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贸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经贸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经贸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经贸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明年和今后经济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个关键环节。”李鹏同志指出:“安排明年经济工作,要把着重点切实放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我国国民经济已有相当大的规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相继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对于巩固国家独立,奠定稳固的工业化基础,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都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17年来,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增长基本沿袭着粗放型方式。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有着客观的必然性,是不可逾越的,但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和总量水平后,仍然实行这种增长方式,就带来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不注意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据统计,我国资本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6%,而日本为23.8%,美国为19.7%,德国为2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我国不到30%,而日本为55%,美国为47.7%,德国为55.6%。这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资金投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能耗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对物资的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这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资金、物资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来实现。而我国除人口众多外,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建设资金短缺,长期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无论是物资还是资金都难以支撑。因此,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资金、物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量的扩张,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和合理构成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这四篇文章。下面,着重说一下如何做好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这两篇文章。

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产品不对路,结构档次低,附加值低,竞争能力弱。例如,我国国内机床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由1990年的70%下降到1994年的34.3%,一方面机床行业开工不足,另方面又大量进口我国不能生产的机床。又如,自1973年我国引进第一套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装置以来,到1994年全国共引进化肥装置116套(包括中间产品装置), 其中氨肥65套,而现在还要靠引进。原因很清楚,就是产品结构调整滞后市场变化,对于有些产品不是我们不能生产,而是我们调整产品结构的决心还不大。目前我国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等生产能力已经闲置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二是生产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如我国有汽车厂家140个,1994年汽车年产量仅为140万辆,80%的厂家年产不足1-000 辆。而日本、美国等国家,一家汽车厂年产量一般都是几十万辆,甚至几百万辆。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失去了地区优势,重复建设,重复引进的现象相当严重,难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落后。对于这些问题,1996年的经济工作和“九五”期间都要着力解决。 江泽民同志强调, 1996年经济工作要“加大结构性调整的力度,着力于治‘散’。”“现在全国社会资金总量不少,问题是使用过于分散,效益不高。要通过深化改革,运用多种有效的调控办法,合理引导各类社会资金的投向,特别是要坚决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江泽民同志这些指示非常重要,我们要把调整结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从经贸工作来看,需要突出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坚持量力而行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结构调整规划。要通过调整结构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形成自己的拳头,从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不管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要在全国大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按照国家规划和产业政策,选择适合本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避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化,促进各地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二是把调整结构落实到优势企业和优势行业上来。要以名牌产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为龙头,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与协作,通过存量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发展企业集团,使优势更优,强者更强。通过加大改组、改造力度,明显提高优势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水平、产品结构档次及加工深度。积极开发高新产业,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高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三是集中资金保证重点。要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优势行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经济效益好、结构调整快的企业,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支持,银行适当给予优先贷款。对那些经济效益差、产品无销路的企业,进行改组、联合、兼并。总之,资金使用要择优扶持,重点突破,以利经济结构的调整。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18个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试点城市,尤其是6个老工业基地,要把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城市工业基础好,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配套能力强,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大。如果把这些大城市抓好,不仅可以使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巨大存量资产发挥更大效益,而且可以对其它中小城市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这些城市结构调整总的思路应该是,促进存量资产优化,推动经济结构合理化、集约化和外向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整体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关于企业技术进步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贯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来”。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较大幅度地提高技术改造投资比重,加快工艺设备更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当前,无论是从国际环境还是从国内情况来看,全面推进技术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项十分艰巨和紧迫的任务,也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加速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使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在“九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对于1996年企业技术进步工作,我强调几点:

一是技术改造要体现产品档次的升级,先进工艺的应用,以及企业效益的提高。也就是说,要真正体现在企业技术进步上,不要把什么项目都向技术改造这个筐里装。现在一些所谓填平补齐的项目,实质上是在搞简单再生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前不久家华同志跟我说,技术改造要以产品为龙头,体现在产品升级换代,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成本降低上,但最终要体现在产品销售上,这些意见很重要,这也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对企业技术进步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是要提高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使用效益。要集中资金投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促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上品种、上规模、上水平。燕山石化公司把年产30万吨乙烯改造为年产45万吨乙烯,共投资28亿元,产量增加了15万吨,用了28个月的时间;而新建一个年产14万吨乙烯企业,需投资60—70亿元,建设周期4—5年。该公司1994年实现利税13亿元,1995年预计可增到25亿元。在编制“九五”计划时,有的省对“八五”技改进行总结,发现“八五”期间技改无效投入高达25%,无效投入不仅没效益,而且往往会成为后人的包袱,这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三是优势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要加强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合作,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形成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进步机制,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推动企业在发展中逐步提高自身研究开发实力。前不久,我听了武钢同志的汇报。武钢建厂以来,后13年与前18年相比,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增加到近50%。科技进步突破性的发展,使武钢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动了产品产量、品种、质量、利税的发展和提高。

二,搞好大的,放活小的,加快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中央确定的搞好大企业和放活小企业的战略,是当前搞好国有企业的正确选择。五中全会《建议》指出:“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大型企业是行业的排头兵,有相当经济规模,是资产、利税大户,通过他们可以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比如嘉陵摩托车集团在全国就带动了300 多家中小企业,在重庆就有198家中小企业为它生产配套产品。所以, 抓好大型国有企业,就抓好了国有企业的大头。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抓好大企业当做一件大事。

在目前经贸委选出的1000户企业中,有878户工业企业, 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有300户,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正常,经济实力强,经济效益好,平均资产负债率接近合理水平。这300户企业在3.6万户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中仅占0.8%,利税总额却占67.3%,销售收入占52.64%,资产总额占46.44%。第二类有400户,这些企业生产经营正常、实力较强、效益较好,但资产负债率偏高。第三类有178户, 这些企业目前困难较多,但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很重要,多为军工企业。所以对1000户企业也要分类指导,国家经贸委提出,1996年重点抓好3-00户。如何抓好这300户大企业, 从各地的经验和这次会议讨论的情况看,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认真做好企业分离分流工作。这些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比较合理,债务负担不是主要矛盾。深化企业改制改革工作,转变经营机制,就要认真做好企业分离分流工作。关于分离分流工作,不少地区、部门和企业都创造了一些经验。如宝山钢铁公司按照“管好主体、放活辅助”的要求,将一批辅助部门推向市场,放开经营,使主体更加精干,同时也调动了辅助部门的积极性。他们坚持凡是社会能办的,宝钢坚决不办;社会暂时办不了的,公司就创造小社会,成立开发公司进行过渡。宝钢一、二期工程,设计定员4万人,经过分流精简,至1995年8月,公司定员为12980人。预计1995年粗钢产量可达850万吨,人均年产钢6-50吨。投产10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1994年完成销售额251亿元,实现利税79亿元。 同时,深化企业改制改革工作,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

第二,逐步解决企业积累和发展问题。这无非是两条,一是逐步完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通过加大企业折旧,提高新产品开发费用和大修理基金等,把更多的企业税后利润用以补充企业自有资金和进行技术改造。二是探索企业融资的渠道。这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的重点企业,逐步使这类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

第三,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强产学研联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能力。一味靠引进技术,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大型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技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并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第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搞好劳动、分配、人事制度等改革,积极运用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使实物劳动生产率、资金回报率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行业要注意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和辅助设计。

关于放活小企业,不少地区都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如山东省坚持“五条标准”、“三放二不放”。这里强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加强领导,小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一定要分类指导,决不能一放了之,放开放活小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把小企业搞得更好;二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放开小企业也决不是一卖了之,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进行资产评估,资产存量不能量化给个人,更不能分掉吃掉;三是调整过程中要注意安排好职工生活和工作。加大小企业改革力度,要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的作用。根据五中全会精神,总的来说,胆子要大一点,放得更开一些,只要符合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就要大胆改,大胆试。

三,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大力降低企业亏损。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发展壮大,有些企业亏损甚至破产,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就是在经济发达国家每年也有相当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倒闭破产。问题是目前我国企业亏损面过大,亏损额逐年增加,已经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造成被动局面,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1996年要花大力量抓亏损问题,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最近,我请一些同志研究企业亏损的问题。据对一些工业相对集中省市的企业调查,由于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占60%,也就是说,企业亏损的原因很多,各厂情况不同,但从总体上说,管理不善是第一位的。另据全国37.59万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统计,1994年1—9 月,亏损企业9.06万个,其中小企业8.32万个,占亏损企业总数的93.5%,也就是说,在亏损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小企业。所以当前扭亏增盈、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特别要强调的,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二是运用优胜劣汰机制,加大兼并破产力度。当然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关于加强企业管理问题,在1995年上半年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我讲了一些意见。针对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我想再强调几点:

第一,企业要面向市场,加强经营决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行以销定产。对销路不畅的产品,要限产压库,没有市场的,要坚决停产。积极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发展多种经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要严格执行纪律,坚持从严治厂。整顿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存在的纪律松弛、违章指挥和操作的问题。企业领导要严于律己、敢抓敢管。对由于企业领导班子领导无方造成亏损的,要坚决调整领导班子。目前大量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与企业领导有很大关系。有的企业领导热衷于搞广告,搞股份制,搞合资,却忽视企业内部管理。有的企业以改代管,管理不严,尤其是忽视基础管理,不搞经济核算。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改革形式都要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特别要和加强企业经济核算结合起来。

第三,要加强质量和成本管理,特别要加强资金管理。认真学习邯钢等先进企业的经验,加强成本管理,压缩不合理的资金占用和开支,降低各项管理费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四,要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和班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等群众性活动,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

一些城市扭亏的经验表明,运用优胜劣汰机制,加大兼并破产力度,是解决企业亏损的有效办法。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要多兼并、少破产。我们应当从战略上看待和推动企业兼并。兼并是劣势企业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起点,是使劣势企业获得一个重组的机会,促其振兴,同时也是优势企业获得扩张的一个机会,使其得到规模效益。潍坊柴油机厂兼并亏损总额近8000万元、已无力支撑生产的7个国有企业, 进行资产重组,把销售、铸造、动力供应等部门合并,7个企业很快扭亏为盈, 企业重组后使潍柴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四川德阳市利用兼并机制,进行存量调整,做到全市无亏损企业。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当然企业兼并,应当遵循经济规律和从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出发,不搞行政性的“拉郎配”和地区封锁、行业封锁。至于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还是要依法破产。

总之,大幅度地降低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是1996年甚至整个“九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业企业长期大面积亏损下去,国民经济是承受不了的。亏损面和亏损额能否降低,是企业改革是否取得效果和成功的重要表现。如果说企业改革完成了,企业还是亏损,在道理上也是讲不通的。在199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鹏总理提出建立责任制的问题,他说,抓国有企业改革要像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一样,明确责任,希望各省(市)领导,认真抓好这一工作,力争在1996年有一个好的起步。

(本文是作者在1996年全国经贸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摘要)

标签:;  ;  ;  

经贸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