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周英[1]2002年在《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五味子科五味子属药用植物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Wall.)Baill.、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和翼梗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larke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首次通过反相HPLC方法系统测定了五味子科15种41个材料(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中8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木脂素的含量,结合形态、植物地理及已有的化学研究资料,对五味子科属间及属下等级的化学分类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已载入中国药典(2000版)的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进行系统比较研究,为质量控制及实现药材的道地性提供全方面的信息。对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民间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综述。 通过各种柱层析技术从铁箍散藤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借助现代波谱学手段(IR,UV,MS,~1H-NMR,DEPT,HMQC,~1H-~1HCOSY,HMBC)和理化性质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11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3个为木脂素,发现1种骨架独特新的叁萜(sps-04),命名为schisanterpene A,已申请国家技术专利(申请号:01120494.S申请日期:2001年7月19日)。鉴于已报道此类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今后对该化合物深入进行药理筛选,寻找有效的抗HIV药物。 首次对华中五味子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2个化合物,鉴定8个,其中4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3个为木脂素。 对翼梗五味子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0个化合物,鉴定7个。其中4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1个(sh-07)为新的木脂素,命名为3-甲氧基-4,8-二羟基-3′,4′亚甲二氧基木脂素。

刘俊霞[2]2016年在《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包括两个属: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 Juss.和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该科植物为木质藤本,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我国是世界上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两属均产,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和西南部。对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藤茎的90%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溶剂分步萃取法、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得到了37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叁萜类化合物:24-Methylenecycloart-3-one(24-甲叉基环阿尔廷-3-酮)(1)、Schizandronic acid(2)、Kadsuric acid(南五味子酸)(3),Oleanolic acid(齐墩果酸)(4);15个木脂素类:Gomisin A(5)、Gomisin M1(6)、Gomisin M2(7)、Gomisin D(8)、Schisantherin B(9)、Schisanhenol(10)、Gomisin J(11)、Gomisin N(12)、Gomisin G(13)、Schisandrin B(五味子乙素)(14)、Schisandrin C(五味子丙素)(15)、Deoxyschisandrin(五味子甲素)(16)、Gomisin C(五味子酯甲)(17)、Gomisin K3(18)、Schizandrin(五味子醇甲)(19);9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20)、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21)、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22)、槲皮素-3-O-芸香糖苷(23)、芹菜素(24)、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25)、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6)、染料木素-7-O-β-D-葡萄糖苷(27)、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28);3个有机酚酸化合物:绿原酸(29)、阿魏酸(30)、咖啡酸(31);4个其他类化合物:β-谷甾醇(32)、胡萝卜苷(33)、正二十四烷酸(34)、正二十八烷酸(35);其中22、26、27、28首次从五味子藤茎中分离得到。研究系统测定五味子油、果实和藤茎提取物的不同萃取物对桃蚜和小菜蛾的毒杀活性和趋避效果。结果表明,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在在2000 mg/L对小菜蛾都有杀虫活性和趋避效果,其中五味子油正丁醇萃取物(OB)、五味子果实正丁醇萃取物(FBU)、五味子果实水层萃取物(FW)、五味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SET),五味子藤茎正丁醇部位萃取物(SBU)杀虫活性达80%以上;趋避效果达80%以上的初提取物为:五味子油正丁醇萃取物(OB)、五味子果实提取物(F)、五味子藤茎石油醚萃取物(SPE)、五味子藤茎乙酸乙酯部位萃取物(SET)和五味子藤茎水层萃取物(SW)。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在在2000 mg/L对桃蚜杀虫活性较差,只有五味子果实石油醚萃取物(SPE)杀虫效果达到时60%以上。所有的提取物和萃取物对桃蚜都有驱避效果,达到时60%以上的初提取物为:五味子油乳化层(OL)、五味子果实水层萃取物(FW)和五味子藤茎正丁醇萃取物(SBU),其余初提取物的杀虫效果和驱避效果较差。Schisandrol A(五味子醇甲)处理桃蚜48小时杀虫效果达到了80.5%,Schisantherin B、Gomisin J、(+)-anwulignan、Schisantherin和Schisandrol A驱避效果达80%以上。处理小菜蛾72小时,Schisandrin B(五味子乙素)的杀虫效果为100%;所有的单体化合的驱避效果较差。后续试验中测定了Schisandrin B对小菜蛾的LC50值为586.22 mg/L,显着低于毒死蜱的杀虫效果211.16mg/L。schisandrol A对桃蚜的LC50值为295.62 mg/L,显着低于植物源农药藜芦碱35.29 mg/L的杀虫效果。表明只有在浓度较高时,其杀虫效果较好,与其他植物源农药相比,毒杀效果总体不高。选用了八种吸附材料,硅藻土、凹凸棒土、钙质膨润土、高岭土、氧化镁(轻烧化氧镁)、活性白土、活性炭和活性氧化铝(r-Al2O3),根据脱色率和对五味子中的总木脂素及总叁萜的保留率进行比较,凹凸棒土对五味子果实脱色效果较好,而活性炭对五味子藤茎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并且对木脂素和总叁萜都有较高保留率。本文还选取了离子交换树脂D296R、D152、D280、122、001×16和D941对五味子果实提取液进行脱色处理,根据树脂对色素吸附率和对五味子醇甲的保留率的进行比较,选择D941型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刘海涛[3]2009年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及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提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dea八角目Illiciales,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 f.ex Juss两个属,全世界分布约60种,我国分布29种。在我国民间,大多数五味子科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用区域,其中,五味子属植物通常以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滋补、强壮、安神的功效;而南五味子属植物通常以藤茎入药,具有行气止痛、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的功效。在《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仅收载了五味子属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ssis(Turcz)Baill.和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的成熟果实,分别称为“五味子”和“南五味子”。五味子科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木脂素类化合物除传统的保肝降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外,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抗肿瘤、抗氧化、抗艾滋病毒等活性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对五味子科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我们对江西修水县采集的翼梗五味子和海南儋州市采集的冷饭藤的藤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鉴定了5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11个为新化合物,为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线索。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翼梗五味子藤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34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27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18个(其中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5个,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6个,四氢呋喃类木脂素2个,二芳基丁烷类3个,其他类型木脂素2个),黄烷醇类化合物3个,甘油酯类化合物2个,萘醌类化合物1个,黄嘌呤类化合物1个,甾体类化合物2个(胡萝卜苷,β-谷甾醇),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7个为本科首次报道。通过对冷饭藤的藤茎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9个化合物,鉴定了31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20个(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11个,螺苯骈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8个,其他类型木脂素1个),黄酮类化合物9个,降叁萜类化合物1个,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1个新的天然产物,8个为本科首次报道。为进一步发现五味子科植物的药用资源和更加客观的评价该科药用植物的质量,我们对采集的82个五味子科植物样品,其中,五味子属13个种5个变种65个样品,南五味子属6个种17个样品,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种、属的样品间成分差异很大,同种不同产地问的化学成分差异也很大,同种不同药用部位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也很大。为了更好的整理和调查五味子科植物的传统疗效,我们还对分布在中国的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传统药物学调查,查阅了全国17个相关的标本馆及相关的本草记录,对具有传统疗效记载的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传统药物学的整理,包括:俗名、入药部位、传统用法、传统疗效及应用、凭证标本等。同时,本文还综合了五味子科植物的传统分类学、化学成分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传统疗效的调查,对五味子科植物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现代药理活性研究与传统疗效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且很多活性也找到了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向我们提示两属植物功效主治上差别的物质基础与特征性成分有关,为合理开发利用本科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耀杰[4]2016年在《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 ex Juss.)隶属木兰目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全世界约28种,主要主产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该属植物在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常作为民间药使用。我国约有10种,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我国南方,南五味子属植物的藤茎在民间通常称为紫金皮、风藤等,常被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癖肿、胃病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南五味子属植物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抑菌、保肝等活性,这些活性与其所含的木脂素和叁萜类成分密切相关。从南五味子属植物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已成为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异形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 (Roxb.) Craib生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坡林缘或疏林中,其藤茎和根均可作药用,该植物是民间药地血香的基源植物,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痛、腹痛、痛经、跌打损伤等。其果实也可入药,称为地血香果,具有益肾宁心、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肾虚腰痛、神经衰弱、支气管炎等。本论文对采自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异形南五味子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藤茎的95%乙醇热回流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6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7个(二苄基丁烷类3个、四氢呋喃类4个)、叁萜类化合物1个、倍半萜类2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1个、酯类2个。其中7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2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长梗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干燥的根和藤茎可作药用,性温,味辛、苦,具有理气止痛、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风湿痹痛、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等,现已被福建、湖南、贵州等地方中药材标准收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长梗南五味子资源,从该植物中寻找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同时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作者对采自江西庐山的长梗南五味子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藤茎的甲醇冷浸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了其中21个化合物,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10个(联苯环辛烯类5个、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1个、二苄基丁烷类2个、芳基四氢萘类1个、四氢呋喃类1个)、叁萜类化合物2个、黄烷醇类化合物2个、甘油酯类化合物3个、甾体2个、有机酸类2个。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6个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3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从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中分得共有成分5个,其中内消旋二氢愈创木脂酸和(+)-安五脂素两个木脂素成分的含量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考虑将二者作为上述两种药材质量评价的指标成分。通过文献检索和整理,发现从长梗南五味子中分得的二苄基丁烷类、四氢呋喃类和芳基四氢萘类木脂素数量较多,而异形南五味子木脂素成分中结构较为复杂的联苯环辛烯型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数量较多,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为避免混淆、保证用药准确,建议在《中国植物志》中将K. longipedunculata中文名调整为长梗南五味子。

郭豪杰, 齐耀东, 李西文, 张本刚, 刘海涛[5]2015年在《五味子科植物的传统应用与系统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五味子科包括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是被子植物早期分支之一,该科药用植物居多,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和药用研究价值。然而五味子科植物存在系统学地位不清,属间进化关系复杂,属下分类意见分歧等问题。五味子科药用植物间亲缘关系的争议,严重影响了药材基源植物的鉴定与药用资源的开发。文章对五味子科植物的传统应用进行了文献整理,并针对该科植物的自然分布、系统学研究、属间关系和属下等级的物种鉴定等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和合理利用五味子科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毕海燕[6]2003年在《南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根据对世界范围南五味子属Kadsura Jussieu植物标本的研究,结合种子形态方面的实验数据,参考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分子系统学和植物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对世界性南五味子属植物作出全面的分类学修订。 查阅和借阅了2个国家11个标本馆1100余份南五味子属标本,对世界范围的南五味子属种类作了整理,描绘了每个种的性状特征、物候期、生态习性,绘出了形态线描图,讨论了与其近缘属种间的关系;对在分类学上有争议的种类进一步进行解剖和测量,详细记录枝、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状、大小、数目、颜色、毛被等数据或信息,绘制散点图,对各种性状作定量研究,进行分析、归纳与分类。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对南五味子属11种植物36个样品的种子宏观形态及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种子形状为肾形、椭球形、心形或肾状扁球形。在扫描电镜下种子表面特征有种间差异,可分为叁种类型,即:(1)近平滑型、(2)负网纹型、(3)网纹型。披针叶南五味子K.lanceolata和短梗南五味子K.borneensis属近平滑型,其种子表面近平滑;黑老虎K.coccinea和柄果南五味子K.verrucosa属负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负网纹,网眼凸起,网脊凹陷;异形南五味子K.heteroclita、毛南五味子K.induta、南五味子K.japonica、冷饭藤K.oblongifolia、狭叶南五味子K.angustifolia、南洋南五味子K.scandens和大叶南五味子K.marmorata属网纹型,其种子表面具网纹,网眼凹陷,网脊凸起,此类型在南五味子属中最为普遍。种皮微形态特征在种内相当稳定,在一些种的划分上具重要意义。从种皮微形态特征得来的证据支持将多子南五味子K.polysperma和凤庆南五味子K.interior归并入异形南五昧子以及将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归并入南五味子的分类学处理。在种皮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基础上,还讨论了各种类型的演化趋势。 整理有关南五味子属植物研究的资料,补充搜集整理近期发表的资料和作者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本属植物的形态性状进行分析,确定性状极性,以种为基本进化单元,选择近缘且原始的八角属Illicium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软件,对本研究得出的性状数据作系统分析,重建南五味子属的系统发育。

杨志荣[7]2003年在《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经典植物分类学方法为基础,结合种子形态学和叶表皮形态学的实验研究,参考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胚胎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分类学、植物化学和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的资料,对前人的五味子属分类系统进行修订和补充。 查阅或借阅国内外17个标本馆近2000份标本(包括模式标本),描述了每个种的性状特征、物候期、生态习性及其与近缘种的关系,确定性状的极性,对有争议种的形态性状进行详细的测量和比较,用散点图对个别性状作定量研究,分析了主要外部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变异幅度及其对划定物种范围的价值。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五味子属全属10种96个样品的种子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的种子宏观形态呈现平滑、细皱纹或瘤状突起,并认为五味子属种子形态可能有从平滑到有细皱纹再到有瘤状突起的演化趋势;该属种皮表面微观形态可分为疣状突起型(如:大花五味子、北五味子、东亚五味子、狭叶五味子、毛叶五味子、翼梗五味子和二色五味子)和网纹型(如:铁箍散和重瓣味子)。结合其它性状,认为网纹型所代表的两种植物应与本属中其它植物建立并列的分类单元。五味子属植物在种子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为属以下、种以上的分类提供依据。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五味子属7个种30个样品的叶表皮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或波浪状,平周壁偶有脊状条纹;少数种类上表皮还有气孔器或分泌细胞,所有种类下表皮具气孔器和分泌细胞;气孔器类型以平列型和侧列型居多,偶尔有无规则型;气孔极区呈稍角质加厚或棒状加厚,稀T形加厚。 整理有关五味子属植物研究的资料,补充搜集近期发表的资料和本人研究所得数据,以种为基本单元,选择近缘的南五味子属(Kadsura)作为外类群,采用PAUP4.0b4a软件对本研究得出的性状数据作分支分析,重建五味子属的系统发育,修订和补充五味子属分类系统,在五味子属下设2亚属、3组、2系、10种。

许利嘉, 刘海涛, 彭勇, 肖培根[8]2008年在《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文中认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es,全球分布约60种,包括两个属: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间断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北美东南部。本文归纳了中国五味子科植物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叁萜的分布规律、传统疗效和现代药理活性,并对中国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探。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集中分布于五味子科植物,可以被认为是五味子科植物的特征性化学成分,除了传统的保肝作用外,这类化合物中很多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活性,一些联苯环辛烯类的木脂素,尤其是在八元环C-6、C-9位上具有羟基或者酯化取代具有更好的抗HIV和抗肿瘤活性;而螺苯骈呋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II)绝大多数存在于南五味子属,其特殊的螺苯骈呋喃环及其钙拮抗、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不仅初步说明了民间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藤茎具有较强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也提示在对南五味子属的药材质量标准研究中,可以考虑以此类成分作为定性定量指标。五味子科植物中木脂素成分的分布规律提示,在演化程度上五味子属植物较南五味子属植物更原始。环菠萝蜜烷类叁萜在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均有分布,尤其是A环开环的环菠萝蜜烷类叁萜(II)在抗HIV和抗肿瘤活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而结构更进化的7/7/5/6型叁萜内酯(IV)显示了很强的细胞毒活性,目前只在南五味子属的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中发现。从五味子属的小花五味子S.micrantha和狭叶五味子S.lancifolia中分离得到的多个成环复杂且高度氧化的类叁萜内酯中也发现具有抗肿瘤和抗HIV潜力。

王彦涵[9]2003年在《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文中认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is),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 Juss),全科39种,东亚是其分布中心。我国产29种,是五味子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本科植物在我国多作药用,五味子(S.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果实即着名中药五味子,分别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和内南五味子(K.interior)是中药滇鸡血藤的植物基源。临床上,五味子属植物常以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滋补、强壮、安神功能,南五味子属常用藤茎或根,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应用广,收效好。五味子科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植物类群。五味子科植物主要含有木脂素、叁萜、挥发油,木脂素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具有分类学意义。具有不同活性的木脂素类型在五味子科2属中的分布有差别,说明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木脂素在五味子科植物中的分布样式可能正是该科2个属植物在临床应用具有显着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已有的化学证据,南五味子属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化学分类与经典分类的结果一致。然而五味子属下分类一至有争议。尽管近年的孢粉学、雄花的发育研究结果提示,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是由同一原始类群进化而来的两个近缘类群,但至今未找到也难以通过生物学发现该原始类群。而我们通过初步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此外,五味子科是一群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作为常用中药五味子来源的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均属国家叁级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有限,亟待寻找新的资源植物和优良的种质资源。因此,我们以期通过化学分类学,结合分子系统学和经典分类学,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学,建立一个更合理、更自然的分类系统。并通过对五味子属植物木脂素含量测定,为解决五味子药物资源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1.赴云南、四川、广西和浙江等分布区对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野外资源调查,共采集鉴定了五味子科两属17种3变种的代表植物(包括所有亚属代表,根据刘玉壶系统)。即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Planch.)Rehd.et Wils.、五味子S.chinensis (Turcz.) Baill.、金山五味子S glaucescens Diels、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狭叶五味子S.lancifolia (Rehd. et Wils.) A. C. Smith、月已彦涵:叁元味子科系金允学与月定味子药物资幼泵小花五味子5. micranthaA.C.Smith、二色五味子Sbicolo:Cheng、绿叶五味子及、sridi:A.C.smith、翼梗五味子5. hen今1 Clarke、滇五味子5.hen今1 var.夕unnaneosis A.C.Smith、毛叶五味子S.刀ubescens Hemsl.et Wils.、毛脉五味子S.尸ubeseens var.尸ubinervis(Rehd.et Wils.)A.C.smith·铁箍散S.尸rorin宁ua(Wall.)Baill.var. sinensis Oliva、重瓣五味子S.尸lena A.C.Smith、黑老虎犬h滋ura coecinea(L em) A.C.Smith、仁昌南五味子K renchangtana 5.E Lan、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毛南五味子K induta A.C.Smith、多子南五味子Kp口吞.,erm“、乞ng和狭叶南五味子K ang拟st扣li“A.C.Smith。 2.通过深入分析5类木脂素的UV特征谱,作者找到了5类木脂素类型的定性鉴别方法,并首次运用HPLC一光电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器(DAD)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类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鉴定,比较了五味子科植物22个种(变种)(包括所有亚属,按刘玉壶系统)所含的木脂素成分。结果显示,5类木脂素成分在五味子科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a)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是五味子科植物的共有成分也是特征性成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来看,由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组成的五味子科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五味子属的五味子(少蕊五味子亚属)仅含有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红花五味子(多蕊五味子亚属)含有联苯环辛烯类、四氢映喃类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此外,五味子属绝大多数种还含有芳基四氢蔡类木脂素;南五味子属独有螺苯骄吠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其中少数种含有四氢吠喃类木脂素。由此说明五味子属可能不是一个单系类群;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在化学成分上存在交叉和重迭,它们可能是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沿不同的路线演化而来;从化学成分来看,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是五味子科的原始类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资料,作者对种间、属下和属间等级的化学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决了一些生物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首次运用LC/MS和LC/M S/MS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中表一加巴辛的存在进行了分析和确证。此外还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子科两属22种(变种)的木脂素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的薄层色谱也存在明显差别。 3.首次测定和报道了叶绿体基因组的:bcL区(五味子属9种,南五味子属5种和外类群狭警八角)、matK区和rPZ16内含子(五味子属10种,南五味子属4种和外类群狭尊八角)的部分序列,并用PAUP软件,分别依据3个单基因

许利嘉[10]2006年在《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味子科隶属木兰目(Magnoliales),分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两个属。全世界约60种,我国29种,药典收载两种,分别为五味子属的五味子S.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de的果实,称“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我们民间作药用的约20种,五味子属植物通常以果实入药,如红花五味子,翼梗五味子等通常作为“五味子”的代用品,而南五味子属植物通常以茎藤入药,如南五味子属植物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的根茎常用作妇科良药鸡血藤的基原植物。 五味子科植物的两大类活性成分木脂素和叁萜类化合物除传统的保肝降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外,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抗肿瘤、抗氧化、抗艾滋病毒等活性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对五味子可药用植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我们对湖南桑植县采集的异型南五味子和湖北神农架采集的铁箍散根茎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活性研究,共分离鉴定了51个单体化合物,其中21个为新化合物,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活性筛选,为寻找新的活性成分提供了线索。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从异型南五味子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27个化合物,综合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了2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木脂素类化合物12(螺苯骈呋喃环联苯环辛稀类木脂素7个,联苯环辛稀木脂素3个,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2个),叁萜类化合物9个,其他化合物2个,上述化合物中15个为新化合物,1个为新天然产物,2个为本属首次报道,1个为该植物首次报道。其中化合物K-5系首次从南五味子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7,17-醚环结构的螺苯骈呋喃环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K-6是一个苯环断裂且C-1,C-7处成环的螺苯骈呋喃环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类化合物,目前报道的此类化合物仅3个。K-18~K-22为骨架新颖独特的叁萜类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 周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

[2]. 五味子藤茎化学成分及其杀虫活性研究[D]. 刘俊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3].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及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D]. 刘海涛.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9

[4]. 两种南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D]. 郭耀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5]. 五味子科植物的传统应用与系统学研究进展[J]. 郭豪杰, 齐耀东, 李西文, 张本刚, 刘海涛. 世界中医药. 2015

[6]. 南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 毕海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7]. 五味子属植物分类学研究[D]. 杨志荣.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8]. 五味子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J]. 许利嘉, 刘海涛, 彭勇, 肖培根. 植物分类学报. 2008

[9]. 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D]. 王彦涵. 复旦大学. 2003

[10]. 两种五味子科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 许利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标签:;  ;  ;  ;  ;  ;  

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