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讨论文_米海珍

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讨论文_米海珍

河南省驻马店市159中心医院 检验科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从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的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40名,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270例。分别采取末端毛细血管血液和静脉通道血液为样本进行检测。统计两组患者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据,并将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采取末端毛细血管血液样本检测指数明显高于观察组采取静脉通道血液血样检测指数,组间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严格按照采血规范进行操作,因静脉通道血液受到外界干扰较少流动畅通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少[1],应尽量采取静脉通道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静脉通道血液;末端毛细血管血液;准确性

随着医学发展,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为医学检测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医务人员通过观察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形态分布,对病情做出有效的判断[2],对血液病,出血性等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和观察指标也有临床意义。血常规检查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经过稀释后,通过专门的血液分析仪器,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本研究对患者采取末端毛细血管血液血样和静脉通道血液血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末端毛细血管血样检测数据除血小板指数低于静脉通道血液血样外,其他指数均明显显高于静脉通道血液血样,现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受的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40名,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270例。对照组中,男160例,女110例,年龄16~52岁,平均年龄(33.5±17.5)岁;观察组中,男150例,女120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32.5±17.5)岁。两组患者对照组采集末端毛细血管血液观,察组采集静脉通道血液。两组患者就男女比例、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在采集血液标本前提前安排好采样时间,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确保患者得到充分休息以及短时间内生理条件稳定。做好准备工作,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各项指数均在合格范围内,避免因仪器性能等外在因素影响测试结果。

对照组:对指尖血液采取2-3mm后再取0.02ml放到0.18ml稀释液内进行处理,血液和抗凝剂大概在5分钟左右可以完全混合,将血液标本在20~30℃时,血小板分散均匀后开始测试。

观察组:用EDAT-K2(抗凝剂)采取静脉血液2-3毫升,EDAT-K2(抗凝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它可以阻止血液中在运输过程中凝固,是血液离开人体后防止凝固的一种物质[3]。采血后及时对样本进行颠倒摇匀8-10次,防止血液凝块。将血液标本在20~30℃时,血小板分散均匀后开始测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两组均采用相同设备,确保室内各参数在正常值范围内,检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各项标本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医务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及时记录各项标本图像变化和检测数据,确保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21.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通道血样血小板计数(204±65)x109/L;白细胞(7.2±2.3)x109/L红细胞(4.75±0.42)x109/L;血红蛋白(126±14)g/L。对照组患者:末端毛细血管血样血小板计数(178±68)x109/L,白细胞(8.8±2.7)x109/L;红细胞(5.91±0.41)x109/L;血红蛋白(136±20)g/L。,组间两组患者血小板比较结果t=4.541,白细胞比较结果t=7.412,红细胞比较结果t=32.474,血红蛋白比较结果t=6.731;p值均为0.000;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发展,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为医学检测诊断的重要检测手段,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细胞参数是疾病诊断、治疗以及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对血液病,出血性等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和观察指标也有临床意义。本在临床研究中显示,末端毛细血管血液标本中除血小板指数低于静脉通道血管血液标本外,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数均明显高于静脉通道血管血液标本。虽然末端毛细血管血样在很大程度上血液成分和静脉通道血样相似,但是末端毛细血管血液采集在受到针刺深浅度、穿刺速度、挤压、血液畅通等多种外界因素均会影响血样内血小板含量以及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数,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高质量的标本才能得到高精确的检测结果。研究显示,两组血液在相同条件下静脉通道血液和毛细血管血液在血常规检查中检测结果差异明显,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采用静脉通道血液血样作为检测标本。

综上所述,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严格按照采血规范进行操作,因静脉通道血液受外界干扰少,流动畅通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少,测验值稳定,重复性好,除了14岁以下儿童外,成人应尽量采取静脉通道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4],为医务人员在诊断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病情做出有效的判断。

参考文献:

[1]程京华,闵煜榕,彭永平,等. PCI术后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脑出血[J]. 临床误诊误治,2017,30(1):69-72.

[2]徐斌,吴楠,刘壮,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1):98-101.

[3]曾俊韶,韦燕,叶慧芬. 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价值[J]. 现代肿瘤医学,2016,24(19):3121-3123.

[4]陈卫碧,温玉梅,宿英英,等. 达肝素钠致血小板减少伴严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6,18(6):455-457.

论文作者:米海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5

标签:;  ;  ;  ;  ;  ;  ;  ;  

临床检验对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探讨论文_米海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