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唱响时代强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利产业职工队伍建设光辉历程论文

建设美丽中国 唱响时代强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利产业职工队伍建设光辉历程

文/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再到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水利自诞生之初,就与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的治国安邦大计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把水利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整治江河堤防,大力兴修各类水库,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供水安全。进入21世纪,水利内涵又增添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新的内容。70年来,水利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水情的科学发展道路;70年来,水利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用勤劳的双手绘就了河清湖美的壮阔画卷;70年来,水利系统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动摇,彰显了产业工会的特色优势和担当作为。

筚路蓝缕,草创伟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建设就已写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之中,指出: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影响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水利问题,确定主攻方向和治理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除水害、兴水利的长期斗争。毛泽东主席先后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并第一次提出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划时代的战略构想。为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治水方略,全国上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水利建设的热潮。治淮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机构的成立打破了既往地方治水“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困局;官厅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库的建成为缺水的北方城市输送了净水与电能;红旗渠、淠史杭灌区的开辟让靠天吃饭的荒田变为沃野;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迅速涌现,大大促进了农田水利和农村水电的发展,改变着传统农村的面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圆满完成了“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治水旱灾害”的历史任务。除此之外,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人水矛盾,激发了人们对自然和治水关系的认知,“水是宝贵资源”“经济用水”的理念出现萌芽,水土保持作为江河治本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水利事业各个领域齐头并进,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适应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在全国建立和加强了以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核心的研究机构网络,形成了一支从事水利科研的优秀专业队伍。各省(区、市)相继成立了水利水电工程局,组成了由转业军人、技术人员和当地群众组成的勘测设计和工程施工人员队伍。随着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灌渠的落成运行,水利工程管理职工人数急剧增加,基本上占据了水利职工总数的半壁江山。水文站点也从解放前的寥寥无几到如今的星罗棋布,水文职工成为了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忠诚“哨兵”。门类齐全、覆盖广大的水利职工队伍自此初步成型,并马上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被誉为“治水硬汉”“当代大禹”的浙江省水利专家梁焕木同志,从上世纪50年代起带领群众肩挑手扛修建小型水库18座,先后完成叠山水库、青岭水库、郑宝山水电站、征天水库等水利项目,并总结出一套蓄引结合、旱涝兼治的宝贵经验,为农业稳定高产奠定基础,让家乡枫桥镇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

红旗渠

中国农业水利工会(后因国务院机构调整改为中国水利电力工会)作为水利系统的产业工会,工作的重点内容就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56年,中国农业水利工会就与农业部、水利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农业企业和水利建设单位开展场(站)际和同工种社会主义竞赛的联合决定》;1959年,中国水利电力工会与水利电力部联合开展了“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如火如荼的竞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水利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奉献精神,他们与人民群众一起,自强不息、团结协作,在极其艰苦的生产条件下,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山劈石、凿井通渠,以顽强的意志树起了一座又一座水利丰碑。

转轨变型,无怨无悔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对水利方针进行了调整:“搞好续建配套,加强经营管理,狠抓工程实效;抓紧基础工作,提高科学水平,为今后发展做好准备”。水利工作的重点开始向管理和增效上转移,法律法规趋于完善,水价、投资体制改革提上日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国家政权制定的第一部统一的水法,标志着我国开始走上“依法治水”的新里程。其后又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在农村,小水电在党的政策推动下实现了初级电气化,促进了地方工业、乡镇企业的繁荣和产业机构的调整,帮助大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农田水利也走上了“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路子,探索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改革途径和办法;农村饮水解困正式列入国家规划,加快了农村人畜饮用水安全和乡镇供水的步伐。改革开放前开始兴建的葛洲坝工程顺利验收,迅即为华中地区工业和城市发展用电发挥了巨大的效能,并为三峡工程的启动做好了准备。

水资源节约保护不断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约束作用显现,万元GDP用水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909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45.6立方米,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到了21世纪,全党和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对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002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正式施行,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开始了为期5年的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使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踏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水利方针,即“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转变,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深入,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等民生水利实现了重大跨越。

式中:wCaF2为试样中氟化钙的含量,%;1.9481为全钙含量换算成氟化钙含量的系数;0.7801为碳酸钙含量换算成氟化钙含量的系数。

农田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灌溉面积11亿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亿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升至0.55,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6642亿斤提高到了2017年的12358亿斤,几乎翻了一番;农村供水工程达到5887.46万处,总受益人口8.12亿人,解决了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目标。

研究会广泛联络且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力量,与国内外的智囊机构、研究团体形成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数百名知名的专家学者领导和参加有关研究活动,形成了特有的系统工程研究人才库。钱学森、宋健、蒋正华、李忠凡、马俊如、孔德涌、于景元、景天魁等老一辈的系统工程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人口专家都对研究会会的工作给予过重要的指导和帮助,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以来,研究会的专家学者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供了几十份建议等报告,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承担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委托的研究课题和国家软科学重点攻关项目几百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休克1例 … ……………………………………… 杨晓玲,李飞,冯佳梁 263

南水北调中线滹沱河倒虹吸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

人水和谐,担当奉献

水资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全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795座,水库总容积9035亿立方米,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6.7%和125.2%;除南水北调工程外,建成的引滦入津、引黄入青等多个供水工程满足了城市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涌现,对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一度达到132万人的水利职工队伍开始转岗分流,职工身份发生变化,出现了困难职工群体,迫切要求工会在发挥团结引领职工群众的建设职能之外,还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01年全国总工会机构改革,水利划入中国农林工会组成中国农林水利工会(现名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作为水利系统的产业工会,坚决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方针,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水利职工生产生活困难状况,分析成因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撰写了大量综合或专题调研报告。为了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府制定的具体决策,中国农林水利工会与水利部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2002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后,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多次开展全国性或地区性调研工作,追踪《意见》落实情况,多篇报告得到中央或地方领导批示,推动了水管单位定岗定编、水管职工享受待遇,在水管体制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长江流域血吸虫病危害水利职工身心健康问题,与水利部联合开展调研,报告得到中央领导批示。2006年国务院通过了《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惠及长江流域水利职工十几万人。反映四川、辽宁等多个省水利施工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的报告得到了当地政府领导的重视,缓解了职工的生活困难。种种措施充分调动了水利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队伍稳定、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标志性重大水利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取得了突破性的历史成就。

寓山位于柯山余脉,寓园是一个顺着山丘和水道稍加整治而成的天然山水园。寓山西与柯山相望,东西面是古鉴湖,与内园水道相通,东、南、北三面视野深旷。造园便利用这一地形条件,把远近山水佳景尽收眼底,开发远眺之旷朗景观;建筑物则因山就势,呈“屋包山”态势。

大型水利工程效能卓著,世界最大规模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成,截至2018年累计生产1000亿千瓦时绿色电能,同时具备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等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发挥重要作用,已向受水区供水130多亿立方米;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在建投资规模超过9000亿元。

防汛抗旱减灾成就辉煌,不仅战胜了东北三江大水、太湖流域特大洪水等多次洪涝灾害,还成功防御和科学防范了部分洪水、44个台风袭击和部分地区严重干旱,因灾死亡人数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确保了大江大河、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随着新一轮水利建设的蓬勃开展,水利职工队伍继续壮大,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0余万成长为2011年的102.47万人。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后,国家明确了以“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水利部也据此提出“科教兴水”战略。水利职工队伍分工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学历、技术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了水利科研成果的诞生和应用。由于水利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水利职工往往工作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艰苦地区。尽管面临重重困难,水利职工依然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如“高原上的格桑花”谢会贵同志,作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玛多水文巡测分队的一名普通水文勘测工,三十年如一日扎根高寒缺氧的黄河源头无人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困难,把理想和人生融入了我国治黄事业。在历次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关键时刻,水利职工更是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崇高的思想觉悟坚守岗位,冒着生命危险测报水情、抢修堤坝、疏泄洪峰。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水利职工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与官兵共同奋战在抗洪抢险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不计小家得失,铸成血肉长城抗击惊涛巨浪,集中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展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品格。2008年汶川地震后,水利专家和一线职工群策群力、鏖战半月,成功完成唐家山堰塞湖应急除险,创造了一个世界水利奇迹。

进入新时代,水利事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11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发布《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并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将包括水生态文明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与之相应的,治水主要矛盾也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成为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

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工农业用水的节节攀升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状况,黄河断流现象频繁出现;另一方面,1991年淮河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罕见特大洪水给防洪安全和水土保持敲响了警钟。这期间,党中央高度重视、密切关注水利工作,多次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应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扭转水资源危机。1990年,中央首次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一论述,对水利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正式拉开帷幕,一系列“国字号”水利项目通过论证开始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彻底解决了黄河断流现象,减轻了下游河床的泥沙淤积问题;治淮19项重点骨干工程和长江堤防、松花江嫩江堤防建设筑牢了中下游城市的防洪安全屏障,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和控制性枢纽为主体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

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理念深入人心,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已在105个城市开展试点,黄河、黑河、塔里木河等流域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引江济太、珠江调水压咸、引黄济淀等工程的生态调度效用突出,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38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1980万亩,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400多个。2018年,全国河长制、湖长制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共计130多万名河长、湖长将为我国河湖管理治理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锤炼出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水利职工队伍。截至2017年底,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达90万人,其中大、中专学历以上的近66万人,占全国水利职工的73%,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高技能队伍。这些职工广泛分布在7大流域31个省(区、市),从事着水利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农田水利、水电运营、规划勘测设计、水文、水土保持、科研教育等基础却重要的工作,日日夜夜守护百姓安宁、保障粮食生产、助力经济腾飞。原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河南直管局副局长蔡建平同志,一肩扛起千里中线长渠的一头一尾,带领参建各方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圆满完成了世界最大输水渡槽——湍河渡槽建设任务,推动了南水北调南阳段工程提前完工,为中线干线工程如期实现汛后通水大目标作出巨大贡献,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成为了新时代水利人的典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履行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以满足水利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结合产业发展和自身实际开展了多项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劳动和技能竞赛方面,围绕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与原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现划归水利部)联合开展劳动竞赛,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水利部联合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其中长江经济带发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全总确立的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重要内容,让这一工会传统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并从中选树了一批扎根基层、本领过硬的水利系统“绿色生态工匠”,广泛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竞赛活动为发挥水利职工主力军作用、推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源头参与宏观维护方面,借助联席会议平台,与水利部联合出台了《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关于加强全国水利系统帮扶中心(站)建设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为保障职工民主权利、加强工会精准帮扶提供了政策依据,有效推进了相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在服务职工方面,针对水利职工“点多、线长、面广”的分布特点,高度关注偏远、艰苦地区一线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基层站所建立职工书屋;持续开展“送温暖”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为困难职工送去温暖与关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过去,水利职工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的建设者身姿依然历历在目,“献身、负责、求事”的行业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拼搏进取、无私奉献。如今,在“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鼓舞下,水利职工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不断把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向祖国和人民献礼!

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无论从客观现实需要看,还是从本身可能条件看,都越来越把创新问题提上日程。如果我们立志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人文、社会事业的迫切需求,如何在继承已有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蓬勃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

随着屏底温度提高,水冷壁辐射吸热量下降明显,分离器出口蒸汽温度亦下降明显;而末级过热器出口汽温呈下降趋势,虽然过热器总吸热量随屏底温度提高而增加,但上升幅度小于水冷壁吸热量的降低幅度;再热器吸热量随着屏底温度上升而增加,故再热器出口温度也相应增加。屏底温度每上升10℃,分离器出口蒸汽温度下降2.0℃,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下降1.1℃,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上升1.6℃,具体结果见图5。

标签:;  ;  ;  ;  ;  ;  ;  ;  ;  

建设美丽中国唱响时代强音-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水利产业职工队伍建设光辉历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