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财税思想对当前财税改革的影响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财税思想对当前财税改革的影响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财税思想对当前财税改革之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孙中山的财税思想是集近代财政思想之大成的产物,涉及内容广泛,影响深远。其大部分财税主张符合中国国情,并对当前的财税改革如开征土地增值税、调整和规范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恢复遗产与赠与税以及公债发行等具有间接影响。

一、孙中山财税思想的基本内容

1.征地价税、土地增值税以平均地权

从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来看,他先提出“平均地权”,后提出“节制资本”。孙中山早在1896—1897年开始产生“采取民生主义”的想法的时候,就与在伦敦的爱尔兰土地国有会的成员和流亡的俄国革命者交换过土地问题的意见。1903年秋,孙中山把“平均地权”规定在他所组织的东京军事训练班的誓词中。到了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便成为同盟会章程。

在西方经济学说中,对孙中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享利·乔治的土地公有、单一税社会主义学说。乔治在其代表作《进步与贫困》一书中“宣布土地垄断是贫穷困苦的唯一原因”,“医治它们的药剂是把土地交给整个社会。”但他并不主张用强制手段没收私人的土地,认为只需把地租收归国家,即通过征收单一地价税把地租转化为国赋,就算是实现了土地国有。

孙中山全盘接受了乔治的主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有关地价税、土地增值税和平均地权的思想更加系统,主要有四个内容:(1)核定地价。他认为:平均地权要从核定地价入手,办法是在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换地契时,让人民自己报告地价,“任人民自定价值”,政府将地主自报之地价写入地契。(2)照价征税。 他认为:“国家收买全国土地,恐无此等力量”,“最善者莫如完地价税一法”。他说:“从前人民所有土地,照面积纳税,分上、中、下三等。……必不能得其平。不如照价征税,贵地收税多,贱地收税少。贵地必在繁盛之处,其地多为富人所有,多取之而不为虐。贱地必在穷乡僻壤,多为贫人所有,故非轻取不可。”他设想地价税负担相当于地价的百分之一、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管子“相地而衰征”和孟子“助而不税”主张的影子。(3)照价收买。他强调“国家当需地时,随时可照地契之价收买”。其目的一是为了使地主不敢随意低报地价以逃税,二是便于国家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按价收用土地。(4)涨价归国。他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地价上涨是必然的。地价上涨系指因社会文明进步所造成的自然土地之涨价,不包括地面上的建筑物及其他人工改良设施。具体是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或地价增值税归国家所有,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的方案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近代土地问题,但体现了资产阶级土地国有思想和土地税思想体系的特征,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2.征所得税、遗产税以节制私人资本

孙中山早在同盟会成立时就有了“节制资本”的思想。长期在西方国家的游历,使他认清了私人垄断资本剥削使社会出现许多弊病和矛盾,限制了中小资本的发展。他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实质上包含节制私人垄断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和保护中小资本的内容。因此,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才明确规定“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是民生主义的两项基本政策。

节制私人资本有许多办法,孙中山看中的是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以所得税、遗产税来节制私人资本的主张,是他在1924年的民生主义讲演中才正式提出,以前并未论及。

3.实行财政投资以发达国家资本

孙中山在1912年提出:“国家一切大实业,如铁路、电气、水道等事务,皆归国有,不使一私人独享其利。”辛亥革命后,他对如何发达国家资本作了进一步探讨,并于1919年写成了著名的《实业计划》,勾画出建设中国文明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包括六大计划:(1)修筑十万英里铁路,形成中央、西北、东北、东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2)修建三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四个二等海港,九个三等海港及十五个渔业港,同时治理黄河,改良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开凿、疏浚运河,修建一百万英里遍布全国的公路网;(3)移民开垦边疆;(4)开发煤、铁、铜、石油及各种特种矿藏;(5)建立钢铁冶炼、采矿机械、造船制车、建材等重工业和广泛发展食品、衣服、居室、行动及印刷工业;(6)建立农机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这一宏伟计划,除了极少部分可以由私人投资外,大部分只能通过国家的力量才能兴办。这些大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质,由国家出面经营管理,可以预防西方资本家式的垄断的弊害。因此,财政的积累是推动孙中山资本国有化计划的关键。财政有了积累就可以把由中外大资本家垄断的行业“赎买”过来,收归“国家经营”,也可以实施大范围的国家投资。至于财政积累资金的来源,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主要是把希望寄托在土地国有、土地涨价归国上。辛亥革命后,平均地权未能实现,他又及时提出实行开放政策,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人才。

4.举借外债、吸引外资以充实财政力量

孙中山认为:“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国中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我们要拿外国已成的资本来造成中国将来的共产世界,能够这样做去,才是事半功倍。如果要等待我们自己有了资本之后,才去发展实业,那便是很迂缓了。”利用外资外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不伤害国家主权,这正如他所说的:“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另一个重要前提是用于发展经济,即“借外债以营不生产之事则有害,借外债以营生产之事则有利”“借外债,以从事生利事业,不可供消耗之用。”这应算是吸取满清政府血的教训的真知灼见。

5.实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困难

清末民初,孙中山提出废弃金银作为货币、实行纸币制度的钱币革命,其原因一是由于民国政府成立后财政十分困难,对外借债无成,外国银行多方阻碍,而沙俄又乘机企图入侵我国蒙古。二是由于自19世纪末叶以来,在外国银行操纵下,中国发生多次金融恐慌,钱币不足,银根紧迫。孙中山的基本思想是以发行纸币作为财政垫支,来解决财政困难,不完全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具体是财政发行额与税收额相等,财政发行的纸币由税收回笼解决,不留赤字。税收回笼后,纸币“代表赋税之功用已完”,成为“死币”,“故当毁之”。这样也就不会增加纸币流通量。只有那些“税收之数溢于预算之数”的“赢余之纸币”,“可再流转市面”。其实纸币无需销毁,但其避免纸币发行过度的精神可嘉。

孙中山的财税思想是比较积极的,财税成为实现“社会革命”的手段,也是实施民生主义的手段。更可贵的是,孙中山的财税思想对目前的财税改革也有一定的、间接的影响。

二、孙中山财税思想对当前财税改革的间接影响

当前的经济改革是“建新大厦式”的改革,有两大重点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六大领域同时进行——财税、金融、外贸外汇、国有资产、计划、投资改革等。在财税改革中仍能见到孙中山财税思想的合理成份。

1.土地增值税、所得税、遗产与赠与税的改革

新税制有23种税,其中有三种是孙中山魂思梦绕的。开征土地增值税体现了我们对孙中山土地税思想精华的吸收,也体现了对民国时期土地增值税有益做法的借鉴。开征的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运行。在纳税人、计税依据、扣除项目、超额累进税率、税负等方面,新旧土地增值税都比较接近。

所得税的规范与统一是1994年税收改革的重头戏。新个人所得税是旧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的合并与统一;企业所得税是国营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和私营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与统一,待条件成熟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也将并入企业所得税。1950年政务院颁布的《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的14项税中有遗产税,但受历史条件限制确定暂不开征。1994年确定恢复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实施条例还在修改之中。

2.复式预算、公债发行与赤字弥补方法

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经费预算是政府编制的满足国家经常性开支需要的预算,其支出是用于文教和行政国防等方面的经费开支,其收入主要是税收。资本预算是综合反映建设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预算,其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其收入主要是债务收入和经费预算的结余。实行复式预算后,发行内债与借外债成为一种独立的收支行为,保证所借内外债都用于经济建设,这可以说是孙中山借生产性内外债愿望的最终体现。实行复式预算还涉及到弥补赤字方式问题。以往出现财政赤字,主要通过信贷透支方式弥补,如果信贷难以平衡则靠财政发行,投放货币,引起物价上涨。而现在预算法和中央银行法规定,财政赤字主要靠发行公债的方式弥补(如1994年发行公债达1028亿元,1995年发行国库券1500亿元),这不仅可以控制通货膨胀,也可以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这一套改革措施自然比孙中山提出以发行有限度的纸币弥补赤字方式有很大的进步。

孙中山的财税思想从当时社会背景来分析,是极富革命性的。在70年后的今天,他的一部分主张因时代的进步而失去可行性,但其精神和一部分财税主张仍然有效。这可以让我们从财税的角度理解毛泽东所说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予以科学总结的真正含义。在改革的年代里有针对性地挖掘前人的改革主张,这也许更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标签:;  ;  ;  ;  ;  ;  ;  ;  

孙中山财税思想对当前财税改革的影响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