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教育技术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胡凡刚,吴焕庆,李兴保,赵可云,刘永琪

(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 为了因应社会对大批教育信息化人才的新需求,立足专业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的新要求,教育技术学科必须强化以深厚文化基础为先、以精湛业务技能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从而引领教育现代化新发展。该文在清晰定义了“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学科为例,以“三层面五模块”课程教学体系为载体,以优化的教师队伍为主体,以符合伦理规范的“教育虚拟社区”为技术支撑,以混合式教学为主打模式,以“校(地、企、政)”合作为实践平台,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经过2年多的方案设计、论证、体系构建和多年实践检验,构建出了面向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培养了大批教育信息化人才,也为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伦理规范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人才是达成教育信息化坚实的“后备军”和“生力军”,教育技术学科担负重要使命和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从根本上处理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相关问题,从思想上深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握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价值引领和理论与实践创新,立足专业,上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在学生拔节孕穗期既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又要帮助他们“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因此,教育技术学科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化以深厚文化基础为先、以精湛业务技能为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从而引领教育现代化新发展。

本文对黑城的三件元代蒙古文、汉文文书做了释读,文书涉及亦集乃路的经济和税收,如蒙古人中的人力雇佣、亦集乃路的税粮征收,有的内容则与元朝后期亦集乃路儒学教官的赴任有关。这些文书的文字虽然有限,但在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仍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

从1979学科建立到现在,教育技术学科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建成包含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但在教育信息化2.0和智能化教育背景下,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呈现断层现象[1]。教育部最新公布撤销专业中,教育技术学居多。传统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存在课程体系庞杂,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改革迟缓,实践环节薄弱、突出“知识”忽视“基础”、注重“学科”忽视“应用”、重视“技术”轻视“理论”等弊端[2-3],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需,也使教育技术学专业难以突显可持续发展之趋向。南国农先生之问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面临的重要挑战。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技术学科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为谁培养的问题。为此很多高校开展了实践改革,如华南师范大学实施了“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陕西师范大学实施了多层次、综合化实验教学体系[5],辽宁师范大学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真实项目拉动,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6]等,这些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孙立会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基于“能力”发展的教育技术学“U—E—S”人才培养模式[7],陈明选等基于Stem理念提出了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强调核心问题和关键能力[8]。任友群等认为人才培养瞄准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可迁移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凸显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多样性[9]。安涛等基于知识与思维关系,提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转向,从知识本位转向思维生成等[10]。由此可见,新时代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应体现这样的特点:首先,人才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面向社会所需,坚持立德树人;第二,人才培养内容应该凸显学科交叉之本质,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思维、基础与技能的多维整合;第三,技术对教育将产生革命性影响,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的支撑学科,人才培养方式应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第四,人才培养机制应充分发挥跨学科协同创新,多主体合作育人;第五,各个学校需依托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师资优势等找寻特色发展之路,体现学科多元特色培养。

曲阜师范大学设学孔子故里,浸润在深厚文化积淀中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特色名校建设重点专业。从2010年开始,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团队在深入研究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理论支持、技术支撑、条件保障基础上,经过2年的方案设计、论证、体系构建和多年的实践检验,探索出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定位了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实施的具体路径,解决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人才定位不当、课程体系僵化、师资队伍不优、教学模式陈旧、质量评价单一导致的文化基础薄弱、业务技能不精等问题。该体系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精湛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方法。

后来,粒粒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离开这个城市,因为她工作的杂志社在市场持续的低迷中停刊了,她又一次加入到找工作的大军中,每天拼命发简历,参加面试,写文章赚钱,好像有好久没有程颐的消息,渐渐就忘记了他的样子。

人才培养体系所探求的要旨体现在找出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它将社会对其的需求性作为导引力量,以实现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始发点,理论学习与实践操练并驾齐驱,文化基础、实践能力与精湛技能并存,将“应用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竭力确保其既有深厚文化基础,又有精湛业务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一、“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协同创新理念

一个定位: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是“厚基础+精技能”的教育信息化人才;

(二)渗透混合学习理论

“互联网+”时代下,融媒体、大数据、自带设备、云技术、物联网、MOOCs、创客空间、自适应学习技术等展现了多种O2O混合学习模式与场景,混合式学习受到广泛聚焦。混合式学习的实质是将传统学习方式的有利因素与网络化学习的有利因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个人知识建构和集体知识建构相统整,促进学习者集体智慧生成[12]。以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方式来汲取学习资源,可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方式和更广泛的学习范围,学习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程度上呈现出学习者自主掌控的学习权。同时,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中人才培养的改革。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理所应当走在育人改革的前列,重构学习场景,渗透混合学习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

(三)遵循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作为互联网境遇下社会关系共同体的教育虚拟社区是高校混合式学习开展的主阵地。其中枢在于社区成员之间的交互,因此规约社区交往行为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规范也就应运而生。因社区成员之间认知趋向、文化环境、社会习性等方面迥异,不同的教育虚拟社区成员间的伦理失范现象已悄然形成,为进一步使高效、对等、友善、透明、和谐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得以建立,社区成员在虚拟社区学习的过程中要遵守虚拟社区伦理规范。教育虚拟社区伦理是指教育虚拟社区主体在社区进行学习与交互进程中,为进一步协调社区成员与各方要素间关系时应遵从的行为守则及自身内在必然性的总和[13]。这里蕴含两层意义:第一,为将教育虚拟社区所向往的希冀图景进一步达成,社区中处于学习与交互之中的多方成员在解决其与各方因素之间关系时所应坚守遵从的行为规范;第二,各行为规范间并非是孤立无联的,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是以遵从伦理原则为根蒂的内在统一体,最终实现教育虚拟社区的稳步前行。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是高校混合式学习开展的有利保障,为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14]

二、“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特质

技术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如一丘之貉,而机器设备的先进化与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却如天冠地屦一般。提起大数据、在线课堂等热词,人们率先想到的便是购置硬件设施、创设学习环境,这般对教育现代化浮于浅表的解释,很容易出现譬如像大宗设施搁置和虚耗等情况。而这样的覆辙,现在的我们绝不能再次重蹈。教育的进步首先是文化的传承、理念的进步。曲阜师范大学地处中国教育的源头、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始终将“为国弘文”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赓续文明、传承教泽的独特使命担当贯穿于63年的办学历程。基于得天独厚的学校特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为着眼点,根据应用型专业的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以深厚文化基础为先、以精湛业务技能为重即“厚基础+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厚基础”意味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在具有教育技术理论根基的同时,也应兼具以“教育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厚重文化根基;“精技能”意味着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不应当仅具现实技术操练能力,也应有设计、开发、管理与评估信息化教与学程序和资源的精深娴熟作业技能;“厚基础+精技能”里的加号“+”不是纯粹意义上“1+1=2”般的加法,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要想对信息化教育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进行合乎伦理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估,唯有浸润在深厚文化积淀中才可得以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是清晰的人才目标定位。在清晰定义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与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三层面五模块”课程教学体系为载体的,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为主体的,以符合伦理规范的“教育虚拟社区”为技术支撑的,以混合式教学为主打模式的,以“校(地、企、政)”合作为实践平台的,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为保障的,面向信息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该人才培养体系包括:

三年来,效益倒逼模式在沈家铺、舍女寺等20 个区块上累计动用地质储量1609 万吨,钻新井109 口,整体建设成本下降了15%以上,新建产能22.5 万吨,累积产油24.8 万吨,实现了油田企业低渗油藏效益动用和油服企业的增产增收。风险合作模式累计动用地质储量1100 万吨,最高日产原油200 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0.5 万吨,油田公司也实现了部分低渗储量的有效动用,实现了合作双赢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尚需将创新行为作为依托,无论是文化创新、制度创新,还是科技创新,“协同创新”的理念都必须得到彻底落实。“协同创新”是指以创新目标为宗旨,多成员、多要素互助协作、相互配合的创造性行为[11]。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本质特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协同创新理念,对已有的育人机制、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进行重新审视,打破传统人才培养的机制壁垒,抓住中国特色,吸收国外经验,发挥区域优势,汇聚多方智慧、力量和经验,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和国际深度合作,中西结合,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创建“产教交融、协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最终达成教学资源与课程要求、教学施行与生产过程的无缝融合,提升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是实现了培养方式的与时俱进。翻转课堂、MOOC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可以以虚拟学习社区为平台,以翻转课堂、MOOC等新型教学手段与方式为支撑,以虚拟学习社区伦理规范为保障,重构学习场景,开展线下和线上混合式教学改革,既将教学者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性有效发挥,又将学习者在“学”的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呈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更深层次融合,真正将教育信息化做到实处。

MnO2@MoO3核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的研究………………邱文达,黎彧,肖红兵,谭新宇,黄健玲,黎惠娟,李娟华,罗安(1)

四个保障:创新机制体制、浸润文化环境、研制伦理规范、构建多元评价;

教学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主阵地,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力抓手。“互联网+”下混合式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且有效途径。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以6门省级精品课程为支撑,以教育虚拟社区为教学平台,依托“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群虚拟社区”和“教育技术学社区”微信公众号,遵循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采用翻转课堂、MOOC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大大促进了学生自主预习,合作学习、知识建构、创新分享,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实习实践基地,与山东省内数十所中小学校、政府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教育实习基地”“项目实训基地”“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几十个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校外学术交流、开拓视野的机会。此外,以“校地、校企、校政”合作平台为支持,实施情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技术制品为目标,以任务完成为驱动,依托各级各类教改、科研课题,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积极践行高校混合式教学,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

四个支撑: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创建社区平台、利用社会资源。

截至2017年底,31个省(区、市)均开展了承包地确权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土地确权将进一步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和优化配置。随着土地确权工作的完成,下一步应当做好土地流转市场服务工作,让农村土地确权证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土地确权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后续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农村宅基地改革“三块地”改革中推广。

图1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基础量概念很好地匹配了国内市场特点,并将市场价格向上传导到炼厂,从而指导炼厂结构调整,确保效益最大化。体现了市场化方向,兼顾集团公司一体化实际,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思想的具体体现。基础量概念的实践意义重大,具体好处如下:

教育技术学专业“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极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很好的将以下三个方面有机整合:

一是实现了培养目标上的“文化、知识、技能”的整合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文化基础薄弱、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应用、评价技能”“网络组建与管理技能”等)不过硬、发展后劲不足等。“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现了应用型专业的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应当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创新能力,又应当具有扎实的实践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多场展会同期活动也陆续拉开帷幕,思维碰撞与精彩观点将全方位呈现于此次展会上。本次展会现场组委会还联合参展企业共同推出了“珠江三角地区汽保精品特卖会”、“定时抽奖”、“限时竞拍”等系列优惠活动。

评价是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的指引和方向。可靠的评价依靠客观、全面、持续的评价数据。多维、海量、多元的大数据为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思路。根据多元评价体系,依托我校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构建了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的多元评价体系。实施了由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精准化评价组成的四类评价方式,通过学前摸底、小组汇报、中期考核、期末测评、制品分享、平台数据分析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和个性化的评价;形成了由学校,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的政府,社会组织,进行“互联网+”服务考评的实践实习单位,进行自评、互评的学习者组成的五方评价主体;建成了蕴含“课程内容、技能竞赛、实践培训、虚拟社区交互、学习产品、学期贡献”的六项评价内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与活动,多维、全面、精准的评价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是实现了实践主体上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本质特征。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聚集多方智慧和力量,包括兄弟院校、教育局、企业、中小学等各单位,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高校、企业、学校、个人四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机制壁垒,促进人才培养诸要素与各式资源汇聚融合,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了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省级特色专业。

三个面向:面向信息化发展、面向社会化服务、面向国际化视野;

三、“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路径

“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系统化、全方位推进。为此,我们着重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培养、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以特色课程为核心,开发“三层面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技术发展趋势、教育改革要求、社会用人需求、专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因此不同高校就形成了丰富各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广州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构建了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的国家级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南京某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构建了包括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三大基础支撑,通修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方向必修课程模块以及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五模块的课程体系。徐州某大学构建了三维一体,四项全能的课程体系。各个学校的课程体系都在进行与时俱进的修订,都突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践性、应用型的学科特点,但对文化基础强调不够。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的宏观要求和社会需求,以“以生为本、知行并举”教学理念为指导,发挥学校自身优势,以优势课程为主旨,构建了由“文化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和“基础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实训课、拓展延伸课”五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删减《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声电视教材制作》等传统课程,增设《教育哲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文化特色课程和《创客教育应用》《微课设计与制作》《MR虚拟仿真》等技能特色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和求实创新意识等,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如下图2和下页图3所示。

图2 “三层面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二)以“五三工程”为举措,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要素,只有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会有卓越的教学和科研,才能高效促进人才培养。为此,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制定“五三工程”师资引培措施:对引进人才采取“对焦、对标、对特”的“三对”原则,促进了人才引进的高效性;实行“定团队、定方向、定职责”的“三定”政策,目前形成了包括虚拟社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三大研究团队;实行“给经费、给项目、给承诺”的“三给”政策;对技能型教师采取“进企业、进行业、进公司”的“三进”政策,培养了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对研究型教师采取“出师门、出校门、出国门”的“三出”政策,鼓励教师出国访学、跨界交流。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充分点燃教与学的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图3 特色课程

(三)以“伦理规范”为保障,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个融合: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基础与技能、线上与线下;

(四)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四五六”多元评价体系

本刊讯 作为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由西安凯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创,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教工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影《大漠驼铃》新闻发布会前不久在西安举行。据悉,该影片已成功入选2018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将于2019年3月在我国和哈萨克斯坦正式开拍,并于2019年9月10日进行公映。

四、“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点

(一)制定国家行业规范——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

依据教育虚拟社区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及十多年来进行的“教育虚拟社区”实践,在调研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的基础上,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制定了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梳理和明确各类主体行为在社区交往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全国“创新教育与职业发展实践”“平安校园文化专题社区”“传承中华文化根脉社区”等195个社区推介施行,受益者高达222729人,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健康有序地进行提供了规范保障,应用效果良好。

(二)创新厚重文化基础与精湛业务技能并举的课程体系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依据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内在发展规律,基于“定位导向、学科交叉、服务社会”的课程设计理念,优化课程体系,突显学校特色,增设文化特色课程和技能特色课程,形成了以“厚基础+精技能”为定位导向、“三层面+五模块”的厚重文化基础与精湛业务技能并举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必将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趋势和方向。

(三)构建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的“四五六”多元评价体系

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始终秉持“全体”“生成”“自为”“自组织”以及“多元评价”的培养观,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构建了由四类评价方式、五方评价主体、六项评价内容组成的“四五六”多元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将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精准化评价有机整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政府、社会组织、实践实习单位、学习者的评价主体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包括“课程内容、技能大赛、实习实训、虚拟社区交流、学习制品、学期贡献”六项评价内容的精准化评价,有利于培养“厚基础+精技能”的教育信息化人才。

五、“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

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有助于解决教育技术学人才定位不当、课程体系僵化、师资队伍不优、教学模式陈旧、质量评价单一导致的文化基础薄弱、业务技能不精的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推广应用范围广泛、媒体宣介影响深远,特别是该体系的实施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精湛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在帮助学习者提升专业认知能力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学习者个性的完满建构和塑造。

该培养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了大批信息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对该人才培养体系满意,认为该体系涵养了文化底蕴,夯实了知识基础,强化了专业技能,渗透了思维培养。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95%以上,97%以上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示满意;就业单位普遍认为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在工作上有着谦逊的态度,有着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工作上做到脚踏实地,富有责任心,能够在自己的单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深受广大就业单位的认可。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等比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同时教育技术学自身专业内涵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2018年成功获批教育学博士一级学科和教育学专业博士授权点;2018年教育技术学专业成为山东省唯一招收公费师范生的专业;2014年教育技术学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获批6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与传播技术”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获批山东省重点新型智库;2017年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获批山东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

六、结语

我们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立足专业,上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在“生成”“自为”“自组织”的过程中将知识的本原性关照再现,即:促使学生用知识守护人性,孕育德性,实现个体存在的完满。因此,既不能把研究与改革当成“借技术之力助推知识功利化”的工具,也不能把教学改革当成“实现一己私利形式化”的名片,否则会导致学习者失去超然的宁静、远离心灵的彼岸。我们进行的研究与改革应是有“温度”的事业,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变革、融通媒体发展的同时,还应注意要对学习者充满人性的关怀,应该涵化学习者“修生养性”的德性、情化学生态度价值的品行。让我们的研究与改革能够守住“知识的本原性关照”这一古典的余韵,散发出有着形上魅力的幽微馨香。

参考文献:

[1]安涛,李艺.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与“跨学科”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6):9-15.

[2]杨九民,梁林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7):98-103.

[3]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6):31-41.

[4]徐福荫,黄慕雄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2,47.

[5]张文兰,佀新学.“多层次、综合化实验教学体系”促进数字传媒技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4):96-100.

[6]王健,李玉斌.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7-120.

[7]孙立会,葛兴蕾等.教育技术学科“U—E—S”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供给侧改革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8,(3):53-59.

[8]陈明选,苏珊.STEAM 教育视角下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9,(3):27-32.

[9]任友群,顾小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教育研究,2019,(1):141-152.

[10]安涛,周进等.从“知识”到“思维”: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学科转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17-21.

[11]智慧融合 协同创新——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EIIA(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研讨会在穗举行[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5.

[12]梁琪,滕涛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115-120.

[13]张洪孟,胡凡刚等.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的归因分析及应对[J].中国电化教育,2014,(4):63-70.

[14]胡凡刚,高翠等.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对社区交互影响的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5):59-6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of “Thick Foundation + Fine Skil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u Fangang, Wu Huanqing, Li Xingbao, Zhao Keyun, Liu Yongq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Qufu Normal University, Rizhao Shandong 276826)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ew demands of the society for a large numb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and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conducting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specialized field, the disciplin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must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with the deep cultural foundation as the first and the exquisite business skill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mote model reform and system reconstruction, and lea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clearly defining the goal, connot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thick foundation + fine skills train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aking the "three-level and five-modul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as the carrier, based on an optimized team of teachers, supported by an ethical “educational virtual community”, i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taking the “school (region, enterprise, government)” cooperation as a practical platform, and guaranteed by a multi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educational big data.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ogram design, demonst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years of practice testing,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ick foundation + fine skills”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s oriented to information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en constructed. The system not only cultivates a large number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talents, but also provides a path and meth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s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bject; "Thick foundation + Fine Skills Sophisticated Skills";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Ethical Norm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860(2019)07—0115—07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09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胡凡刚: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虚拟社区理论与实践、网络教育应用(hufangang5@163.com)。

吴焕庆: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面向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wuhuanqing@126.com)。

李兴保: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lixingbaosd@126.com)。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人生,幼儿学步的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呀呀学语的不断犯错又不断纠正、身患疾病的力抗病魔又康复如初等等,人生总是饱含挑战、磨难,而我所体会的登山、学习不过是人生挑战的缩影。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所以,当你站在低洼之处时,记住咬牙而上,因为欲穷千里目就需要更上一层楼;当你学习遇到困难时,记住能近取譬,因为循序渐进才能下学上达;当你准备远行又被距离吓到时,请记住迈开步子,因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赵可云: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学习能力发展、教师专业发展(zhkeyun@126.com)。

刘永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动画艺术(460004862@qq.com)。

收稿日期: 2019 年3月19日

责任编辑: 赵云建

标签:;  ;  ;  ;  ;  

教育技术学科“厚基础+精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