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启示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启示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相互关系论文,启示论文,国际贸易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上,人们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分别进行研究。无论是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的“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命题,还是90年代初国际上流行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观点(注:联合国发表的《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是以“跨国公司: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副标题的。),都对贸易和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人们习惯上认为贸易与投资是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但随着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贸易与投资相融趋势日渐明显。孤立地看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力,显然已不合时宜,特别是不利于贸易与投资政策目标的协调和相互支持。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发生的由于限制贸易而导致的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和由于限制外国投资而导致的贸易的低效性,反映了各国在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制定方面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和一体化意识。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从理论上重新认识贸易与投资的关系,重视研究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尝试性研究。

一、历史考察:贸易、投资是产业资本国际化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

从经济国际化的历史来看,国际贸易的出现早于国际资本的形成,并曾表现为国际投资的先导。“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67页。)从自由资本主义初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各国间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货物交换。当时国际贸易的目的在于追求比较利益。贸易在经济生活国际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贸易规模成为衡量各国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规模扩大了,形成了大量过剩资本,以货币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国际运动开始了。与此同时,以国际直接投资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资本的国际运动亦显现出来。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获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为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资本的国际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由流通领域发展到生产领域,全部资本增殖过程延伸到国界以外。虽然这时国际贸易、间接资本输出也在继续发展,但生产资本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更为突出,成为资本国际运动的主要动向。其原因有,第一,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要素跨国界组合成为产业资本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追求更高利润率的新动机。大型企业为了获取国际竞争地位,垄断世界市场,纷纷到国外投资。同时,科技革命也为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主要表现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以及遍及全球的金融服务等。第二,贸易的不完全性促进了资本的加速流动。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贸易一体化集团的形成,对内降低或取消贸易壁垒,对外统一政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从而促使非成员国家对集团内实行贸易替代型投资;二是70年代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更具隐蔽性特征的非关税壁垒数量增加,迫使各国采取绕过贸易壁垒进入他国市场即通过投资来替代贸易。从此,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成为与贸易并重的国际经济活动。第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依赖,也促使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为了维系其边际产业的竞争力,将其夕阳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包括资本、技术、管理在内一揽子要素的跨国流动。

正因为如此,从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1973-1996年期间,国际直接投资的年流出量从250亿美元增加到3490亿美元,增长了近13倍,而同期世界商品出口总额从5750亿美元增加到4.9万亿美元,增长了约8.5倍。投资已成为衡量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早在80年代就指出:“国际投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因素,……是国际投资而不是国际贸易日益推动世界经济前进。”(注: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编:《形势与热点1998——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年3月第一版,第151页。)联合国1992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以“跨国公司: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副题,较为翔实地论述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醒各国关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

二、产业考察: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线性关系因部门而异

纵观产业国际化的演变历程,我们发现,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具有线性的、逐步推进的国际化特征,但也因产业不同而不同。

我们首先来考察从事制造业活动的企业国际化次序。从事制造业活动的企业,其跨国经营的动机往往是寻求理想的市场。市场导向动机决定了它们通常从国内生产和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其线性特征是极为明显的,即出口——许可或其他契约安排——对外直接投资。直到今天,许多企业仍然遵循这一顺序开始其国际化进程。根据这种线性次序,国际直接投资被认为是替代贸易的经济活动。哈佛大学教授弗能(Vernon)1966年发表的《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对此有更精辟的论述。他认为,只有在新产品发明企业发觉出口不如在国外生产那么有利可图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从贸易到投资的国际化次序属于传统的市场导向型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特征。一个多世纪以来,市场导向型投资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最近对807家英国公司的调查发现,多数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一般都经历了出口、在国外设立营销代表处、在某些市场投资设厂进行当地生产,最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自己的经营网络。(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储祥银等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136页。)即使对大型企业来说,虽然其经验丰富,并拥有广泛的国际一体化网络,但在其进入新市场,尤其是进入那些相对较小和难度较大的新市场过程中,仍然采取这种逐步推进的办法。当然,有一些制造企业,为了提高其生产效率和改善公司业绩,寻求低成本投入,往往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其国际化经营的开端;一些跨国公司也往往选择兼并、收购等形式进入目标市场,但前提是目标市场必须具有与跨国公司相同或相近的产品。这种类型的国际化则带有贸易创造性质。

其次,自然资源开发部门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也带有线性特征。一种情况是从进口外国资源开始,当进口成本增加或不能有效保证国内需求时,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一体化经营。这种投资会促进东道国资源出口的扩大;另一种情况是资源导向型企业先从对外直接投资开始,然后进口,这种形式会带动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后一种情况在非再生性资源开发部门中较为多见,在资源开发型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情况对外直接投资均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会导致东道国的出口贸易扩大。

最后来分析服务业国际化进程中贸易与投资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服务行业进入国际市场均不能采取线性的方式逐步推进。这是服务的不可储存性决定的。我们知道,许多服务的提供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行动,必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生产与消费,因而无法运送和进行跨国交易。对国外交付服务有些需要服务提供者或消费者跨国流动,有些则必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即在当地市场设立商业存在的方式进行。即使某些服务业具有可贸易性,也会由于其对市场过为敏感而仍需依赖当地子公司才能及时提供。因此,从70年代中期开始,服务领域的直接投资比重不断增大,现已占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50%和流量的60%-65%。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分产业部门进行考察只是为了分析方便。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明显地存在着交叉性。但完全以现实出发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极为复杂和困难的;另一方面,民族企业跨国经营初期大多是从事单一产业经营的。跨部门经营一般都是国际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做到的事情。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关系:贸易与投资融合趋势日显突出

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自由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国际商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和企业国际流动的技术、政策壁垒减少了。具体来说,技术进步使商品、服务、无形资产和人员的流动变得更为简便,企业可以远距离完成企业组织和管理任务;政策自由化意味着技术进步对全球的贡献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从而使得国际化生产扩大,许多企业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总数由60年代末的0.7万家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4.3万家,每一跨国公司平均所拥有的子公司也相应由3家增至7家,且子公司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影响的合作关系。新的国际环境使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与目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从而也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经济自由化、全球化趋势,使企业跨国经营具有较为宽松和自由的区位及经营方式的选择权,国际化先后次序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在竞争驱使下,企业日益重视利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特别是技术先进型产业中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区域市场和世界市场。许多老牌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通过缩短贸易、技术转让、投资等阶段之间的时间或直接跃向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进程加快。兼并和收购使跳跃式发展变得更为简便易行。发展顺序可以从跨国公司体系内的任何部位开始,亦即不再仅限于母国,国外子公司也可以从事发明和生产活动,国际化发展顺序亦可从子公司开始。唯一不同的是,国外子公司获得产品管理与营运的授权,为整个公司体系负责某一产品、产品群或企业行为(包括研究、开发与营销在内)的全部事项。与此同时,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内部贸易量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在日本,企业内贸易占日本总出口的24%,进口的14%,在瑞典分别为38%左右,在美国占43%的出口。1993年,某些制造业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企业内贸易的比重高达80%-90%。(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储祥银等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168-171页。)

(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环境,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流动决策的同步性。在全球战略驱使下,跨国公司将其价值链配置在任何一个能获取最佳利益的地方。全球化决策意味着同时决定贸易和投资的流动。因此,对跨国公司来讲,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贸易导致投资还是投资导致贸易,也不是投资替代贸易,还是贸易替代投资,或两者互为补充,而是企业如何在全球迅速获取并最佳配置资源。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企业在什么地方安排自己的增殖活动。在此情况下,国际化经营的区位决策演变为在什么地方投资和从什么地方开始贸易的决策。一旦选择了国外的区位,区位决策就成了国际直接投资决策。这种变化,对吸引外资的国家来说,增强其区位优势日显重要,否则就有被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抛弃的危险。(注:朱廷珺:发展中国家投资政策自由化的作用及其影响,《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12期。)

四、启示:如何有效地吸引高层次外资

贸易与投资日益融合的趋势,至少给利用外资国带来两点启发:

(一)在吸引外资过程中,东道国不仅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更应注意开辟新的具有动态功能的技术进步途径。众所周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带给东道国的是包括技术、资本在内的一揽子要素,东道国可借此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动态地影响经济增长。现在的问题还在于,随着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细化,子公司也致力于技术创新,因而,每一子公司都将努力寻求在东道国当地的发明与创新力量,并将这种力量纳入其全球或区域战略的体系之中。这就对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提出了挑战。那种只依靠增加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吸引外资做法已显得落伍了,至少对于技术先进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力是不充分的。发展中国家参与跨国公司体系内一体化发展创新所获取利益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当地外国子公司在整个跨国公司网络中所承担的功能,而且取决于外国子公司在当地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开辟新的动态技术途径,使自己成为跨国公司发明创新活动的重要区位,成为动态技术进步过程的组成部分,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利用外资,促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二)必须注意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的协调。随着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相互交织、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协调贸易与投资政策日显重要。因为,在许多国家政府仍将贸易和投资分别对待的时候,跨国公司内部已将贸易与投资的功能一体化,这种分别对待的做法会使国家政策措施与其欲影响的公司交易之间出现脱节现象,甚至毫不相干。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国家通常都是分别制定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的,且经常受不同目标的影响,受独立的且联系松散的机构管理。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里,这种历史的、组织上的分离是极不合时宜的,它会造成贸易与投资政策相互中和,甚至相互抵消,进而影响整个开放和发展进程。从那些比较成功的国家经验来看(据报道,包括美、欧、日、加等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均有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不协调的教训)(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储祥银等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198-205页的附录4.1-4.6。),政策协调会产生一种“合力”,它可以带来超过单一政策目标预期的效果,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产生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遗憾的是,“目前人们对此认识不够深刻,知之者亦甚少”。(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储祥银等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第132页。)

我国目前实施的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如一方面限制外商投资产品内销比例,另一方面又从国外大量进口;一方面鼓励出口,另一方面又在出口退税、国内采购等具体政策上实际上起到了限制出口的作用。这些政策问题如不及时得到协调,势必影响我国“大经贸”战略的实施效果。

标签:;  ;  ;  ;  ;  ;  ;  ;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演变趋势及启示_国际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