立方寸黄金的重量为依据。1858年(咸丰8年)米制传入中国,取其译音,称为“米突制”,与更早传入中国的英制及营造尺库平制在海关及民间混杂使用。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营造尺库平制,改用米制为标准制,以米为标准尺称为公尺,以千克为标准斤称为公斤,以1立方分米为标准升,称为公升。 并宣布在过渡阶段以“一、二、三权度制”为市制,即“以与标准制有很简单的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长度以标准尺三分之一为市尺,容量以一标准升为市升,重量以标准斤的二分之一为市斤”。[1] 但旧中国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法规并未彻底执行,没有达到全国统一度量衡的目的。海关仍用英制,邮政采用法制,各地方旧制、杂制混行,甚至同一制下量值也各不相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度量衡制度才真正走向统一。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计量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计量制度、统一计量单位,制定法规,加强管理,积极培养人才,组织研究和建立具有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计量基准。1955年成立由国务院直属的国家计量局,1965年建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977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1979年成立计量情报研究所和计量出版社,198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同年在杭州成立“中国计量学院”。这一系列措施为发展我国计量事业,保证全国量值统一,促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现已发展到47个成员国,它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计量大会(CGPM),每4年召开一次。大会选举不同国家的18 名成员组成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常设机构国际计量局(BIPM)在CIPM领导与监督下工作。BIPM总部设在巴黎近郊圣卢克公园。1977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后,1979年中国科学家王大珩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

1960年第11届CGPM通过了在米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加完善、科学、实用的国际单位制SI(法文Le 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1984年我国国务院发布“法定计量单位”命令,决定在采用先进的国际单位制SI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我国的计量单位。1985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三条规定:“国家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与国家选定的其它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废除”。

计量事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法制性,在今后进一步发展现代计量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文献计量学译自英文bibliometrics,是1969 年英国全国计算中心的文献信息学家A·Pritchard在一篇文章中最先提出来的[2]。 类似于传统的度量衡转化为现代计量学的过程,文献计量学也是在二战以后,在新科学技术群崛起的背景下, 由它的前身书目统计学(StatisticalBibliography)转化而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的出现,无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都空前繁荣起来。文献量激增,人类社会呈现大量信息堆积的现象。鉴别、整理如此繁多的信息,传统的定性手段显得力所不及。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纷纷走向定量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诸如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社会计量学(Sociometrics)、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情报计量学(Informetrics)、历史计量学(Histometrics)等等。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也应运而生。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由过去的定性描述走向定量化:对研究对象进行数量统计、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逻辑推理,对各学科量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学科的英文名称都带有同一词根——metrics, 源自单词metre(法、英) 或meter(美),更早的源头是希腊文“μετρου”。 同汉语的情形一样,这一单词兼有名词量具、量表的含义也有动词测量、计量的含义,同时也是米制的基本单位“米”的专有名词。由其衍生出来的学科名词Geometry(几何学)、Astrometry(天体测量学)、Gravimetry(重力测量学)等等,显然取其测量的含义,汉语中的“量”字读“良”而不读“亮”字;但Bibliometrics (文献计量学)、Sociometrics(社会计量学)等以metrics 为词根的各个分支学科虽然也源于同一单词却并没有对对象进行测量的含义,仅限于对统计数量进行分析研究,汉语中的“量”字只能读“亮”而不能读“良”。

无独有偶,汉语和西方文字都从具有两种含义的同一词根衍生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学科名词:计量学与文献计量学(以及其他许多计量学)。在汉语中,字形相同,只能以不同的读音加以区别,而在西方文字中,则在词形变化上予以区分以免混淆。 计量学的英文名词是Metrology,而文献计量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计量学则称为Bibliometrics,Sociometrics等。

文献计量学基本上是围绕着几个著名的文献统计定律展开的,是文献学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的发展速度很快,有关文献计量的学术论文以每年平均7—9%的速度递增。国际图书文献联合会(FID )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促进文献计量研究的委员会(FID/IM),文献计量学的知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发展并走向成熟。

从1984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情报学专业率先开设“文献计量学”课程以来,国内已有10余所大学开设“文献计量学”本科课程,有关教材也相继出版。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单位还招收文献计量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以文献计量学为核心内容的情报科学定量化研究在未来文献学和情报科学的发展中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标签:;  ;  

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_文献计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