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农业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972X(1999)08—0027—04
从动态角度考察,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并促进其转换与升级是一个历史过程。建国以来,为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并促进其转换与升级为现代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农业机械化、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化等在内的诸多重大改革性措施。但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仍然较为落后,农业运行中的传统产业属性明显,而现代产业特征不显著。笔者试图结合我国的实践探索,就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的内涵、特征、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一、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的内涵
国内关于农业转换与升级问题的讨论十分混杂,并形成多种难以统一的理论。这与中国现代农业发育程度低、农业的产业特征及属性不明显这一实际状况密切相关。根据国外现代农业发育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农业转换与升级具体包括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指对传统农业加以改造,并促进其转换、升级为现代产业的过程。国内外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并促进其转换与升级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力;而市场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需求结构转变及需求规模扩展,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传统农业改造,并促进其转换与升级的主要拉动力。另一种类型是对新型农业产业进行培育,并促进其发育与成长的过程。促进新型农业产业发育与成长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高新技术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转化、渗透形成新型农业产业。例如,以色列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等高新技术,培育形成发达的蔬菜、果品、花卉等现代农业产业。二是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新型的农业产业。例如,建国后,我国政府通过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集团等方式,对东北三江平原等地区的宜农荒地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并建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产业体系。
二、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过程的基本特征
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的实践探索及世界先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考察,可以看出,以传统农业改造为基本内容和以现代农业培育为基本目标的农业转换与升级过程,具有以下七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1.农业及相关产业运作过程商品化。即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运作过程中,从其投入的生产要素到产出的产品都是商品化的。换言之,按照现代产业标准衡量,处于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业,其产业管理思路及产业组织方式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中的农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业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销售为目标,来组织要素投入,并进行生产管理的农业。
2.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组织规模经济化。即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组织变革与资产重组过程中,农户及其相关微观组织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产出中单位产品的相对成本不断下降,运行效率及微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换言之,按照现代产业标准衡量,处于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户及其相关产业组织,其经营思路及管理目标与自然经济中的农户、产品经济中的集体经济组织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户及其相关微观组织是一种讲究节约资源损耗、注重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产业组织。
3.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化。即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培育形成产业关联程度高、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换言之,按照现代产业标准衡量,处于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业,其结构演进方面具有三种表现: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资源结构保持动态均衡,以便在宏观上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其市场需求结构间保持动态均衡,以便提高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有效供给的程度;三是农业与其产前产业间、产后产业间保持动态均衡,以便借助农业与其相关产业间存在的相互促进、交替拉动、轮换升级的产业关联关系,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均衡发展。
4.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基地化、集中化和区域规模经济化。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不同含义:一是在区域分工基础上,发展粮食等商品农产品基地,逐步实现种植、林果、畜牧、水产等产业布局基地化;二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逐步实现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集中化,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形成新的农村经济增长极,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三是在基地化和集中化基础上,为农户等各类相关微观组织创造具有区域规模经济条件的经营和竞争环境,逐步形成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及农村产业带。
5.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装备技术密集化。即以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推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领域转移、扩散和渗透,从而提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6.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产品标准化、包装化、品牌化和商标化。即按照现代产业标准衡量,处于转换与升级过程中的农业,其产业组织方式像城市大工业一样,其产品也像城市大工业产品一样,都需要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具体包括: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以适应区域性、全国性和国际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的发展;二是绝大多数农产品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各类加工产品,都需通过建立各自的行业标准和树立各具特色的品牌和商标等方式,提高其行业保护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均应以包装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并参与市场竞争。
7.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交易过程市场化。即在农业转换与升级过程中,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摆脱政府行政定价,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与此相对应,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交易过程逐步摆脱政府直接干预,转变为以市场为载体,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交易与流通过程市场化。
三、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的基本模式
1.农业产业组织变革与重组。在工业化及城市扩展过程中,农业发展普遍面临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微观组织的经营规模太小。这种产业组织方式导致:在国内市场上,农户等相关产业组织大都处于过度竞争的经营环境之中,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在国际市场上,农户等相关产业组织,又缺乏与其同行开展有效竞争的经营规模,农业等相关产业运行的效率很低。因此,以农户等相关产业组织改造为中心,促进其在时空上分化、集中和重新组合,培育并建立资源配置效率高,且能够开展有效竞争和一体化的产业组织体系,就成为推进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进程的基本思路与模式。
从更深层次考察,农业产业组织变革之所以必要,是因为:(1 )在科技不断进步条件下,支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变得日益复杂,原有的产业组织(如中国的农户)拥有的科技知识和获取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满足农业转换与升级的需要;(2 )在耕地等农业资源相对稀缺背景下,受融资能力及资本扩张条件的制约,原有的产业组织(如中国当前的农户)不能得益于规模经济;(3)在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现代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广泛运用,导致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不断提高,因而客观上要求对微观组织加以改造,以提高农户等产业组织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农业产业组织变革之所以可行或者得以实现,又是因为随着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储存、运销等经济条件的变化,农户等相关产业组织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开展合作及组建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公开化市场交易制度的部分功能变得更为经济。因而从产权基础看,规范而有效的产业组织变革与重组的实现模式有四种:独资制(产权独立基础上的自主经营),在农产品加工、储存、运销等产业领域组建较大规模的产业组织时,可选择这种模式;合伙制(股份合作制),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领域组建紧密型、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组织时,可选择这种模式;规范的股份制,在农产品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领域组建紧密型的大型产业组织时,可选择这种模式;契约制(产权独立基础上的契约式合作),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领域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行业管理组织时,契约制是可供选择的最佳模式。
2.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从动态角度考察,不断协调农业内部及农业与其相关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成为推进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农业的另一种基本思路与模式。遵循这种思路与实施这种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主导产业选择,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动态化的产业配置等方式,培育和建立产业关联程度高及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转换与升级过程中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可围绕四种基本产业的扶持与建设展开:(1)优先扶持基本产业。 一般而言,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是基础产业,其基本功能是为其他相关产业扩展的过程创造和提供产品剩余。这种剩余包括两部分:一是为乡村劳动力及人口从农村地区分化出来,并向城镇集中提供商品性生活必需品;二是为相关产业的扩展提供商品性原材料。由此可见,基础产业是其他相关产业分化与集中的前提与基础,因而通常需要优先加以扶持。(2)消除和克服瓶颈产业。 瓶颈产业是指由于其自身发育程度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太低,成本太高,或者由于其自身发展规模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数量太少,从而制约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一般而言,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过程中需要强化扶持的瓶颈产业主要有良种供应等农村科技服务业、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业、电力等乡村能源服务业、道路等乡村交通运输业、仓储等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市场基础设施业、信息网络等市场信息服务业、森林等环境保护服务业七种类型。(3)保护幼稚产业。 对农业转换与升级过程中刚刚起步和缺乏竞争能力,但又具有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的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通常要通过税收、财政、金融、贸易等措施加以扶持,以便促进其快速成长,并提高该类产业在同行业中的盈利能力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的能力。(4)重点扶持主导产业。 按照通行标准,主导产业选择应同时满足三个标准,即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上升标准、产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收入需求弹性标准和相关产业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显著标准。根据这三个标准衡量,农业产业转换与升级过程中需要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主要有粮油精加工业、淀粉精加工业、食品深加工业、蔬菜及果品深加工业、肉类及奶类加工业、水产品深加工业、低度酒类及饮料加工业、棉毛麻丝深加工业、皮革深加工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十种产业。
3.产业布局调整与重划。从产业布局角度考察,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由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布局分散,产品生产的集中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在农产品收购、加工、集散、运销等方面成本太高,以致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缺乏较为经济和具有效率的基础产业支撑系统。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也较为分散地布局在广大城乡地区,以致加工等相关产业对农业的拉动力不足。因此,调整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促进主导产业在时空上不断分化,并向各自适宜的经济区域集中,培育和建立拉动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进而提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的聚集效应,就成为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并促进其升级为现代农业的又一种基本思路与模式。
从理论上分析,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布局重划需要同时考虑区域资源的供求状况、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和区位的合理性等方面的复杂因素。具体要求从三个层面展开:(1)商品性基础产业产品基地建设。 扶持建立集中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粮油、棉麻丝、蔬菜、水果、林特、肉奶蛋、皮毛、水产品等商品农产品基地。(2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运销业分化与集中。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分层次制定或修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布局。具体体现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项目逐步从乡村地区分化出来,并向以县城为主的中心集镇集中,为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实现规模经济化创造条件。二是在完善农村集市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心集散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加快地区性、区域性和全国性批发市场建设,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费用,促进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销业逐步从分散的和缺乏现代协作条件的乡村地区分化出来,并向以中心集散市场、批发市场为轴心的城镇地区集中,提高其运作效率和竞争能力。(3)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与开发建设。 按照各经济区域的经济及资源结构、科技及投资实力、产业及产品集中程度、市场区位及运销条件等,以培育和形成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增长极为目标,在经济、科技、运输、贸易较为集中和发达的海岸沿线、关境沿线、江河沿线、交通沿线地区和大中城市周围地区,规划和建设各具特色,且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销等相关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带。
收稿日期:199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