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杨璐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杨璐

杨璐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初级中学校 644000

【摘要】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而课堂式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很难面面俱到,使各个层面学生都有提高。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1-120-01

《数学课标》基本理念第一条中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数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面向全体与注重个体差异是辩证的也是统一的,而分层递进教学正是解决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这一矛盾的教学策略。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一、学生分层,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梯级的目的是为了划定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组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以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中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1.从速度上区分

学生的接受速度会因为学生的智力以及学生的学情而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速度的教学。接受情况比较好的可以试着加快教学的进度,这样不会让他们感觉到无所事事,浪费时间等待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然而,对待学困生必须把速度降下来,否则他们会感受学习的压力,从而降低学习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从难度上区分

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他们的好奇心和爱挑战的心理。作为教师要对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加以充分运用。可以适当增大部分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难度,避免他们产生自负的心理。

三、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

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

四、分层评价,着眼效果差异

完整的数学教学应由评价环节来收尾,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更需如此。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但还没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数学思维模式。因此,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许没有意识,或无法从中总结出有用经验,这难免会浪费教学资源。因此,评价环节应是教师重点介入的,应配以合理、巧妙的评价方式,带领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总结和提炼。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人人数学观”全新数学教学理念的提出, 分层教学法在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习惯,智力的差异,是我们分层教学中要了解与掌握的.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才能更好地提高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使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从而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杨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论文_杨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