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车工业的选择_汽车论文

上海汽车工业的选择_汽车论文

上海汽车工业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汽车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加速发展上海工业经济,形成上海工业经济的新格局,市委、市府决定要组建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具有相当规模和经济效益,并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相当竞争能力,集工业、贸易、科研、金融于一体,兼有综合商社功能的大型企业集团。计划到1995年在上海工业系统要完善和组建汽车、大电气、工程机械、轮胎、凤凰等20个大型企业集团。这里就组建上海汽车集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些探讨。

一、上海汽车工业的现状

汽车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汽车工业是一个国家基础工业综合水平的反映,也是现代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上海的汽车工业经过五十年代中叶到八十年代初将近30年的缓慢而艰难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以上海牌轿车、幸福牌摩托车、上海牌拖拉机、大通牌载重车为主导产品及其配套零部件的生产体系。改革开放给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1985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建立了合资企业,率先引进了具有八十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桑塔纳轿车制造技术,成为国家宏观布局的轿车生产基地。1991年召开的上海市人代会进一步确定了在本世纪末把汽车工业建设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目标。

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是上海汽车工业的主体。为了适应上海汽车工业发展需要,上汽总公司于1988年1月改制为市属企业性公司,对下属企业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六统一”管理,以一个经营实体向市经委、市财政一头承包,实行统一结算、统贷统还、统负盈亏。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汽总公司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目前包括21个全资企业,7个控股企业和若干个参股企业,其中控股、参股的中外合资企业7个。现有职工近6万人。

随着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上汽总公司逐步形成了资产一体化、管理分层次、投资权集中、经营权分散,按三层次三中心(投资决策中心、经营利润中心、生产成本中心)模式建立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上汽总公司果断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突出轿车的主导产品地位,集中投资、集中力量,抓好桑塔纳轿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及配套零部件的国产化、形成了以生产轿车为主,同时生产摩托车、载重车、拖拉机、乘用车及其配套零部件的生产格局。

二、组建上海汽车集团的必要性

1.我国汽车工业面临国际汽车工业日益严峻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个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只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各大国际汽车集团纷纷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适应市场竞争。

我国的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作为汽车工业代表产品的轿车,则起步更晚。上海汽车工业经过将近10年的建设,才形成年产10万辆的规模,到2000年才能达到30万辆的经济规模。然而这一生产规模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要相差整整一个数量级。国外一般情况下每三、四年就推出一个新车型,由于我国轿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很难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汽车工业涉及面大,它的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和配合。汽车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建筑在这些行业的同步发展上。因此,通过组建上海汽车集团,加强资产联结纽带,扩大与相关行业的经济合作,从而形成经济规模,缩短与国际汽车工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增强与国外汽车公司的抗衡能力,不仅能保住国内市场,而且还可利用“复关”的有利时机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汽车工业自立于国际汽车工业之林。

2.参与国内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竞争的需要。

我国汽车工业在近十年中,通过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逐步形成了8大汽车生产厂家,但“散、乱、差”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由于轿车价格的扭曲,各地争相发展轿车,除国家批准的“三大三小两微”外,一些低劣的拼凑车、冒牌车充斥市场,搅乱了汽车市场。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证明:只有形成经济规模,才能挤垮那些生产水平低下,产品质量低劣的小企业。为了形成经济规模,一汽、二汽纷纷制订了2000年形成一百万辆生产规模的发展战略;天津、北京也确定了本世纪末达到年产30万辆的目标。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将愈演愈烈。

上海汽车工业由于起步早,率先形成轿车经济批量和国产化,在国内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一汽、二汽凭籍较好基础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实力雄厚,在固定资产、技术开发、专业人才、流动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及已经形成的集团力量,不仅将很快赶上上海,而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将称霸国内市场。

上海汽车工业要保持目前的优势,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上海的配套优势和现有的“时间差”,跨出行业,跨出地区,建立以资产为联结纽带,产品配套为经济联系的大集团,增强自身的实力,这是上海汽车工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措施。

3.组建上海汽车集团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上海汽车集团,可以提高上海汽车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投资集中度,克服目前的散乱现象,增强企业后劲,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生产、科研、销售、服务的结合;同时,也为解决政企职责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创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一种实现形式。

4.集团化是加快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上汽总公司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轿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零部件国产化率的提高,上海汽车工业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

但是上海汽车工业尚未形成经济规模,缺乏自主开发能力,产品单一缺乏应变能力等等也十分明显。为了迅速发展上海汽车工业,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扩大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规模,多开办分厂或分公司,其结果是使它成为更大的企业,形象地说就是“大船模式”;二是向其他企业投资,从参股到控股,发展子公司,其结果是形成企业集团,形象地说就是“舰队模式”。我们认为,采用“舰队模式”比“大船模式”有许多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省投资,办子公司可以利用其他法人的资金,“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二是可以减少风险,子公司经营失败,母公司只以投入资本承担有限责任;三是结构调整灵活,母公司可视主客观条件变化,出售子公司股份,或购买其他企业股份,使之成为自己新的子公司;四是可以大幅度地跨行业经营。

因此,参照国际汽车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和发展道路,建立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资产联结为纽带的组织集团化、产品多元化、经营多角化的上海汽车集团,是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组建上海汽车集团的可能性

1.上海汽车工业已形成的规模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提供了较好基础。

1993年上海汽车工业生产桑塔纳轿车10万辆,国产化率超过80%;销售收入达到307亿元,实现利润25亿元,经济效益已连续数年高居全国汽车行业之首;工业总产值达到169亿元,名列上海工业系统榜首。经过十年努力,上海汽车工业不仅建成了一个初具经济规模的轿车生产基地,而且拥有一批技术比较先进、具有一定开发能力、能为全国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厂家。上海是个老工业基地,行业较齐全,配套协作条件好,人才集中,科研力量强,浦东的开发,上海同海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些都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上海汽车工业发展规划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描绘了发展蓝图。

为了实现在本世纪末把汽车工业建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目标,上汽总公司制订了2000年发展规划:以发展轿车为主,辅以摩托车、载重车、大客车、轻型客车、拖拉机,以及配套零部件等产品,使上海汽车工业产品系列化,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到2000年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本世纪末,桑塔纳轿车形成30万辆生产规模;摩托车达到年产50万辆规模;通过合资形成年产1000万辆高级旅游大客车能力;轻型客车形成1万辆生产规模;以及形成一个门类品种比较齐全、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经营规模比较合理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同时要扩大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使上海汽车工业成为集科、工、贸、金融等为一体,幅射其他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划描绘了上海汽车集团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3.上海汽车工业的深化改革,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开辟了道路。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先后被列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现代化综合性企业集团的试点单位。上海市国资委对上汽总公司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使上汽总公司成为国有产权运营主体,从而为组建以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的上海汽车集团奠定了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使组建上海汽车集团有了规范化的依据;今年5月,上海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的成立,更为上海汽车集团组建后的资金运筹提供了保证,不仅为集团拓展了筹资融资渠道,而且加强了集团内部的资金联系,增强了集团的凝聚力。

最近,上汽总公司把组建企业集团列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目标,从而将组建以资产为联结纽带、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上海汽车集团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当务之急。

4.上海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上海的四任市长都非常重视和关心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把汽车工业列为重要支柱产业予以支持和扶植。1991年召开的上海市人代会进一步确定了在本世纪末把汽车工业建设成为上海市第一支柱产业的目标,从而确定了上海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市委、市府不仅对上海汽车工业采取“放水养鱼”的政策,在税收、留利、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而且在体制改革,转换机制等方面赋予了相当大的权限,这为组建上海汽车集团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张信律执笔) 题图:雨辰

标签:;  ;  ;  ;  

上海汽车工业的选择_汽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