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另一大成就--兼读“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中国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另一大成就--兼读“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_发展经济学论文

我国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又一硕果——喜读《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硕果论文,经济学论文,民族论文,我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我国民族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施琳同志编著的《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该书是“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研究》总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全书共分八章,分别系统地论述了:1、什么是发展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的思想理论渊源;3、发展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4、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贡献;5、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6、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7、中国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三次飞跃;8、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战略选择等。通览全书,著作以其资料丰富,观点鲜明简洁而见长,且论证深刻,文笔流畅。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论述观点上有自己的创见,即全书是以全新的思路——“发展经济学”来探讨民族经济学的。这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旨的新释义。

该书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发展思想为主导的经济科学。作者在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这一思想来阐述发展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发展经济学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的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认为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流派都是把特定阶段的社会经济视为绝对和永恒的形态,其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相背离,因而各流派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发展”经济学。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即关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完整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划分为各种社会形态或社会经济形态。由此可见,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才是一种以发展思想为主导的经济学说,因而它成为唯一的真正科学的发展经济学。

二、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总结。

该书明确地划分了发展经济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西方发展国家的发展经济学。从本世纪40年代开始,一批富有才华西方经济学家秉承西方的经济理论体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见解,逐渐在现代经济学的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分支学科——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承认发展中国家有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权利,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新理论,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途径与对策。发展经济学产生初期,曾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指导。但由于当时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们是站在其发达国家的立场上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因而此阶段的发展经济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弊病,也就无法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足够的、恰当的指导。迄至70、80年代,曾经蓬勃发展的发展经济学迅速从高潮坠入低谷。

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之发展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在经济上自然也要求走上自立之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经济学家,一方面吸纳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针对本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开始创立具有发展中国家本民族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并产生了自己的代表人物。其与发达国家经济学家们相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具有以下特征:(1)更加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由于他们生长于发展中国家,熟悉本国实际情况,使他们研究本民族经济问题更能够从实际出发,避免了理论与实际的脱离。(2)更加准确。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是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成果,与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学家相比较,他们的研究结果必然会更加准确。(3)更加贴切。他们的理论及提出的对策较符合本国的国情并能反映其利益要求,因此更加贴切。(4)更加彻底。这是由他们的民族性决定的。他们对于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加快发展速度,一般说来要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更加彻底。当然,在这一阶段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大都是在发达国家受的教育,难免也要秉承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甚至不少人由于长期或终身在发达国家供职,也就决定了其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有了自己培养的经济学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懈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只是由于“左”的思想干扰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方针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学专家学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开始走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道路。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又是以发展思想为主导的经济科学,那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学也就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发展中的经济,不仅要从中华民族整体来考虑,也必须从各个民族的民族特点来探索,因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是国家整个经济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各个民族共同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才是我国经济真正腾飞之时。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讲,作者明确指出:“中国的国情还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必然是以‘民族经济学’这种特殊的形式出现的。”同时强调,这也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关于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战略选择。

该书作者在论述民族经济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的同时,还高度概括了建国后民族经济在发展中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50至60年代),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共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次飞跃(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次飞跃(92年至今)则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发展新阶段。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民族地区的经济尽管经过三次飞跃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这只是从纵向的比较而言的。如果进行一番横向比较,那么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先天不足,与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相比差距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明显地滞后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形势很多严峻。8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日益引起关注。许多经济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尽快缩小差距、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多种战略选择。如滞后论、同步论、梯度论、赶超论、两步论和加速发展战略等,作者对以上诸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比研究,进而论证了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最佳选择——加速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论〈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一书力求改变以往民族经济研究过于注重民族经济特色的狭窄领域的现象,试图把我国的民族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使我国民族经济理论与世界经济理论相联接,在中国特色中寻找一般规律和在一般规律中寻找中国特色,从而使该书观点鲜明,论证深刻,颇具特色。可以说,该书开辟了一个研究民族经济的新视角,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作者毕竟是刚刚踏入民族经济研究领域的年青人,该书又是作者的第一部习作,其中难免不足之处。个别章节的观点衔接稍嫌生硬、某些理论的阐述展开不够充分等。但瑕不掩瑜,总体上说,《论〈发展经济学〉的发展》一书是一部观点新、有理论、颇有特色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和民族经济学的新作。

标签:;  ;  ;  ;  ;  ;  

中国民族经济学研究的另一大成就--兼读“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发展”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