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_黄金婷

探析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_黄金婷

惠州市供水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供水管网漏损是供水行业的一个严重问题。管道漏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使供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供水管网的漏损现状,提出了技术与管理措施以降低我国供水企业管网漏损率。

关键词:管网漏损;漏损现状;控制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供水系统已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这对于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随着供水系统的建立,供水管网漏损已成为供水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为了控制供水管网的漏损,有必要认真分析供水管网漏损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控制措施。

1 管网漏损率

管网漏损率是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供水企业的重要评价指标。管网漏损主要是指由于管网材料老化、损坏等外部因素导致实际供水减少的现象。

1.1 管网漏损率的定义及原因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是指城市供水总量中的漏水量。有以下计算公式:

漏损率=(年供水量-年有效供水量)/年供水量×100%

城市供水总量是指各水厂供出的经计量确定的全部水量;有效供水量是指水厂将水供出厂外后,各类用户实际使用到的水量,包括收费的(即售水量)和不收费的(即免费供水量)。从计算公式来看,漏损率与产销差密切相关。产销差一方面是由于计量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是部分水量因种种原因未能纳入计量体系。具体影响因素可总结如下:

1.1.1 计量偏差造成

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Ⅰ)系统误差,包括:①水量统计相关仪器设备自身误差;②由于供水售水周期不匹配造成的水量统计上存有偏差;③水量统计过程中由于采用近似公式造成系统内部误差。

(Ⅱ)随机误差。因操作人员在读、记水量过程中的失误引发的偏差。

1.1.2 未纳入计量体系

指当前存在的原本应予以统计但未统计的情况:

(Ⅰ)消防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无偿用水行为;(Ⅱ)私接管道等偷水行为;(Ⅲ)公共用水设施水量未能合理分摊到户;(Ⅳ)管网日常维护过程中产生的未统计用水量。

2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现状

供水管网物理性的漏损,主要由规划设计、管道管理、管道材质和施工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调查显示,我国于20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城市供水管网,水压偏低仅为0.2MPa,直至80年代之后,水压才逐步提高至0.4~0.6MPa,管道修建时间长,质量标准低,老化日益严重,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漏水危机。伴随城市化建设脚步越来越快,房屋、道路及地铁的施工建设亦对管网形成潜在的威胁。其次,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误伤地下管网,造成管道破裂等事故。管网材质的选择也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易腐蚀的材质容易引发后期漏损。铸铁管由于强度低,易腐蚀,加上接口易渗漏,最容易引发漏损现象;钢管韧性较好,但由于接口部分导电性好,容易造成电化学腐蚀。此外,因涂层问题引发的小孔腐蚀也是常见管道腐蚀之一。施工方面主要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地基下沉等地质结构变化破坏管道结构,引发漏损,大口径管道容易在管道承口处发生豁裂,小口径管道发生横向断裂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若覆土不按规定进行分层夯实(一般覆土后密实度应大于90%),将使管道受力明显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管道破裂的可能性。

根据原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规定,我国自来水业的管网漏损率不能超过12%,并且强制性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但实际考察发现,大部分省市并未达到上述标准。2010年管网漏损率下降至12.4%。以2009年《城市供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例,全国有26个省市的自来水管网漏损率在12%以上,其中有13个省市超过了20%;仅有5个省市的管网漏损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处于12%以下。

3 借鉴国外对供水管网漏损率的控制

发达国家对管网漏损十分重视,总结不同发达国家对于管网漏损率控制的成功经验,不外乎从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完善漏损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漏损控制模型三方面对管网漏损进行系统控制。

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外国很多国家相继研制成功了检漏仪,管线定位仪、探地雷达等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相继推出数字式的检漏仪、多探头相关仪、区域漏水监测仪等,大大提高了检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完善漏损控制和理论方法,国外关于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G.W等学者研究发现管网漏失与服务压力有直接关系,漏失水量随服务压力增大而增大,如果能将过剩服务压力减少到满足用户压力需求的程度,即可降低管网漏水量,因此管网漏损控制的问题也可归结为管网的压力控制问题。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被动检测法、音听捡漏法、雷达检测法及氢气检测法,对管网漏损进行有效控制。

研究漏损控制模型方面,发达国家聚焦于管网漏损预测模型、管网漏损诊断模型、管网压力控制模型以及管网漏损经济分析模型。管网漏损预测方面,国外学者应用统计回归与概率分析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揭示漏损历史数据中隐含的规律,预测漏损未来的变化趋势,对政府制定漏损率控制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管网漏损诊断方面,国外学者采用稳态流、瞬变流理论和遗传算法,研究了管网漏失的物理特性并提供了漏点诊断方法;管网漏损经济分析方面,国外学者往往从成本收益角度,进行管网更新决策、经济漏损周期以及维修资金分配模型的研究。

我国供水损失率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多,为各国平均值的2.47倍。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联合发布《建设节水型社会“十一五”规划》,规定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虽然在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整体基本达到了这一要求,但距《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规定的12%还有差距,加快自来水管网的改造步伐、完成对严重老化和漏损管网的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供水企业管网漏损控制建议

4.1 发挥技术性措施的作用

(1)严把设计与施工关口

提倡管网设计与施工的紧密对接。从理论设计、实地考察、材料选取三方面提高设计环节的质量。尤其应避免设计人员“纸上谈兵”,单凭经验进行管网设计。施工环节主要着力于严守材料关与工序关,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作业,提高监理与验收质量,防止接头不佳等工程问题的出现。

(2)建立现代化管道漏损监测体系

完善水力学模型以及流量压力均衡调控,并以此为基石构建集成化防漏查漏体系。建立数字化无线自动传输的计量监测网,对整个管道范围进行动态监控,以提高漏损发生时的响应速度,同时减少对非漏损事件的误判。提高漏损探测精度,重点关注输水主干、分支供水管道,严防暗漏的发生。采用DMA区域计量和PMA压力管理,严控物理漏失的发生。依托系统化监测,形成一系列主动漏损控制解决方案,最大程度降低管道漏损监控中“广撒网”现象带来的高额成本。提高漏损检测及抢修队伍的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化程度。

4.2 加强管理性措施的应用

(1)突出重点用水单元的管控

在日常防漏控制中,需将被动抢修和主动防控较好结合起来。尤其针对一些耗水重点单位,如钢铁、石化等工业企业以及宾馆等服务业单元,建立主动防控机制。在对水表是否有异常波动检测基础上,通过简易水平衡检测等方式,检测两趟管现象。同时,不断革新监管机制,尤其注重不同管理、用水单元间的彼此协调与配合,立足从长远上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漏损、查漏损”监管体系。

(2)完善各类用水统计

解决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有时因面临技术等问题成本较高,着力于规范用水统计体系,防止用水统计上的“漏网之鱼”,能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为此,首先应在出厂水计量器方面推广并普及管段式电磁流量计,以提高出厂水量的统计精度。针对消防等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的无偿用水行为,应尝试建立合理的计量机制。如通过在消防栓上安装计量水表、指定洒水车取水点等手段。不断完善供水稽查制度,违规用水和水费拖欠等行为对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执法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严防各类违规用水行为。

管网的漏损不仅对供水公司的正常运行有负面影响,而且是对水资源的浪费。随着水资源的日益匮乏,管网漏损防治工作必将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坚持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管网的防漏水平。在技术层面上,建立现代管道漏损检测系统是基石,一方面要把握管网运行的宏观控制,另一方面要把握管网的微观调查。有效连接管网的设计和施工,加强对建筑材料和工艺的监管。在管理层面,结合被动维修和主动防治,重点加强对大耗水量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消防等公共用水计量体系,建立合理的消防等公共用水计量机制。加强执法机构协调配合,完善供水检查制度,严格防止非法偷水行为。只有在技术层面采取措施,目标明确,管理层面的制度得到改进,奖惩明确。为了有效降低供水网络的漏损水平,可以起到保护供水公司利益、保护水资源的作用。

结束语:总之,供水行业漏损率高,不仅影响到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也反映了供水企业一些基本管理措施薄弱、制度不严格的问题。因此,为了保护供水企业的利益,同时保护水资源,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供水管网的漏损,有效降低供水管网的漏损率,保证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燕凤鸣.县域城区供水管网漏失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3

[2]李强.城市供水管网漏水原因及控制措施[J].水利天地,2016.12

[3]高健.刍议尚志市城市供水管网减少漏失的措施[J].黑龙江科技水利科技,2015.8

[4]高亚萍.供水管网漏损原因与控制措施的研究[J].天津大学.2012.9

论文作者:黄金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4

标签:;  ;  ;  ;  ;  ;  ;  ;  

探析我国供水管网漏损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_黄金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