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选择题的常见类型及解决方法_甲酸论文

高考化学信息迁移式选择题的常见类型及其解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解法论文,选择题论文,常见论文,类型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迁移题(又称信息给予题或新情景试题),是由题干给出信息(新知识),要求考生在考试时当堂阅读和理解信息,再结合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一种题型。近年来,信息迁移式选择题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信息呈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解这类题时,一是要会利用外显信息正确模仿迁移;二是要学会排除干扰、合理筛选和挖掘潜在信息,联想类比。

一、直接利用信息解答问题型信息迁移题

例亚 已知某些单质易溶于含同一元素的溶液中,如硫易溶于硫化钾溶液中。现有所组成的混合物,要使其中每种成分逐一溶解(一次只溶解一种物质),所选用的试剂顺序均正确的是()。

A.氨水、乙醇、水、氢氧化钾、硝酸

B.四氯化碳、水、氨水、氢氧化钠、盐酸

C.水、苯、氨水、氢氧化钾、硝酸

D.水、盐酸、氢氧化钠、氨水、乙醇

解析 题给关键信息是“单质易溶于含同一元素的溶液中”,结合题目所给的几种物质,只有 是单质,而含有I元素的化合物只有,只要加水或水溶液,就要溶于含的溶液中,就违背了“逐一溶解”的要求,因此,加水或水溶液之前必须先溶解,即要先用有机溶剂溶解,答案为B。

例2 (2002年上海理综)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其中具有放射性,它能自发放出某种射线,而衰变成其他元素,考古学对出土生物遗骸的年代断定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其中较精确的一种是基于放射性的方法,但被断定的年代不超过 5万年。下列考古遗址发现的遗物中能用测定年代的是()。

A.战国曾侯乙墓的青铜编钟(距今约2400年)

B.马家窑文化遗址的粟(距今约5300年)

C.秦始皇兵马俑(距今约2200年)

D.元谋人的门齿(距今约170万年)

解析 此题文字信息量较多,其中有用的信息是“用放射性的方法测定出土生物遗骸的年代,被断定的年代不超过5万年。结合被选项,A、 C中无碳元素,D中时间超过了5万年,故选B。

二、类比迁移型信息迁移题

例3 同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类型化合物往往其结构和性质相似。化合物碘化磷()是一种白色晶体,下列对它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一种含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B.这种化合物受热时可能产生有色气体

C.这种化合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D.这种化合物不能和烧碱反应

例4 (2003年上海高考题)NaH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跟水反应的方程式为:,它也能跟液氨、乙醇等发生类似的反应,并都产生氢气。下列有关NaH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跟水反应时,水作氧化剂

B.NaH中半径比半径小

C.跟液氨反应时,有生成

D.跟乙醇反应时,NaH被氧化

三、双基与信息并重型信息迁移题

①强酸;②弱酸;③二元酸;④三元酸;⑤氧化性酸;⑥还原性酸

A.②④⑥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 分析题给信息蕴涵的基础知识:(1)判断某含氧酸是几元酸,不是看它有几个氢原子,而是看它有几个羟基(-OH)氢原子,且n元酸与碱反应生成n种盐;(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由 b、c两信息都得出在反应中作还原剂,故是还原性酸,所以选B。

例6 有机物分子中的一个碳原子所连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均不相同时,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含手性碳原子的分子称手性分子,手性分子具有光学活性。某有机物(结构见下图)具有光学活性(式中标*号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发生以下哪种反应后,所得有机物仍一定具有光学活性()。

A.酯化反应 B.银镜反应

C.水解反应 D.消去反应

解析 题目的关键信息是“一个碳原子所连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均不相同时,才具有光学活性”,结合备选项中四种反应类型的断键情况,该物质与乙酸酯化和水解后都有两个“基团”相同,消去后带*号的碳只连接了三个基团,而银镜反应只破坏了“-CHO”,带*号的碳依然与四个不同的“基团”相连,故选B。

四、隐含信息型信息迁移式选择题

例7 由一种阳离子与两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称为混盐。混盐在酸性条件下能产生 ,下列关于混盐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混盐与硫酸反应产生1 mol 时转移 2个电子

B.该混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C.该混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D.该混盐中的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和-1

解析 隐含的信息是该混盐可看作的混合物,C、D正确;在酸性条件下

每生成1 mol 共转移个电子,A错; 水解成碱性,B正确,故选A。

例8 (1998年全国)有一种碘的氧化物可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只有+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解析 隐含的信息是“碘酸碘”类似“氯酸盐 ()”,说明+5价的碘是在碘酸根中,则可把碘酸碘写成,即选D。

五、数据处理型信息迁移式选择题

例9 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可以用电离度表示,电离度指已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溶液中原有的电解质分子数的百分比,现有HX,HY,HZ三种一元酸,在25℃时它们水溶液的浓度和电离度如下表,则三种酸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一元弱酸 HX

HY

HZ

浓度(mol/L) 0.1 1.0 1.0

电离度(1%)

0.3 0.5 0.3

A.HY>HZ=HXB.HZ>HY>HX

C.HY>HZ>HXD.HX>HZ>HY

解析 HY与HZ浓度相同,但HY的电离度比HZ大,说明HY酸性比HZ强。HX和HZ的电离度一样大,但HZ的浓度比HX大,溶液越稀,越容易电离,所以,HZ酸性比HX强,选C。

例10 (2004年广东)甲酸和乙酸都是弱酸,当它们的浓度均为0.10 mol/L,甲酸中的c()约为乙酸中的c()的3倍,现有两种浓度不等的甲酸溶液a和b,以及0.10 mol/L的乙酸,经测定它们的pH从大到小依次为a、乙酸、b。由此可知()。

A.a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

B.a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

C.b的浓度必小于乙酸的浓度

D.b的浓度必大于乙酸的浓度

解析 a、乙酸、b三溶液中,c()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乙酸>a,对同种酸的稀溶液,酸的浓度越大,c()越大,故b的浓度一定大于a;当甲酸和乙酸浓度均为0.1 mol/L时,甲酸中的c()约为乙酸中的c()的3倍,说明甲酸比乙酸更易电离,a中c()小于乙酸,一定是因为 a的浓度小于乙酸的缘故;b中c()大于乙酸,可能是因为b的浓度大于乙酸,也可能虽然浓度略小于乙酸,却更易电离,仍能产生更多的,甚至可能二者的浓度相等,故选A。

标签:;  

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选择题的常见类型及解决方法_甲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