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分工机制与价值链导向机制研究论文

区域产业分工机制与价值链导向机制研究论文

区域产业分工机制与价值链导向机制研究

王秀模,赵洁

摘要: 从地区产业分工到企业经营,涉及到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或服务所需的一系列跨越企业边界的价值增长活动,即产业价值链。在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为获得区域利益,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空间的客观过程和分异状况。基于经济全球化视角下区域产业价值链发展出现的新趋向,提出了区域产业价值链协调导向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智能化;区域产业分工;价值链;调节机制

一、文献综述

分工作为最古老的经济学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关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论述。他认为,分工取决于人的天性,一些人天生适合从事体力劳动,而另一些人则天生适合从事脑力劳动,这种基于天性的分工能够提高生产力。随后,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分工思想,将奴隶制度下的分工视为合乎人天性的“自然”分工。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分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真正开始对分工进行系统经济分析的是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熟练、技巧和判断能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从一般意义上讲,分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这里的分工也称劳动分工。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分工理论思想,从形成分工的基础根源出发,将分工分为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两个基本类型。马克思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斯密的“交换—分工”思想,将分工的产生逻辑拓展为“自然分工—交换—社会分工”。

受到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相应的经济利益,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将经济活动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形成了基于区域活动的差异性区域利益。从理性的角度讲,区域经济主体通过参与产业分工,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分工经济性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地区产业分工到企业经营,涉及到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或服务所需的一系列跨越企业边界的价值增长活动,即产业价值链。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国内学者安虎森阐述了区际差距的形成机理。如果规模收益递增,那么每个企业都专注于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征的产品,进而出现大规模化专业生产。

综上所述,在生产力“趋优分布”规律下,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为获得区域利益,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了产业空间的客观过程和分异状况。当价值链理论的分析对象由一个特定的企业转向整个产业时,就形成了产业价值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智能化作为信息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信息及智慧的发现、创造及应用基础上,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客观地打破了区域界限、区域差别,将互联网作用下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智能化不仅体现在科技上,还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挥信息技术对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等领域的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优势,创新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服务、智慧交通服务等新型业态,旨在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2017年我国形成了东部、西部、中部、东北4个分区智能化发展差异格局。从总体水平来看,东部地区智能化发展水平最高,占全国智能化发展总指数的43%;西部地区跟随其后,占全国总指数的30%;中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滞后,分别占19%和8%。

二、区域产业演化

(一)区域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最长的已有200多年历史,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化前期,注重工业规模与总量的发展;工业化中后期,更加注重单位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以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资源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产业分工、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差异。

本题源于教材,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等基础知识.此题所涉及的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是学习极限定义的必备知识,对于进入高校学习高等数学具有重要作用.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能.抽样数据表明,本题得分率为0.52,说明近一半的学生并没有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这对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不利.

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国家工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区域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进入经济发达阶段后,明确各区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兼顾行业、企业、地方的合理诉求,综合考虑地域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市场区位、基础设施等因素,合理有序地进行产业转移。立足各地区工业发展实现基础、比较优势以及功能定位,突出重点,保持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充分把握新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支持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承接发展相关产业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构建四大板块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时期产业主导的不同,将产业发展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棉纺织工业为主导;第二阶段以冶炼钢铁、建造铁路、发展化工等为主导;第三阶段以电力、汽车、耐用消费品为主导;第四阶段以高新技术、现代信息产业为主导。我国推进工业化发展已有半个多世纪,工业发展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制造业水平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

我国工业化发展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轻工业产能过剩,现已逐步转变为重工业产能过剩。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过程中,经济波动性大,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收缩,出现了严重产能过剩。钢铁、水泥、石化、家电等传统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能源消耗过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能源消耗大,增加值率低,工业发达城市多数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2.产业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脱节,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王的回答,好像是给了个谜语要你猜,月明衣湿怎么扯上萧何韩信呢?天南地北不着边际,牛头马嘴有点错乱。不过,好像也带点禅机。

幼儿园开展一日活动已经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幼儿教育的这种改革已经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一日活动主要是为了使课程的难度、知识点与幼儿的智力、接受知识的方式之间严密契合。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引入游戏、运动、生活中可以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轻松,进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使幼儿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并成长。

对于计量单位,应正确选用t检验、q检验、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不能所有计量资料都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大,东部和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50.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占第二产业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5%,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我国第一产业比重逐渐呈下降趋势,2015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家应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为防止芯棒展宽过程中出现板坯料中间尺寸偏大,两端偏小的情况,特制专用芯棒进行进一步展宽,展宽至宽度约为2000mm,高度约为440mm。

4.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升级缓慢

3.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升,第一产业需稳步发展

观察组: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师和沟通能力强的年轻护士组成,对观察组患者在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并督促患者使用出院时提供的指导方案进行自我评估和干预,有任何疑问随时咨询我们的护理人员。主要的延续护理措施有入户随访、电话随访和集中培训等。

虽然我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一定优化,种植业比重有所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有所上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将现代先进生产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都有待提高。虽然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但主要是粗加工、高能耗的产业,其产业规模大,产业技术水平低,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虽然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但从内部结构来看,餐饮、交通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重,旅游、科研开发等产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5.区域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

3.智能化技术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并存

(三)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我国所处社会经济阶段的影响

座谈会前,与会人员集体参观了省自然资源“砥砺奋进、走在前列”成果展,观看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片。

繁华尽去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清秋走了,燕西走了,小玲走了,晚香走了,秀珠走了……金粉情场中的众人最终身家败落,各自飘零,携带着不同的心事和品格,失散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中。

目前,我国制造业由轻型工业向重型工业转变,劳动力主要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我国正处在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2.市场运行规律自发调节的影响

工业领域开放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产业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较快,而农业和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有限,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监督,市场自发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局限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应由政府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引导为主。

3.产业政策的影响

考虑边界条件:在锚固段起始端P(z)|z=0=P,锚固段尾端P(z)|z=Lb=0,结合式(2)可得张拉载荷为P时,锚杆锚固段任何位置的轴力大小P(z)为

系统通过扶贫施政前后贫困户数量的变化、贫困比例变化、人均收入变化,以及360度高空全景村容村貌变化来反映扶贫成效。如图7、8。

4.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贸易发展速度出现下滑趋势,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我国产品结构升级对国外的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品产生了冲击,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尤其是2018年以来,中美之间的经贸摩擦越演越烈,由于技术制约等因素,影响到我国出口产业发展和产品品质提升。

三、区域产业分工的历史基础和约束条件

(一)区域产业分工的历史基础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最初的重型装备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型产业,为东北发展重工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抓住机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纺织业、皮革等产业,集中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设备、通讯电器等。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对外开放程度低,主要发展农业和粗加工产业。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得到了改善。

(二)区域产业分工的约束条件

1.资源状况

自然资源禀赋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在市场经济导向下,自然资源配置不以原产地为转移。东部地区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劳动力资源丰富,现已形成造船、石油化工、信息产业、生物制药、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发展中心。

4.宏观政策因素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因此,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消费需求结构、投资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该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高低、市场需求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其中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大,能有效拉动内需增长。消费规模和消费水平越高,市场需求越大,越能更好地带动产业发展。

3.科技竞争力

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一个地区科技水平越高,高新技术人才越多,就越能促进产业向高级化发展,进而提高产业产出率。

2.市场需求

模型的准确程度与拟颗粒的大小密切相关,拟颗粒越小,颗粒越多,计算结果越准确,但工作量也就越大,计算能力是该模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气体拟颗粒在流动过程中不断破裂、混合,是瞬时性的,拟合时人为确定,局限于理想状况,目前发展还不成熟。

区域产业分工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国家根据战略发展需要,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对产业进行政策引导,以促进产业合理化发展,缩小区域间产业发展差距。产业政策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的产业政策内容、产业发展目标以及运用的产业手段不同。产业政策应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国民收入政策、价格政策等一些经济政策配套使用,共同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四、新视角下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动向和差距

(一)新视角下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动向

1.区域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互动效应

区域创新是指一个省域或县域及生产力布局区域,以生产和经营企业、研发机构、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咨询服务机构为主体,通过各个主体单元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实现生产要素和发展条件的新组合、跃升活动的总称。产业创新是指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工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以及经营模式创新等。概括地说,区域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和产业创新两者交叉结合的产物。产业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基础,区域创新是产业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在当今智能化时代,区域创新对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价值链移动上升具有引导催化的作用。在地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创新机制影响着产业提升。

2.现代领先技术的多向影响作用

在智能化驱动下,区域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因企业技术基础的不同而不同。低技术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该行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中高技术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现代领先技术能够迅速促进社会生产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如若掌握了现代领先技术,许多原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就能迅速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以创新技术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区位优势为核心、以产业为特色的城市快速壮大,形成以技术和信息为基础的创新型后发区域。

分别选取2016年1—6月与2017年1—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进行实习的中医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各228名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1—6月实习学生未参加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培训(设为对照组,228名),2017年1—6月实习学生参加了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的培训(设为观察组,228名)。对照组中,男136名,女92名,年龄为20~22岁,平均年龄为(19.2±0.9)岁;观察组中,男138名,女90名,年龄为19~21岁,平均年龄为(19.0±0.5)岁。两组实习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东部沿海地区主要集聚钢铁、石化、轻纺、机电等资金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良好的经济聚集效应,更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缺乏经济活力因素的带动,加上工业建设基础差、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畸形发展。

在中央关于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随着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智能化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智能化的生产与消费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比重逐渐提升。智能化技术获取与利用的差距成为区域差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智能化时代,智能化技术优势和区域比较优势并存,发挥区域间竞争因素的影响作用。

(二)新视角下区域产业价值链的差距

目前,我国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行政区域逐渐淡化,城市区域开始强化,以城市为平台、产业为基础,成为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智能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主要是由于其传统制造业产业基础良好,更突出的是,其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水平远强于其他省市,这为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突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他省市在持续发展制造业的同时,积极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降低经济成本,显著提升效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贵州等地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以期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制造业是我国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由于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制度政策、区位优势等因素,我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中部区域,而西部地区主要有重庆、成都、绵阳、西安等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较高。

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电子信息相关产业转移、搭建全球高端人才、技术链接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近年来,西部部分地区智能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四川省聚力信息安全、云计算与大数据、光通信与移动互联网、北斗卫星导航等相关产业,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智能产业指数为5.04,排名第6位。重庆市加快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体系,智能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智能产业指数为4.46,排名第8位。贵州省智能化发展势头良好。

五、结论和建议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日趋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竞争的参与者和获益者的现实背景下,价值链环节真实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产业内部的控制力。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将成为产业升级的主方向。就一个地区、企业来说,价值链高端化的过程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虽然近几年在智能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分工及价值链差异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区域之间的经济公平与效率始终是长期存在的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关于政府产业政策研究的争鸣较为活跃,特别是近两三年以林毅夫、张维迎为代表的两派学者对产业政策的弃留及功能发出了倾向性明显不同的声音。林毅夫赞同凯恩斯,倾向于更多的发挥政府作用;张维迎推崇哈耶克,是典型的市场派。吴敬琏指出,我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不是存废,而是转型。

要建立缩小区域差距的产业分工机制及价值链构造模式,从而实现国内均衡发展,就要尽可能地减少区域之间扶优不济弱的不平衡政策,通过国家项目布局、国内外产业转移引导扩大欠发达地区的产业份额。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要尊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审慎、精准地使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首先,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深化科学发展,不断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重要的途径是基于效率公平的“双重约束”条件,缩小区域差距的产业分工机制及价值链结构再造。调整空间布局战略,将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政策扶持”二分区。东部地区形成自主发展区,采取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规律,促进东部地区一体化发展;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构成政策扶持区,采取政策干预与市场运行相结合的模式。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人民主体的角度,才能真正规划和实施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宏图大计。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社会主义强国的新阶段,应以改善产业发展的总体商业环境与市场机制运行为核心,以世界眼光、中国实际来谋划,积极推进国内与国际新动向、新规则接轨,深度思考和规划产业政策,完善和稳定功能性政策,加强和提升选择性政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要减少对微观经济不必要的直接干预,包括试图主导产业发展与资源配置方向的做法。打破地方与部门的分割,鼓励要素自由流动,减少直接针对少量产业和企业的补贴行为。对于国家战略需要和主体功能区划分而受限的地区发展,要加强重点项目布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落实生态保护补偿,使这些地区得到公平待遇。构建全面、系统的产业监管机制体系,包括产品质量、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信用保障、信息安全等产业发展领域的监管,逐步健全经济领域法治建设。

(二)将创新政策放在核心地位

根据各个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出台创新政策,推动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要素聚集、配置和升级。以税收优惠、减免或研究开发提供财政拨款、补贴等形式提供创新激励;实施以创造或扩大对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政府采购政策;在创新成果产业化萌芽时期,发挥创新政策在融资方面的关键促进作用;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特别要重视和扶持经济正在加速发展的西部地区创新行动。在全球互联网背景下,政府既要倡导和推进信息化、智能化、物联网,又要规范或限制互联网的应用。

(三)从全球产业演变的角度制定产业政策

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的制定不能仅考虑产业自身的周期性,而要根据中国产业相对于全球产业发展的成熟度来设计相应的产业政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着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立足全球低碳化趋势和跨国化经济,逐步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政策。

(四)改变政府直接规定重点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方式

改变政府直接规定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重点领域指南等方式,转向以“非限制即许可”的负面清单方式来指导地区产业发展。

(五)深化功能性产业政策

政府要弥补产业运行中市场失灵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常见的政策措施包括: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商业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和项目投资,发展和提升教育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完善选择性产业政策

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着眼于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发展受限或历史薄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产业政策扶持。选择性产业政策具有区域性、时限性的特点。

(七)推动核心要素配置的升级优化

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升级优化。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目前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简介来配置的格局。

(八)加强产业政策的协调和实施

加强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协调,引导和促进有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形成,促进各区域有序、有效协调发展。

结合数据点的个数与峰的形态分析:在粒度区间-1.00Φ~0.66Φ内X302主峰数据点的个数只占总数据点个数的16%,而峰态平坦较宽的次峰数据点的个数占总个数的77%;所以可能是主峰粗粒组受到搬运作用,沉积在该处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的原有粒组旁,且在这过程中受到了较差分选作用,使两粒组混合有限,缺失中部粒径,为不连续沉积;主峰峰态表现为陡而窄。

参考文献:

[1]汪海波.我国工业发展50年的历程和成就[J].中国工业经济,1999(9).

[2]成思危.深化改革要靠制度创新驱动[J].中国软科学,2014(1).

[3]洪银兴.以创新的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

[4]邓宏图,徐宝亮,邹洋.中国工业经济化的经济逻辑:从重工业优先到比较优势战略[J].经济研究,2018(11).

[5]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丁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3.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999(2019)05-0035-05

作者简介: 王秀模(1953—),男,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学;赵洁(1989—),女,重庆市咨询业研究会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

收稿日期: 2019-07-03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缩小区域差距的产业分工机制与价值链构造模式研究”(11BJY004)。

(编辑:刘姝)

标签:;  ;  ;  ;  ;  ;  

区域产业分工机制与价值链导向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