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证券市场合作前景_股票论文

海峡两岸证券市场合作前景_股票论文

海峡两岸证券市场合作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证券市场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经贸往来大幅增长。当前除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外,还要拓宽合作领域,探讨新的合作方式和途径,加强两岸证券市场的联系和合作,这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大陆证券市场发展迅速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十分年轻、富有活力的市场。在短短几年里,无论在市场容量、运作方式、监管规则和技术操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走完了国外一些证券市场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走过的道路,成就喜人。

第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股份公司是在1984年出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5日挂牌营业。截至1994年底,共有上市公司290家,发行A股287只,发行B股58只。有15家法人股在北京两个报价交易中心上市。有11家在香港第二上市,发行H股。另有1家在纽约上市。沪、深股票发行共达609亿元人民币,股票市值4853亿元人民币。

第二,地区布局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上市公司集中在沿海省市。1992年底,沿海省市占上市公司86%,其中主要又集中在上海、深圳两市。从1993年开始,上市公司向全国各地发展,地区布局有较大改变,趋向合理。在产业结构方面,证券市场发展始初阶段,上市公司主要是金融、商业、房地产和一般加工工业。两年来,一批重要的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企业上市,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应该看到,当前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还是不够合理的。虽然工业类公司占58.4%,沪商业类和综合类均占12~13%左右,而能源、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公司仅占8.4%。在工业类公司中,国家急需发展的重化工业比重偏低。但也要看到,由于股市处于试验和起步阶段,大型基础产业的改组较复杂,影响较大,需要逐步推进。

第三,上市公司素质较好,承受能力较强。目前289家上市公司,都是经过较严格审查、素质较好,经营管理较规范,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后劲较强的企业。1993~94年,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企业流动资金相当紧张。全国不少企业经营困难。面对相对困难的宏观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

第四,市场活动内容和方式有所创新。在一级市场方面,股票发行方式多样化,简化手续、降低费用,“三公”原则逐步得到贯彻。在二级市场上,1993年下半年出现的几次收购事件,为人们展示的通过股权转移,盘活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景,使人们在实践上逐步认识“用手投票”“用脚投票”的“手脚并用”的实际作用,对提高上市公司的决策和管理水平无疑是有意义的。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正的探索公股流通的渠道。目前公股转为公众股条件还不成熟,但有些公司的公股在法人投资者之间转让,有些公司探索公股转B股。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有助于改变和改善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第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两年来,我国先后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其中主要有:①发行B股,通过B股形式吸引境外投资者和券商参加中国证券市场活动;②在香港第二上市,发行H股等;③吸引国外券商参加中国股市,如承销B股、H股等;④与国外金融机构和著名证券公司联合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和国际研讨会;⑤考察国外证券市场,研究国外证券市场的法规、运作和经验教训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为中国上市公司筹集大量资金,成为引进外资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促进我国企业转换机制,加快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进程,加快我国股市的规范化、国际化。

第六,证券法制建设受到重视。1993年底公布,1994年7月生效的《公司法》,对于规范公司的组建和运作,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于股市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证券法》也已经过多次讨论,许多重要问题已取得共识,可望于不久的将来出台。在此同时,证券监管规则逐步完善,增强了股民的信心,有力地引导股市健康发展。

二、境外金融证券业界看好大陆股市

随着大陆经济快速增长和金融、证券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境外金融、证券业界对大陆市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到大陆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建立联系、开展业务。

大陆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境外投资者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入大陆市场。从“三来一补”到投资设厂,艰苦创业,成绩显著。至1994年底,全国已批准外商(包括台商,下同)投资项目221718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000.7亿美元,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0万家,就业人员1400万人;1994年三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76.5亿美元,占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7%。外商直接投资,建立外资企业,今后仍将是大陆利用外资的一种主要形式。

1992年,大陆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总目标,加快了金融证券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引起了境外金融证券界的关注和重视。

第一,一批国际著名金融证券机构,把目光移到中国市场,对中国进行考察,了解信息。1993年9月,美国解除本国基金投资中国的限制,拥有巨大资产的美国养老基金等重要基金组织管理人员即到大陆访问,探讨投资大陆市场的可行性。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威廉·唐纳森先生1994年9月访问大陆后发表谈话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让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以及全世界都感到振奋。美国的投资者渐渐地把注意力转向中国和其它国家的股票市场。”世界著名的美林证券公司已代理和承销上海石化股票在香港第二上市,其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到本世纪末,中国可能形成亚洲最大的证券市场”。另一家著名的美国金融机构——所罗门兄弟公司设立了所罗门中国有限公司。它的董事长兼执行总裁德雷克·莫汉说:“中国经济发展引起全世界投资者的兴趣。中国市场是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及贸易增长的龙头,正是基于此,我们将这个市场看做本公司在亚洲发展与开拓的中心”。

第二,一批国外金融、证券机构到大陆设立代表处,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到1994年底,全世界已经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大陆19个城市设立302个代表机构,在13个城市建立104个营业机构。1992年以来,中国利用证券形式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取得很大成绩。例如,截至1994年底,发行B股并上市的53家企业,总市值超过20亿美元,1993~94年在香港第二上市,发行H股的11家国内企业,筹资达133亿港币;在美国以存托管凭证(ADR)上市的山东华能、华能国际电力共筹资9.55亿美元。一批国际著名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加入角逐大陆证券市场和海外融资市场行列。1994年3月,日本证券业协会确定上海证券交易所为其指定的外国有价证券市场。日本四大证券公司——野村、山一、大和、日兴已先后成为代理上海交易所B股交易的代理商,日本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证券公司买卖上海交易所上市的B股。香港百富勤、获多利等证券公司和证券中介机构,积极参予B股、H股的承销、包销或中介服务,在加快大陆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一批金融机构对于进入大陆A股市场表现了浓厚兴趣。大陆证券市场发展初期,境外已成立一些以投资大陆股市为目标的基金,主要投资于B股和H股。1994年7月底,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提出,试办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吸引外国投资基金进入中国A股市场。这个政策宣布后,许多外资机构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向外资开放A股市场,对大陆证券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可以增加股市资金流量,活跃A股交易,改变当前A股市价低迷和徘徊状况;二是可以提高A股上市公司的素质,规范A股上市公司的运作和财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加快机制转换;三是可以推动大陆股市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加快国际化进程。虽然目前引进外资参加A股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但这是大势所趋。

第四,一些国外证券市场向大陆公司敞开大门,欢迎大陆公司上市。1994年9月,世界九大证券交易所派出专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主要证券交易所比较研究会,向中国企业界介绍本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运作情况、国际影响和操作程序,争取中国绩优公司到该所上市。有些交易所还与中国有关管理部门签署《谅解备忘录》,具体磋商上市事宜。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为了吸引中国企业上市,修改了外国股票上市规则。其主要内容是:降低上市公司规模标准,注册资本从1000亿日元降为100亿日元;降低上市公司利润标准,从最近一年的利润不少于200亿日元降为最近3年的利润不少于20亿日元等。野村、大和等证券公司都在努力争取成为到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首批中国企业的上市推荐人和公开发行股票的主承销商。

三、台商进入大陆股市条件已经成熟

在欧、美、日等外国金融、证券机构角逐大陆证券市场的同时,不少台商对大陆股市和两岸证券市场的合作也表现了很大的兴趣。今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海峡两岸证券期货市场法律问题研讨会,大批台湾券商参加。在此之前,由于种种原因,台商对大陆股市参予不多,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我认为,台商进入大陆股市,加强两岸证券市场合作的条件正在成熟。

第一,两岸经贸往来大幅上升,经贸信息和经贸人士交流日渐增多,相互了解有所增进。

1987年,两岸转口贸易额15.2美元,1994年增至170亿美元,8年间增长了10倍以上。1995年预计将突破200亿美元。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1993年底,台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累计超过20000项,协议台商投资金额累计超过200亿美元。1994年台商实际投资额仍有所增加。1~9月份实际投资额29.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3%。随着经贸往来的发展,两岸经贸信息和人员交流也大幅增加。台湾经贸人士对大陆的法律、体制、产业、金融、证券市场等了解逐渐增多。这就为进入大陆证券市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第二,大陆证券市场基本按照国际惯例组建和运作,两岸证券合作体制障碍较少。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大陆证券市场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原则,按照国际惯例组建起来的。证券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虽具有中国特色,但从资产评估、章程制订、招股方式、上市运作、内部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等方面,都基本上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发行B股的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都聘请国际公认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资产评估,建立财务制度,制订公司章程,严格决策程序,规范公司行为。在市场监管方面,也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保障券商、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合法权益,反对不正当竞争。市场实行无纸交易,电脑撮合,设备先进,信息准确。

第三,大陆经济和股市发展迅速,潜力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快速增长。1979~92年,年均经济增长9.3%,1993年增长13.4%,1994年增长11.5%。预计至2000年,年均增长10%。大陆进出口贸易也大幅增长,年均增长16%。1994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367亿美元,在世界排第十一位。1994年,大陆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外汇储备大幅增升。至1994年底已达51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304亿美元,对外支付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人民币自由兑换迈出重要步伐。经济、外贸、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外商投资大陆股市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条件。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大陆经济改革的重点。一大批素质较优的国有企业,已经或即将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有一部分还将在国内外证券市场挂牌上市。通过国际证券市场,既可以筹措发展资金,又可以加速体制转换,也为境外投资者提供简便的投资途径。近年来,虽然大陆股市迅速扩容,但与大陆的经济总量比较,股市规模还不大,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满足包括台湾投资者在内的国外、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第四,大陆上市公司素质较好,回报率较高。

大陆上市公司都经过较严格审查,素质较好,管理较规范,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后劲较强。据1994年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统计,上市公司总资产为2908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01%,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0%。较高的回报率,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条件。而且,投资证券市场,手续简便,流动性和适应性强,适合不同投资规模投资者的需要。

第五,台湾券商和投资者已初步涉足大陆股市,有一定经验。

尽管台湾当局对金融业严格管制,但台湾对大陆证券业的关注和参予势难阻挡。早在1990年台湾就出现第一个以大陆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上海基金。1992年11月,台湾券商在上海证交所取得专有席位。此外,一些台商通过大陆亲友,间接进入A股市场,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台商在大陆的独资公司——厦门灿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在深圳交易所发行B股14800万股,是大陆唯一的没有发行A股,只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近年来,海峡两岸券商和专业人士经常互相访问,共同参加会议,交流信息,增进了解,为两岸证券市场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上述情况表明,台湾投资者和券商进入大陆股市的条件已成熟,两岸金融、证券业界的合作将与日俱增。

四、海峡两岸证券业界合作前景广阔

海峡两岸不仅在发展实业和进出口贸易方面具有优势互补,而且在证券市场方面各有优势。大陆上市公司产业门类多、地域分布广、投资回报率较高、发展后劲较强,为台湾投资者提供了广阔的投资场所,适合不同投资者的需要。从当前情况看,两岸证券界合作,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合作前景广阔,合作内容广泛。

第一,交流信息和经验,研究证券市场共同规律,提高证券市场素质。

台湾和大陆股市,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时候起步的,运作过程中碰到许多共同问题。两岸证券界人士可以互相提供信息、交流市场活动经验、研究市场共同规律。例如,如何规范股市运作、防止内外勾结、实行公平竞争,如何弱化非经济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和冲击、保持股市平稳发展、避免股市大起大落;如何实行辅导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素质;如何引进外资进入股市,既要发挥外资作用又要防止外资操纵股市;如何加强对股市的监督和管理,使股市活而不乱,行而有序。所有这些,大陆股市目前碰到的问题,在台湾股市发展过程中,也曾经碰到。台湾股市已有30多年历史,积累的经验较多,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两岸证券界和专业人士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主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和证券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二,组建大陆投资基金,从事B股、H股以及在国外上市的大陆股票的交易。

大陆上市公司股票分为A股和B股。截至1994年12月30日,上市公司290家中,发行B股58只,占股票总数16.81%。1994年成交量34.51%亿股,成交金额124.69亿元,只占全国股票成交金额1.5%。

建立B股市场是大陆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第一步。虽然B股市场只有3年的历史,但已吸引了第一批国际投资者进入大陆股市,开创了通过证券市场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1994年,决定扩大B股发行。一般说来,发行B股的企业,素质都是较好的。除具备发行A股的条件外,还要求:(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要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筹资需要;(2)急需生产建设资金并允许外商投资的企业;(3)所筹资金用于基建、技改项目的要有国家立项的批准文件;(4)股份制改组具备一定条件和规模;(5)企业有一定知名度、较好的经营水平和创汇能力、企业产品及其价格在国际上具有竞争能力。

当前B股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发行数量和流通股票较少,市场流通性较差,交易不活跃,有些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及时,有些公司组织机构和行为不够规范,股票价位大大低于A股,交割手续不够简便等。这些都将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大陆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到香港作第二上市,发行H股。截至1994年底,已有13家公司在港成功发行H股。按照计划,近期还将有18家公司到香港第二上市。B股和H股可供台湾投资者购买和交易,今后规模将继续扩大。

第三,参予或代理B股、H股发行和交易。台湾券商可以作为承销商,参加B股、H股发行;也可申请上海、深圳交易所专用席位,代理B股交易。现在大陆已有证券经营机构500多家,营业网点5000多个,从业人员67000人,是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但为了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还需吸收境外券商参加大陆股市活动。目前,美、日、英和香港的券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台湾券商也对大陆市场十分关注。相比之下,似不如前述国家和地区步伐快,建议采取更积极态度。

第四,探讨参加大陆A股市场的方式和途径。目前大陆A股市场还未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但开放是大势所趋。根据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既有利于增加资金投入,也有利于市场规范,还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1994年7月底,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提出组建中外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参加A股市场的政策,获得普遍好评。

向国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开放A股市场,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外资进入A股交易,需逐步探索,循序渐进,第二步,有限度地向国外机构投资者开放A股市场;第三步,向国外机构与个人开放。

台湾进入A股市场,也需循序渐进。当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台湾金融机构与大陆资信较好的券商或基金机构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大陆A股市场。

第五,探讨大陆公司在台湾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T股的可能性。目前大陆公司正在采取多种形式,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据笔者估计,大陆公司除在香港发行H股和在美国以托管凭证(ADR)上市外,还有可能到新加坡发行S股,到汉城发行K股,到东京发行T股。不仅已在大陆上市,发行A股的公司到国外第二上市,而且有可能到国外第一上市。台湾资金较充足,大陆公司在台上市,可为台湾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也可通过证券投资,推动两岸经济、技术、贸易往来。当然,这一条操作起来困难较多,近期难以实现。但我认为,事在人为。目前不可能做到的,经过努力,情况可能发行变化。我对此是有信心的。

第六,探讨台湾素质较好,符合大陆上市条件的公司在上海证交所或深圳证券所上市的可能性。

上海是中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有着雄厚的经济和金融实力,有着一支素质较高专业队伍。经过几年实践,证券市场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上海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上海金融、证券业将会加快对外开放。在条件成熟时,有可能接受国外(境外)企业挂牌上市。

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作了多方面的探索。现在已有一家大陆注册的台资公司在深圳证交所发行B股,挂牌上市。随着深圳和香港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今后两地证券市场必然加快接轨。一些深圳上市公司到香港交易所挂牌作为第二上市,一些香港上市公司也有可能被允许到深圳交易所作第二上市。在条件成熟时,不仅接受香港公司上市,也可能接受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上市。

正如大陆公司到台湾上市一样,台湾企业到大陆上市也需要解决许多政策问题和操作问题,情况比较复杂,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但两岸券商和研究人员应超前研究,共同努力,促其实现。

* 本文系作者1995年3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经济贸易合作前景》研讨会上的专题报告。

标签:;  ;  ;  ;  ;  ;  ;  ;  ;  

海峡两岸证券市场合作前景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