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业企业的创新过程与能力--云南省产业创新能力与优势产业培育研究小组_企业创新论文

工业企业创新过程与创新能力探讨——云南工业创新能力与优势产业培养研究课题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云南论文,工业企业论文,课题组论文,优势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对企业和经济发展和重要性已成共识,但是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却是我们时刻都面临的新课题。其中对创新过程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是基础。目前这方面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各种观点的争鸣,共同推动着研究的深化。我们结合对企业创新的调查,也谈谈自己的认识,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 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能力,对它的描述一言难尽。如同描述创新本身一样,如若不抓住其实质,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归纳它,很难作出整体的、简明而又确切的说明,关于创新,已有的各种定义各有特色,但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熊彼特的创新是“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定义最精彩,因为它站在资源配置的高度,抓住了创新的“新组合”实质,体现了创新的经济行为特征。由这个定义延伸下来,我们认为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能力。”也就是说,创新能力的定义依附于创新定义,只要创新定义正确,没有必要对创新能力作别的解释。

2 企业创新过程

以上创新能力定义是个高度概括的定义,要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需从分析创新过程入手。早期的创新过程模型是始于R&D,经过工程化生产,终于市场销售的线性模型,它似乎仅是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且过于机械。后来又提出的一种有代表性的模型是以技术活动为主线,从创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技术获取、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到市场销售,既有顺序,也有交叉的交互作用模型。这种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起始环节过于一般化,将一般行为都具有的新设想的产生与形成作为创新过程的起点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二是对过程的描述过于本质化,不直观,尽管创新的实质是技术变化,但首先是有经济意义的技术变化,并体现为经济资源与生产状态的变化。如果对创新能力的定义应尽量从本质上去把握它的话,那么对创新过程的描述则应尽量接近实际,以便于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再后来的模型逐步突出了创新的经济行为特征,一般都将市场作为创新过程的起始和实现场所。如OECD出版的《奥斯陆手册》列出了该书认为是迄今最清晰的创新过程模型。该模型由潜在市场、发明和(或)生产分析设计、详细设计和试验,再设计和生产,市场和营销五个环节构成链环回路,研究和知识是各环节都需要的东西。该书认为,研究是创新的附属物,而不是创新的前提,因此,不应简单地将研究视作一种先于创新的发现活动。这种链式模型比前两类模型确有进步,但它仅是书中所说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过程的模型,这种狭义的技术创新不是熊彼特的创新内容的全部。

熊彼特指出的创新目的(获取潜在利润)和列举的创新的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或提供新的产品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全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活动可能有的内容,通用的创新过程模型应能表达这些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许多企业创新的实践表明,企业创新活动是为获取潜在利润,而确定市场目标,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多方面配合创新实现目标,又确定新的市场目标、再创新实现目标的循环发展活动。每一循环都是个以利润目标—市场—产品为主线的逻辑的序列过程(如图1),图中实线结构表示创新的逻辑关系,虚线结构表示创新的具体路线,括号内是创新可能有的具体内容。不同企业、不同时期情况千差万别,故创新过程没有统一的模式,大循环中可能有小反馈,也不一定五方面创新都进行,但从创新的目的——手段这一因果关系看,所有的创新都会有这样的逻辑关系。因为企业利润目标要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市场竞争要靠有竞争力的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则要靠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生产方法、原材料、组织、经营、管理创新的支撑。正如UNIDO咨询专家WaiSSbluth博士所指出的那样:创新项目是从后向前做起,即首先从市场和销售开始,按市场需求和顾客可接受的价格,反过来决定建立什么样的销售网络,如何组织生产,采取何种工艺,需要什么技术和如何获取技术。

一般企业都同时进行有多项产品创新,因此创新循环多半是连环套似的交替进行的。如云南变压器厂80年代初根据高原电器市场需求情况,组织力量开发110KV级高原电力变压器系列产品,还未等批量投放市场,又抓住铁道电力气化改造的机遇,于1982年联合省内外三家科研、设计、使用单位共同研制开发铁道专用牵引变压器,开始了第二轮创新。1983年第一轮创新项目110KV高原电力变压器研制成功后获昆明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打入市场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1987年第二轮创新产品牵引变压器也通过鉴定,投放市场至1990年已获销售收入1.05亿元,创利税2237万元。这期间该厂又瞄准东南亚市场,研制防湿热及有外绝缘保护的变压器产品,进行第三轮创新。整个创新期间还围绕产品创新进行了设备、原材料、生产管理、劳动分配、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配套创新。也有的企业并不频繁地开发新产品,而是长期围绕提高传统名牌产品的竞争力,进行不断升级的循环创新,如下面提到的玉溪卷烟厂。

3 企业创新能力的结构及相关因素

由上述创新过程推论,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应是企业家能够将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有创新激励能力、获取稀缺生产要素能力和创新实现能力,每种能力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本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相对于现有的各种能力结构而言,增加了创新激励能力。这是因为激励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创新活动而言比一般生产活动更重要,同时,具备激励能力也是创新的其它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的前提。将这项能力列入在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必要条件。企业能否具有创新能力?有多大能力?能力可发挥到什么程度?又与内部因素企业制度、企业实力、企业素质和外部因素:经济体制、政府政策、市场环境及经济、社会基础有关。企业创新能力及相关因素如图2所示。其中,获取新技术和专门技术能力包括引进外部技术能力和自主或合作研究开发能力。企业实力中,经济实力首先看效率,其次才是规模。科技实力首先是可利用科技,其次才是科技的层次和规模。也就是说,并非大企业的实力必然比小企业强,关键看有效实力。如昆明市民族塑料厂80年代初是个仅有4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10多万元,年利润几千元的小型集体企业。1981年从国营企业引进人才任厂长后,不断捕捉机遇,进行了包括产品、设备、市场营销、劳动分配、企业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目前已发展成有两个集体企业和一个合资企业、固定资产3000万元、利税上千万元、职工200余名的股份集团公司。尽管其经济规模、技术层次与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因产品有市场、效益好,容易获得创新所需的贷款和技术,其企业实力与创新能力却是许多大、中型企业不可比拟的。当然,一般情况下大企业进行重大创新的实力要比小企业强,小企业受规模和技术层次所限多半是进行渐近性创新。

4 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及其判据

创新本来就具有综合性,不仅一轮创新的成功往往是多方面综合创新的结果,就是一项创新,也需要多方面配合进行。这里之所以还要提综合创新,是想区别于偶尔进行的单方面创新,探索企业创新与优势产业形成的关系。同时也想突出创新的综合性,以区别于我们传统观念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企业技术进步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常常为实现企业技术进步而做,单方面进行、互不关联,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经济目标脱节,效果有限。

综合创新有两个特征:一是创新是多方面的,二是创新是持续的。贯彻始终的是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进行综合创新的企业能够自觉地把企业技术进步活动融入企业经济活动,有能力面对内部各方面创新相互连带交替进行的自然趋向,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创新,不但自身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发展,还会对当地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若综合创新能够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的范围内和层次上进行,则这个产业就有可能形成该地区的优势产业。

综合创新能力结构与上述通常意义上的创新能力结构是相同的,差别仅在于能力的强弱程度上。一般地,各项创新能力都较强的企业,是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企业。已经进行综合创新的企业,可视为走上创新运作轨道的企业。走上创新运作轨道并获得成功的企业,是进入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企业。看一个企业是否走上创新的运作轨道,或是否具有综合创新能力,可用以下几条来衡量:

4.1经济效益有质的提高质的含义有两层,即相对创新前效益在数量上有非常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在时间上有较长时期的持续增长。

4.2形象和地位有明显改善形象包括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占市率、股票面值、企业商誉,地位是指企业在行业、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企业形象和地位的改善程度至少应达到产品的质量、规模,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在国内同类产品或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3 基础素质提高具备较强的质量保障体系,达到或高于ISO9000认证条件,有适应和拓展市场的潜能。

4.4 竞争力增强进入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增长相互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同步实现的良性循环轨道。

4.5能经受环境变化的冲击在多变的市场中有较大的稳定性,小浪头难以冲溃。

不具备综合创新能力的企业,一般都有这样或那样创新能力的不足,或没有综合创新的意识,或没有把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或缺乏创新激励,或企业实力不足,等等。

玉溪卷烟厂是综合创新的典型。该企业在国家烟草专卖制度的保护下,在云南省产业倾斜政策的支持下,以创立、巩固、扩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为主线,80年代初进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和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创立主产品的名牌地位;1985年抓住国家税前还贷政策和有关部门给予的大额外汇贷款机遇,在全国烟草行业首家大规模、高起点进行设备引进、消化吸收、改进的生产方法创新,抡占技术制高点;1986年组建产、供、销、行政管理结合的地区烟草垄断组织,并在此基础上与科研部门合作研究开发优质烤烟栽培技术,与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千家万户农民科学种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原料供应来源;1988年抓住国家放开13种名优烟(包括该企业的4种)价格的机遇,在原有的生产能力内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名优烟比重,改进产品配方,进行产品整体质量创新,提高已有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1990年再次大规模、更高起点技改,扩大名优烟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1995年组建红塔集团不失时机地为创新扩散和资本扩张奠定组织基础,同时采取新的营销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十六年来,该企业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熊彼特列举的五种情况的全部,还加上劳动分配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创出了《红塔山》等名牌产品,实现利税持续增长,1980—1984年增长率为26%,1985—1988年增长率为40%,1988—1994年增长率达52%。数额由1979年的1.09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146.79亿元,增加了134.7倍。1994年该厂卷烟单箱利税分别是云南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和5.6倍,利税总额分别占云南和全国烟草利税的63%利32%,占云南财政收入的57%,不但自身发展,还带动了玉溪地区农业、乡镇企业、云南烟草产业和卷烟关联工业的发展,为云南省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作出了贡献。80年代中期,该厂巨额技改资金的70%就可由自有资金解决,步入了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增长相互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并且与其它烟草企业一道,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涉及企业、地方政府、科技机构、农民、国家政策、体制等多方面的庞大的产业创新体系,有力地支撑着企业的后续综合创新和云南烟草支柱产业的形成、发展与壮大,目前该企业已由1978年固定资产原值仅1千多万元的中型卷烟企业,成长为拥有几十亿资产和世界先进卷烟设备的亚洲第一大卷烟生产企业,是云南烟草支柱产业中的支柱企业,在云南经济起飞的原始累积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创新过程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为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政府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分析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本文没有涉及创新能力的度量方法,但可用以上创新能力结构和综合创新能力判据对企业创新能力作粗略的估计。如我们根据云南工业企业1/3明亏、1/3潜亏、1/3盈利的格局和对企业创新情况的调查,用上述创新能力结构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几条判据推断,全省工业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不具备创新能力,1/3的企业具有单方面创新能力,另外1/3的企业介于二者之间,只有一小部分企业(估计不超过全省5600多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具有综合创新能力。我们用上述创新能力结构及相关因素的观点,对云南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的创新能力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云南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是创新激励不强,企业实力不足、素质不高。政治体制、社会保障改革滞后,企业创新缺乏完备的市场主体条件。市场秩序不好,企业家难于集中精力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应从消除这些障碍入手进行,我们借鉴烟草产业的经验,认为有必要选好企业家,多方面努力营造几个有利于企业综合创新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尽快培育新的优势产业,落实云南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

标签:;  ;  ;  ;  

论工业企业的创新过程与能力--云南省产业创新能力与优势产业培育研究小组_企业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