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高级中学设计——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论文_刘镕玮

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高级中学设计——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论文_刘镕玮

(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3)

【摘 要】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高级中学,应以开放布局激发校园活力,以复合型功能空间促进交流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通过引入“活力之丘”、“叠加校园、立体校园”等概念,使校园开放好用又独具个性特点,搭建起学生提前适应国外新环境的桥梁。

【关键词】效实中学东部校区;国际化教学;活力之丘;叠加校园;立体校园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0-0047-02

1.引言

教育建筑经历了从早期“教室+连廊”模式到关注除教室外的开放空间的营造的转变,诸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北京张家洼小学等一系列的新时代校园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项目在参考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同时,结合自身环境特点,努力打造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开放校园。本文以介绍项目背景、提出原则和目标、阐述设计内容、总结设计成果为结构,展示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高级中学设计。

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占地6.7hm2位于宁波市东部新区核心区,是完善新区服务配套的基础上,引进当地优质教育资源而建设的国际化高级中学,也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母校新校区。新学校建成后会开展IB、AP、A-leve1课程。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完全与国际接轨,搭建起学生提前适应国外新环境的桥梁。

区别于近二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快速建造的教育建筑,在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国内外优秀案例后我们对设计提出如下原则:

(1)符合国际化教学的要求。促进交流、互动、合作是国际化学校设计的焦点,配合以交流为核心的学习模式打造共享空间,通过对建筑空间本身的趣味性激发校园活力。

(2)注重校园独特个性并融入城市生活。新校园设计应顺应宁波东部新城理性、务实的城市脉络。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形成积极、正面、互动开放的有机整体。

(3)关注教学场所新形制的导入。“连廊+教室”式的“教育机器”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校园建筑内外部空间应多样、复合、交融,突破线性的单调乏味的秩序化校园空间形制,创造出富有体验感、场所感的情景式校园。

(4)顺应当地气候与文脉。通过空间和材料回应场地、气候及地域文化中特有的传统记忆,使整个校园的氛围既植根与当地,又立足于当下,更面向未来。

以开放布局激发交流的活力,以复合型功能空间促进交流的多元化发展是效实中学东部校区建筑设计的核心目标。在国际化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过程采用不固定班级的选课制,将国内普通高级中学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团队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将以团队合作关系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使学校变为团队活动的场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并能推动青少年未来进入既充满潜力、也富于挑战的知识社会[1]。

随着设计原则与目标的逐渐明晰,我们通过引入“活力之丘”这一元素来实现建筑愿景。“活力之丘”主要承担着三大功能:①扩大版的风雨廊。顺应当地气候特点,提供全天候的交流空间;②整合功能分区。它将教学区、看台、运动场整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活动、交流的机会、使互动发生于课堂, 更发生于课外;③“活力之丘”穿插于各建筑单体之间,它与建筑碰撞、连接且相互支撑,校园空间变得丰富且充满活力,交流场所遍布校园每个角落。

“活力之丘”在将校园重新整合的同时,在垂直层面将校园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它们各承担着不一样的功能。下部空间由地面一层及地下一层组成,包含大体量的、公共性的功能体块:如大礼堂、报告厅、图书馆、校史展览馆、音乐与美术教室、科技活动室、食堂等。相互独立的功能体块被统一覆盖在“活力之丘”之下,体块间的半室外灰空间为学科间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同时创造以图书馆和下沉广场为中心的环形流线,以上功能体块都环绕在其周边,同学们环绕一圈即可体验大部分的校园生活。下沉广场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及向心性的场所感,成为校园的活力中心,其与图书馆的结合促使阅读无处不在,交流随时发生。

中部空间指“活力之丘”上表面及与其连接的各单体建筑二层。“活力之丘”上表面做了大量的屋面绿化,塑造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草原形态,其悠扬舒展的外形将建筑消隐在绿色之下,建筑、景观以及活动场地融为一体。它的表面依据功能需要折叠起坡,自然地形成礼仪广场,露天看台,下沉剧场,休闲座椅等功能场所,极大增加了室外活动空间,成为校园活动的重要载体。

“活力之丘”以上部分即垂直界面的上部空间,包含了那些更重复性的和更明确的功能,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和行政楼等。其中我们将两栋教学楼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教学功能的集合体,区别于普通高中将普通教室与实验室分别置于不同建筑的做法,在这里选课教室、实验室、教学活动室、教师办公室都布置在一起,缩短了功能流线,符合国际化教学中选课制教学的要求。教学楼中的四层通高的共享中庭更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了积极场所。

“叠加校园,立体校园”是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我们将不同的功能进行了叠加组合,如教学楼和图书馆,行政楼和风雨操场,“活力之丘”覆盖着校史馆,艺术教室、大礼堂,自身又起伏蔓延出食堂和看台。功能叠加避免了“活力之丘”对校园空间的割裂,反而带来了功能和行为的复合化与集约化,从而节约了流线和用地,创造了便捷的校园生活。校园的景观绿化也是多级立体的:如下沉竹院、“活力之丘”、空中花园、屋面农场等,具有功能性和趣味性的景观设计结合“活力之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在这座生机盎然的校园里,学生接触自然,感受四季,闻风听雨。

在单体建筑的造型设计上,我们坚持设计与建造的当代性,顺应宁波东部新城规划的理性框架。设计中并没有采用江南的粉墙黛瓦,而是大量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通过对材料本身的质感、色调的选择及多种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形成透与不透的视觉效果,表达浙东地域文化的层次感、朦胧感、多义性。

2.结语

通过“活力之丘”、“叠加校园,立体校园”等手段,完成了注重交流的开放校园设计,符合国际化教学的办学要求。青春的岁月如此美好,希望我们设计的这些独特的场所与体验伴随老师和同学的一生,在很多时候给他们回忆、勇气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库恩/Christian Kühn.徐知兰译.21世纪的学校-从教师住宅到团队活动场所[J].世界建筑,北京:世界建筑杂志社,2011.

论文作者:刘镕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  ;  ;  ;  ;  ;  ;  ;  

国际化教学模式下的高级中学设计——宁波效实中学东部校区论文_刘镕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