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六要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六要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又是由众多内容丰富的基本论题构成的。主要是:改革必要论、改革性质论、改革条件论、改革目的论、改革原则论和改革价值标准论。认真探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对于全面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改革必要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仅坚信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的论断,坚信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其必然性,而且坚信社会主义改革还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邓小平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旧中国根本无法企及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长处和优越性;但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又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譬如,不加改造地沿用三大改造时期的一些确有成效的经济政治措施和方法;照抄照搬前苏联的经验;排斥商品经济和私有经济,形成了过分单一的所有制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同这些体制相关联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表现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是机构臃肿,层次重迭,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既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在中国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说:“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①]就不能解决经济管理乃至政治生活中的严重的官僚主义,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严肃地告诫人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②]从而把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到空前的认识高度,为我国及时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我国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对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下的种种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能信任党的领导,才能信任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

二、改革性质论

首先,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985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③]这是从总体上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性质所做的精辟概括。这种概括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完全一致,它表明中国的改革不是疾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和政治运动,不是要推翻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一种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逐步谋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性扬弃。从1978年开始,改革取代阶级斗争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自身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历史进程的开始。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都是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基础上进行的,都表现为对几十年来僵化的社会主义实践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和制度遗产的否定、继承和发展,但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在对待传统的态度方面,特别是在涉及社会稳定的国家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实质方面,我们的改革只能是继承大于否定,体现出一种建设性扬弃,体现了“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④]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告诉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借改革之名,行否定社会主义之实。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也只有在总体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有效地进行局部的否定与革新,才能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完善,并获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其次,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论及改革的性质时,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⑤]他还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⑥]。邓小平之所以把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改革又称为是一场革命,主要是从局部意义上讲的。因为邓小平从来不把“具体制度”和“基本制度”等同,正如他所阐述的,“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⑦]虽然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现存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根本改造,不具有对社会基本制度变更的意义,但是,对于某些被实践证明确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严重桎梏的思想观念和具体制度及其体制,又必然要进行根本改造,而不是形式上的修补。改革的结果虽然不会带来社会基本制度的根本性质的改变,但“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⑧],并最终引起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系列全新的变化,体现了改革的深刻性和进步意义。

第三,改革又是一种创新性试验。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也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⑨]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⑩]这实际上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试验创新性的概括。因此,我们搞改革主要不是靠“想”,不可能事先把什么都想明白了再干,而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试验,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再探索前进,直到实现目标。

综合上述三点可知,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性质论的主要内容可表述为:改革就是通过不断试验的手段,把总体调整与局部革命相结合,把稳定渐进的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大刀阔斧地更新僵化过时的具体制度及其体制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一种社会运动过程。

三、改革条件论

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前提条件。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一系列新出现的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1)因此,我们搞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敢于冲破类似“两个凡是”等习惯思维定势束缚,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对传统意义的社会主义进行一次正本清源,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改革实践也早已证明,不解放思想,不更新观念,沉醉于各种各样旧的条条框框之中,就只能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而贻误改革大业。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才能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积极踊跃参与改革,实事求是地研究改革中出现的一切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把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亿万群众参加的社会创新实践,是对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既有“破旧”的阻力,又有“立新”的艰难,甚至承担着一定程度的经济无序、政治失控、社会动荡的风险。为此,邓小平指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12)“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13)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在五四运动以来的六十年中,除了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另外一个像列宁所说的联系广大劳动群众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4)也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就更没有中国改革开放大业。

第三,改革必须以稳定为前提。社会主义改革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又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条件。1989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布什时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15)同年3月,邓小平再次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16)事实也是如此,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进行改革,如果离开了稳定这个前提条件,其结果必然与改革的初衷相悖,轻则是混乱无序,各行其是,互相打架,互相拆台;重则导致经济无序,政治失控,直至社会动荡。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和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已经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改革目的论

邓小平是从两种含义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目的的。其一是改革的直接目的。就经济体制来说,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改革国家包揽一切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由此繁衍出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等弊端,调动基层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效率。”(17)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18)其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由相互关联、逐层深化的三个层次构成的。第一层次,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即“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19)第二层次,改革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20)第三层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国富民。邓小平指出:“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②①]国强民富,这也是改革的最终目的。

有鉴于此,必须注意防止任何偏离改革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的改革,以免把改革大业引入歧途。这正是我们研究邓小平改革目的论的意义所在。

五、改革原则论

改革原则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22)这就告诫我们,不管怎么改,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条根本原则不能改。因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最集中、最核心的体现。改革中坚持了这两条原则,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为更有效地进行改革,邓小平还对改革的具体原则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这些原则主要是:

其一,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有其必然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改革作为一项前人没有尝试过的伟大社会实践,只能在探索中前进,因此我们在改革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23)这就告诫我们,改革的态度一定要坚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在具体改革中,在处理具体事情时,又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从而避免大的失误。

其二,协调有序原则。协调讲的是改革应配套进行。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4)邓小平还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25)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涉及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和方面,必须坚持协调原则,必须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辅以其它领域的改革配套进行。否则,改革若只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上,不用多久就会陷入困境。有序讲的是应把握改革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正确区分改革的轻重缓急,“哪些事进度要快一点,哪些要慢一点,哪些还要收一收,没有这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26)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次性行动,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始终,是一个长期的连续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此,在战略上讲,改革应该打“持久战”,不能企望毕其功于一役;但在每一项具体改革中,也不能总是左顾右盼,畏首畏尾,以致坐失良机,所以,从战术上讲,还要打好持久战中的“速决战”。

其三,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原则。邓小平说:“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27)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搞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改革既面向世界、思路开阔、又脚踏实地、符合国情。

六、改革价值标准论

其一,代价标准论。邓小平一直认为,改革是要冒风险,要付代价的,因为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但邓小平同时又强调,改革不能付重大代价,不能犯大错误,在大原则大方向上绝不动摇。正如邓小平在谈到外贸体制改革引进外资问题时所说:“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成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28)风险和代价远远小于积极成果,这正是我们肯定和坚持这项改革的依据。为此,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搞好预测,必须对改革的利弊得失进行全面的比较权衡,做到胸中有数,不冒无价值的风险,更不付无价值的代价,从而趋利避害,择优而行,尽最大努力把改革的风险和代价限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

其二,民意标准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因为共产党是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的党。党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经过法律程序制定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所以,邓小平指出,衡量我们改革的成败、各项工作的得失,主要是从关注群众的利益入手,倾听群众的呼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其三,生产力标准论。这是判定改革价值大小和成败得失的一条最根本的标准。邓小平说,改革的成败和各项工作的得失“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9)“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质就是生产力标准。因为无论是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和判断改革价值的最高、最根本的标准。

以上六要论构成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改革必要论、性质论和条件论,主要揭示了进行改革的思想与物质前提,改革原则论和价值标准论,主要揭示了驾驭改革的基本手段和途径,而改革目的论则是改革观的核心,是邓小平改革战略的出发点,主要揭示了改革的方向和价值意义。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六要论,不仅有利于进一步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而且有利于把我国改革开放大业继续推向前进。

注释:

① ② ⑦ (11) (14)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6、150、327、141、170、145页。

③ ④ ⑤ ⑥ ⑧ ⑨ ⑩ (12) (13) (15) (16) (18) (19) (20) ②① (22) (23) (24) (25) (26) (27) (28)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138、135、147、142、258、135、277、242、284、286、177、134、241、178、142、118、176、164、219、265、65、372页。

标签:;  ;  ;  ;  ;  ;  ;  ;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